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生我者猴死者雕(一)(1/3)

第二十二章 生我者猴死者雕(一) 光绪二十年,对于紫禁城和颐和园来说,是一个那么难以熬过去的年份。

甲午这场战事,将所谓咸同中兴的最后一点面子,扒得干干净净。

如果说战场上真刀明枪的战事,还有一个徐一凡给这煌煌大清留下了最后一点尊严。

那么战场之外,这个朝廷的一切变故,一切所作所为,却把自己的招牌砸了一个干净彻底。

召李鸿章入京宫变,发诏书求和,让北洋水师出港投降。

接着又是赶紧把得胜功臣徐一凡手忙脚乱得赶到了南边两江去,种种桩桩,只要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这个朝廷之靠不住了。

气数一说,是民间最为相信的——其实不只是民间,哪个读书人在读史的时候儿,不时常发出一代兴亡观气数的浩叹!

大清已经眼瞧着无可奈何花落去,支撑着朝局二十年的北洋集团已经分崩离析。

而财政,兵制,行政,也无一不破烂不堪。

重臣凋零,而新进说的本事远远超过做实事儿的本事。

人才、钱财、大头兵,无一不缺,这种烂摊子,神仙也得束手!

当初咸丰年间,还有曾胡左李兴起,靠着这些不世出的人物,大清撑过了最危难的关头。

这大清朝要有救,也只能指望老天爷再托生几个贤才出来。

这挽末世危亡的贤才倒是如愿降下来了,一个徐一凡如闪电一般崛起,如彗星一般耀眼。

可是他却偏偏不是曾国藩!

两江那份奏折一上,整个京城为之哑然。

徐一凡的野心,就算瞎子已经看得出来。

总督任上胁杀巡抚,未经圣旨许可,拿掉江苏官场大部分人的顶子。

并擅自收编武毅铭军。

这些事儿,竟然是大清立国以来所未曾见!

徐一凡已经摆明车马要在两江另起炉灶。

什么时候北上叩问鼎之轻重,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他有兵,有地盘,有威望,朝廷却无一拿得出手的制约手段。

更让紫禁城和颐和园惶恐不安的是,徐一凡已经隐然表露出承担气运鼎革的众望之所归!

权臣到了徐一凡这个地步,天下都在眼睁睁的看着,如他地位,已经再无退步之余地。

现在已经不是韬光养晦的时候儿,而是明确要表达出自己的野心。

天下怀从龙之心人尽有,思变之人心在此末世也是蔚然成风。

怕的就是徐一凡扭扭捏捏,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他表明了态度,那些决定追随他的人才不会觉得怕落一个没下场!

说起来这篡逆前朝,鼎革天下真是一门技术活儿,该装孙子的时候儿不能太招摇,免得早早被人拍死。

该表露志在天下的野心的时候儿,就要果断明快,表现出足够的王八之气,好让天下从龙之士景从。

逆而夺取,实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一份工作…… 徐一凡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这个国家里头,虽然还是号称大清朝,但是两江和北京两头并立的态势已经隐隐形成。

下面就是各自积蓄力量,等待最后的决胜负了。

现在北京城里头,传得最为沸沸扬扬的就是谶纬鼎革之说,御史都老爷采风奏报,这些内容是非报不可,但是这些奏报,却又是朝廷里的人最怕看到,最烦看到的东西!

京城里头的旗人太爷们,往日进茶馆的时候都是挺胸凸肚,一摇三晃。

二百多年旗人天下了,不管腰里有钱没钱,这架子可不能倒。

进了门儿就大声武气的招呼挂鸟笼子,上高沫儿,来碗烂肉大面。

席间个个谈笑风声,仿佛军机处是他们家开的。

什么人说话不对了他们心思,就是嗤的一声儿:“乡下大脑壳子!”

