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67章:突破阵线(1/2)

按照林东这种设计方式,三路围攻的发射节点单位。

同时向小行星外侧基地开始进行分段攻击。

每一个段落上都有大批的发射节点单位。

使用强大的冷冻光线照射这些小行星基地。

使得这些小行星基地。

快速的就开始被冰冻在冷冻光线的照射的一面。

而由于小行星基地上面的防空系统,射程距离也就是在500万km。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防空反击。

这就是强大的地面防空打不过中等能力的空中打击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空中打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打击地面防空。

而地面防空就算是有机动防空系统,也无法向空中那样的瞬间灵活机动。

在外星人的小行星基地上面,林东通过探测器已经扫描到了。

对方的小行星基地上面也同样安装了3~4种发射装置,包括他的分散瓦解光线。

还有一种不太知名的发射系统,看样子应该是属于高温度的光线。

另外一种就是普通的大口径光子炮。

从这些小行星装备的配置来看,林东觉得这只外星族群也是跟自己同等类型的。

算作是顶二级的水平仅比自己差一级。

而小行星的外围还有一些防护装置。

主要是反射光子使用的那些反射模块儿。

当自己的发射节点,像这些小行星发射强大的冷冻光波的时候,小行星基地自动在自己的周围打开这样的反射模板。

想利用反射模板的反射能力,把冷冻光波反射回去。

以降低冷冻光线对自己的打击能力。

不过冷冻光波却很快将反射模板上面的这些反射模块全部冰冻。

反射系统完全失去了作用,无法再反射高密度的冷冻光波。

这种反射模板其实只适合于对抗光线使用,例如地球原来使用的死亡光线。

光子炮,激光炮光线。

这种中低密度的。

光线攻击手段。

很显然,这是这个族群从作战时代晋升到光波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种战术思维。

他可能认为将来有机会攻击自己的对手,都是使用光线作战。

就是能源战争。

而不会像自己这么先进,拥有几种光波作战手段,所以他的这种反射模块儿完全都是防御光线作战。

对于像红外光波和冷冻光波这种极高密度的半固态光波的作战,根本起不到任何防御作用。

小行星基地发现自己的首要防御手段不起作用。

随后立刻又开始在小行星基地上面不断的发射。

动态风洞。

这种动态风度和母舰发射的风动不一样。

他们在地面有专用的风动发射车集中起来,向小行星的正面方向发射强大的。

反气流推动力。

试图利用这种强大的气流,反推动力将林东发射过来的冷冻光波抵抗住。

不过由于他这些小行星基地,不是密集在一起。

而是分裂间隔排列,所以每一个小行星上面发射出来的超光速的。

气流波动都无法形成整片的推进墙壁面积。

这样就给了冷冻光线更强大的攻击手段。

由于冷冻光线是快速进行穿透。

他们集中的力量又超过了更多的。

防御系统。

所发射出来的空气流。

所以冷冻光波还是将小行星发射出来的空气流。

硬顶回到小行星的边缘。

冷冻 光波虽然不像红外光波那样具有5000km长的外延。

但是他们至少有1000km左右的外沿冰冻线。

这种冰冻线的低温也可以达到1000万度以上。

要想冰冻小行星这样的岩石结构也不是。

那么困难。

所以马上就将部分的小行星,一段段的开始冰冻,冰冻起来的小行星立刻丧失了抵抗能力。

形成了防线上一段段的空白。

林东要的就是这种空白,这种空白就是整个防线被撕开的口子。

整个三面攻击环线出现了六道左右的空白。

林东马上命令自己后背的两千艘工程母舰。

调到前方。

沿着已经打开的空白缺口的上空,发射自己的超级卫士。

一次性至少发射了5000万个超级卫士。

由于对方的小行星基地的数量也达到了100万个以上。

这样一来,如果所有的小行星基地平均分摊的话。

一座基地上也就只有50个超级卫士。

但是林东不是这样,平均合算。

他的计划是?

抛头去尾打中间。

专门儿打机环形阵线的中间地带,而将两侧的小行星的防御阵地隔开。

这样可以连成三四座到十座小行星的空间段。

对于三次做小行星,每一段加起来一共就是十几座小行星基地。

再分派这个5000万的超级卫士集群。

每一个小行星基地上就能分下来至少五六百万。

对于小行星基地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那上面能有的外星抵抗部队,瞬间就被五六百万的超级卫士秒杀。

由于林东很清楚外星族群的。

分化方式。

作战的士兵只能用于作战,他们其他的功能都被进行了所谓基因优化。

他们丧失了很多其他劳动能力。

所有的能力都集中在对外作战上面,所以这是一种经过基因优化的纯战士。

就算把他们俘获,以后也只能当做是地面士兵使用。

他们也不具备超空母舰的能力。

只能是二次进行思维灌输。

才能让他们变成真正的空军。

所以林东决定每一座小行星上面可以俘获外星部队。

不超过10万人。

这样,他已经攻占了三面小行星阵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