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66章:突破阵线(1/2)

在隐没空间的这一次交战外星舰队6万艘作战母舰。

瞬间一半儿就被林东冰冻在隐没空间。

然后林东命令自己的发射节点使用。

引力光线将这些3万艘母舰转移到小行星基地。

这样一来,对手剩余的散落的3万艘母舰又立刻回到了现实空间。

但是他们开启的信号仍然被林东马上接收到了。

不过这一次,他们是散落回落。

和以前的编组不同,所以要想包围这些散落回去的舰队,有些难度。

不太可能完全将其彻底包围,不过林东命令第三纵队马上出击,能够包围消灭他,多少就包围多少。

于是第三突击队按照林东的指令。

瞬间传输到达下一个降落节点周边。

还是采用环形包围战术。

这一次又加上有第二突击中队增援。

6000艘作战母舰形成了。

交叉立体式的包围。

尽可能的将降落在包围圈里面的外星散落舰队。

全力进行打击消灭。

还是使用冷冻光波。

将对手的这些散落在里面的总计3万艘母舰分别进行照射。

对方的母舰纷纷散落在现实星空里面,刚刚落下来就遭到冷冻光线的照射。

有的母舰朝着四面八方直接穿越。

由于林东舰队数量比较少。

所以防御的包围圈的间距也比较大。

因此上大约有1万艘母舰穿透了他的间距,逃出了包围圈。

瞬间开始进行穿越,向自己的星球本部飞去。

这段第四星球外围的。

作战距离。

距离星球本部大约有15亿km。

所以这些散落回去了外星舰队。

也是使用了瞬间传输手段。

10万艘机动作战的外星母舰舰队。

只剩下1万艘左右,逃回了星球本部阵线。

损失超过9万艘。

这等同于林东已经全歼了对手的机动作战部队。

现在林东下令自己三支突击部队立刻在星球本部前方列阵。

形成三个攻击方队,每个方队3000艘作战母舰。

现在面前的是大约距离自己3千万公里的。

对方环形小行星基地的外围。

第三层防御圈儿。

现在林东开始准备要打击他的小行星基地。

而且前面的测试作战。

已经验证了自己的判断结果。

现在林东无需再冒险使用,有人母舰进行直接交战了。

他的母舰舰队停留在距离对方第三圈儿小行星防御阵线3000万km之外。

首先向小行星外围阵地发射第一批。

1000万无人机。

无人机的位置停留在距离对方阵线2000万km和自己的母舰编队距离1000万km。

形成了两道阶梯。

再由1000万无人机向前方发射200个亿的发射节点单位。

这道发射节点单位距离敌军小行星外侧阵地只有1000万km。

也就是说,只要发射节点到达位置,就可以马上开始对小行星基地发起攻击。

而发射结点距离无人机的位置大约也是1000万km。

这样在3000万km的距离上,林东摆开了三层攻击阵型。

最后一层才是自己的,有人作战母舰。

第二层是无人机舰队。

第三层也就是攻击前沿,是它的发射节点单位。

这一次,林东要打算消灭眼前并排环绕在星球外援的这一连串的小行星阵地。

大约有至少100万个小行星阵地环绕着整个的星球外援。

他们就像 太空当中的一道珍珠项链。

盘绕在星球的最外侧的边缘。

比星球本部的外围轨道还要再远500万km。

由于外星人的光波射程只有500万km。

所以他们正线之间的间距都在500万km上下。

也就是说第二道防线可以直接打击第一道防线。

如果第一道防线失守,第二道防线不动,距离就开始攻击。

这样就能形成前后防线的交叉作战。

一个是便于打击,刚刚夺占防线对手的攻击部队,第二个就是便于小行星基地上面可能撤下来的部队的快速撤离。

这种交替是掩护方式的阵型,和林东一般攻击的三层阵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只不过对手是用于纯粹的防御,而林东适用于纯粹的进攻。

林东其实想让这只外星族群归属于自己的麾下。

但是他也明白,外星族群,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缴械投降的。

眼前他们至少还有三道小行星防御阵地,对于这些外星族群来说,可以说他们的舰队已经基本上完全失败。

躲藏在星球本部上空的10万艘作战母舰。

林东觉得他们绝对不敢向前突击。

那是最后一道防御的手段,是防御星球本部上空唯一一道屏障。

如果丧失了这道防空屏障,整个星球本部就暴露在远征军的远程打击空中打击之下。

从远程空中打击对手的地面防空系统。

这就等同于高大的成年人,打一个弱小的孩子。

在强大的地面防空系统也挡不住猛烈的空中攻击打击。

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早就有了定论,所以真正最好的防控就是空对空作战。

而地面防空的作战手段只是一种最后的被迫手段。

因此上地球人。

任何时候都不会忽视自己空军的建设。

夺取星空的制空权,都是首先最重要的一场作战。

现在林东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星空的战场控制权。

而对手剩余的10万艘作战母舰,完全徘徊在星球本部的上空。

形成了一个圆形的防御阵线,这应该是他最后一道防线。

求本部上空阻拦,敢于充入到星球大气层内的舰队。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