这段时间里头,旗人太爷们上茶馆却改了规模做派,腰也下来点儿了,脑袋也不冲着天上了。

上座说话的时候都是唉声叹气,窃窃私语,个个儿都相对无言。

“……推背图言之凿凿,有客西来,至东而止。

这不就是说的从西洋归来的那个姓徐的?

那一象更是巨人负弓射日,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打日本的不就是徐一凡?

……至东而止,止的什么?

还不是止的咱们大清江山!

还有一象,生我者猴死者雕,我瞧着也象。

姓徐的在朝鲜东北得意的时候儿,园子里头诸列位知道在做什么来着?

在上演安天会魇镇这个姓徐的!

还不就是瞧出他是海东泼猴儿一个!

死者雕……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没有?

咱们旗人论根里寻老祖宗,那叫女真,女真是什么化身,海冬青哇,就是雕哇!

猴儿生了,雕死了,这意思大家伙儿还不明白?”

“气数要变,气数要变哇!

“姓徐的得了江山,我们这铁杆庄稼,该得到哪里领去?”

“还铁杆庄稼,脑袋都得没了,还想这些没魂得的事儿,咱们就且等着来日大难吧!”

“完不了,大清国运长着呢!

当年长毛凶不凶?

不过十四年……当年曾国藩势力大不大?

湘军就有十四万,七八个省督抚都是他们湘军的人物,还不是在太后老佛爷面前规规矩矩的?”

“曾国藩是大蟒托生,怕的就是雕,他能不老实?

徐一凡这天不管地不收的泼猴,哪里来个如来佛祖降伏他?

罢罢罢,就等着看楼起了,就等着看楼塌了罢!”

一众旗人太爷个个商议得一脸晦气色,越到后来越是相对无言,只有唉声叹气儿。

跑堂的小伙计悄悄去了柜台,冲着正剔剔他他打算盘的掌柜一努嘴:“掌柜的,瞧瞧那帮太爷!

鸟笼子也不带了,也不挑咱们茶叶坏了,也不吹祖宗了……瞧那个丧气样儿!

掌柜的,那徐大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物?”

掌柜的横他一眼,将桌上几个当十大钱丢进钱筒子里面,望着外面晦暗的天色:“什么世道,冬天还起风沙!

天真的要变……你瞎咧咧什么呢?

这些事情是你议论得了的?

咱们将本求利,讲究的就是吃安稳饭,这事儿,不是该咱们操心的!”

呵叱完小伙计,掌柜的慢条斯理的朝柜子里面收算盘,最后只是叹息了一声,神色也变得愁苦起来:“大人先生的事情,咱们不看不听不理就是了……天下变动,就希望能少苦一点咱们小老百姓……”

“……别看这些旗人太爷们愁,紫禁城里头那位爷,更不知道愁成什么样子!”

颐和园,玉澜堂。

大清朝光绪皇帝只是在自己的御书房里头,烦躁的走来走去。

他只穿着一件明黄色的半旧箭衣。

宫变重新回位以来,光绪私下里就是穿这身衣服多。

说是天下多艰,要穿祖宗行猎打仗的衣服,以求振作。

不过他的身板实在单薄到了极点,窄身子的箭衣一穿,更显得风一吹似乎都能飘起来。

这个时候,他的腰板已经佝偻了下去,垂在后面的辫子中间也夹杂着花白的颜色。

不过三十许人,正是少壮的时候,可这大清皇帝一眼望去,竟然是无边暮气!

文廷式屁股挨着下首的一张椅子,只是瞧着光绪皇帝。

谭嗣同的官儿升得人人侧目。

但是光绪身边自从翁同龢去后,第一信重的帝党大臣却还是文廷式。

虽然他没有进军机学习行走,却进了另外一个清季位高权重的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里头办事。

帝党商议,在军机里头争权,只怕是争不过后党了,有一个谭嗣同这呆书生在里头捣捣乱,已然足够。

要另出捷径,做出一番事业来,还不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