第十一章 秘书监章程(2/3)
朱元璋大开杀戒,去做白脸。
让太子用苦肉计,去当红脸。
如此一来,太子不需要做什么。
在天下之间就有声望。
朱元璋其实知道,他太过严苛,下面人是有怨气。
正要让太子来收人心。
只是太子听到宋濂“为师不在”
这番话,立即说道:“老师何出此言?
老师定然长命百岁。”
至于宋濂说朱元璋的话,他却不敢评价。
宋濂说道:“人各有寿,何必多言。
我风烛残年,只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
做了这一件事情,就是去了,也安心。”
宋濂并没有对太子说,他放心不下的事情是什么。
而是转过身来,说道:“陛下设秘书监,令翰林院处事。
命殿下主持秘书监。
其实,是让殿下分担政务。
代丞相之权。
今后,殿下更要谨言慎行。”
“至于,翰林院那边,还请殿下放心。
老朽还是有几分威望的。
殿下不用担心。
翰林院定然心向殿下。
殿下专心将心思放在秘书监上。
殿下谦谦君子,做人的道理,殿下已经得其中三味。
但是为君的道理,有些事情,还是要陛下言传身教的好。
秘书监,恐怕也是陛下为您量身定做的。”
朱元璋大开杀戒。
以胡惟庸案牵扯数万人。
清理朝堂上下。
固然让天下人心惶惶。
也令太子内心之中,也有几分不安。
宋濂这一番话,点明了朱元璋心中太子的地位。
太子说道:“老师一番话,拨云见日,让弟子茅塞顿开。”
比起君臣父子之间的事情,何夕就是一点点小事了。
根本不值一提。
------ 太子吃了定心丸之后,就用心放在秘书监的组建上。
“以我看来,秘书监当辅佐陛下处理政事。”
何夕在太子面前侃侃而谈。
说道:“在我看来,秘书监不能仅仅停在分拣奏疏,写出节略的事情上。
应该承担更多的政务。”
“首先,接受各方奏疏,每一个衙门这里就对应一个科室。
凡是各部门送过来的奏疏。
如兵部的奏疏就送到兵科,在这里首先要做的是记录在案,然后抄录出副本来。
一式三份,原本送到我们这里。
由我们写出节略。
一份送到翰林院那边。
等翰林院写出章程之后。
送到陛下哪里。”
“各科室,除却这个任何之外,还有下达的任务。”
“陛下的旨意,由我们秘书监下达给翰林院,让翰林院根据陛下旨意拟旨。
用印。
并传达各衙门。
并监督各衙门执行圣旨。
定期回报。”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设一个情报科,要锦衣卫将每日情报报上来,情报科汇总列表,在陛下上朝之前,送到陛下面前。
我称之为情报简报。”
太子说道:“何弟,果然不同凡响。
这种种章程。
皆在何弟腹中。
让我叹为观止。”
何夕说道:“过奖,过奖。”
何夕有些心虚。
其实这种制度,在后世都是相当成熟。
他只是修修剪剪拿来用便是了。
甚至何夕并不觉得他这一套制度,完美无缺了。
不过,上传下达,辅助决策而已。
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太子说道:“贤弟,我其实一直担心父皇的身子。
父皇日夜操劳,从不爱惜身体。
秘书监一旦建立,父皇就能轻松许多了。”
何夕说道:“殿下,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
太子说道:“什么问题?”
何夕说道:“我估算过,每天奏疏大概在五百份到六百份。
如果在事情多的事情,比如过年前后,按照朝廷规矩,各部都会上计。
事情会多一些。
有千余份之多。
如此一来,一式三份。
各种抄写的人员,还有写节略的人员都不够。”
何夕不得不感叹,古代与现代的区别。
在后世,一式三份,不过是电脑上一个按键的问题。
而在这个时代,却要用人来抄写。
每天都有数十万字的抄写。
需要一个上百人的文书班子。
这是一个极大的人力缺口。
还有写节略的人选。
将数百,或者数千字的奏疏,写出节略。
需要足够的语言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