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042章 龙井茶(1/2)

“耶……太好了……”

凌玲兴奋的拍着手不停地跳着。

就这样院子的第一个房客诞生了。

凌玲也没有隐瞒我,她现在已经相信了我的确不知道景区的价格,于是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原来杭州本就租房困难,在景区更是难上加难,就算普通的民房也要两三千一个月。

而且想要到景区租房的人就是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这一类人都不缺钱,按院子的环境来看就算我收取一万一个月,也会供不应求。

因为很多人为了在景区养生,甚至在景区的酒店长期包房住宿,院子的环境可不是那些酒店可以比拟的。

凌玲高兴的离开,她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搬进院子了,于是去搬自己的行李去了。

凌玲离去后邋遢老道也转身进了内院,临走时拍了拍我的肩膀。

“接下来这一位,你自己拿主意吧……她没有恶意……”

老道话中有话,让我摸不着头脑,正当其疑惑之际,一名白女子款款走来。

女子穿着白色长裙,腰间系着一根青色丝带,我见到女子的那一刻心中泛起滔天巨浪。

因为她身上和当初的嫱儿一样,穿着古装。

此女,不是人!

我死死的盯着女子,此女玲珑秀美,气韵非常,看上去有些柔弱,却带着一股倔强。

女子走到院子前,望着我不语,四目相对就这样静静地望着彼此。

那是一双极为明亮的眼睛,但却带着一些忧郁,只需看上一眼就让人忍不住心疼。

“你是……”

我轻声开口,女子的出现让我感觉不到半分危险的气息。

“公子,帮帮我!”

女子望着我突然跪下。

我急忙上前,伸出手欲将女子扶起,却发现女子的手异常冰冷,炎炎夏日她的手冰冷刺骨。

“你……你……”

我迅速退后望着女子,刚才那一刻,几乎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要被冻结。

“公子,莫惊,奴婢并无恶意……”

女子依旧跪在地上不肯起身。

“你是?”

我疑惑的望着女子。

“钱塘苏小小是也……”

女子双眼望着我,轻声道。

“苏……苏……苏小小!”

我瞪大眼睛望着女子。

传闻苏小小死后芳魂不散,常常出没于西泠桥畔的花丛间,难道传说竟然是真的?

苏小小是六朝时期的人,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

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常坐油壁车。

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

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

她虽身为歌伎,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

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

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

阮郁别后毫无音讯。

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

后苏小小受人陷 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

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

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

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

就在这个时候,两个熟悉的身影从大门外走了进来。

来人正是金蕾和阮丽娜。

“你俩怎么来了?”

我好奇地打量着她们。

“租客都到了,我们怎么能不来呢?”

我这才明白,冶和平哪有这么好心会把这偌大的庄园拱手送给我,他送我这个庄园,一是想靠这些物质财富腐化堕落我,好把我绑在他的战车上,为他驱使,二来就是把这里作为一个秘密基地,关于鉴美者这桩案子,估计就得在这里破了。

“呵呵,就知道冶和平那老小子不会这么便宜我。”

我并不觉得多么意外,“他要是没有憋着什么屁,那反倒是不正常了。”

金蕾白了我一眼,在她面前说冶和平的坏话是什么后果,我不说也清楚,但是她却忍住了,估计是冶和平三令五申,不许她对我怎么样。

所以,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不敢乱来。

“事情真是越来越精彩了,先是王昭君复活了,现在又多了一个苏小小,哦不,还有你这个花......”

我意识到金蕾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就是花木兰,所以话说道一半又给咽了回去,免得横生枝节。

“我什么?”

金蕾问道。

“没什么,花姑娘行了吧。”

“混账!”

“哎,算了姐姐,教授说过,千万不能跟他结怨,一切行动都要听他的指挥,不要意气用事啊!”

“可是!”

金蕾气不过,狠狠地躲了一下脚。

“小不忍则乱大谋!”

阮丽娜劝道。

“你看看,还是你妹妹理智。”

我冲着阮丽娜眨了一下眼睛。

“哼,你别得意的太早。”

金蕾白了我一眼,“咱们走着瞧。”

“拭目以待。”

我冷哼一声,说道:“两位美女,来都来了,咱们进来说话吧。”

我们刚进去坐下,阮丽娜就拿出一个包放在茶几上,打开一看,是一套精美的紫砂壶茶具,以及两个越窑青瓷的茶叶罐子。

“这是......”

我一脸疑惑。

“喝茶!”

阮丽娜将茶壶一一放好,熟练地泡好三杯茶,递到我面前。

我疑惑地接过茶杯,问道:“不会真的是来喝茶的吧?”

“先品尝一下,这可是地道的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