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012章 骊山晚照(2/2)

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骊山的名声自然水涨船高。

骊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境内,属于秦岭支脉,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

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2.

米,由东西秀岭组成,山势逶迤,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我们一路疾驰,远望骊山松柏满山, 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美如锦绣。

这时候正是夕阳西下之际,骊山在斜阳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红霞,非常美丽动人。

“好美的夕阳啊。”

我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

辰一娜笑道,“这便是骊山晚照。”

“骊山晚照?”

“没错。

北魏《温泉碑》曾这样描绘当时山色风光:‘彩霞争翠,绿树成行,香风旦起,夕霞晚照’,千百年来,骊山晚照,久负盛名,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辰一娜介绍道。

骊山西绣岭到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由此向西南呈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

每当夕阳西下,回光返照,复经折射,楼殿亭台,崖壁幽谷,苍松翠柏,仿佛金光笼罩,各呈异彩,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

之美誉。

清代诗人曾经赞美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万崖画亦难。

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

尤其深秋时节,满山红叶,更令人沉浸于“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

的诗情画意之中,“骊山晚照”

因而名列“关中八景”

之一。

骊山自东北而西南,直接秦岭,绵延逶沲,雄伟高峻。

其晚照景色,在北、东两面,无法观看,即使在峰岭西侧,也因视域所限,过远无从眺望,过近则难以纵观。

惟有自古以“灞柳风雪”

闻名遐迩的灞桥地区——古霸上,不远不近,相对适中,可谓最佳位置。

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骊山重重地涂上一抹红霞,漫山皆红,层林尽染,其妖娆动人的自然风光,使人流连忘返。

此情此景,又往往勾起人们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的历史回忆,正如清人朱集义诗句所说:“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灞桥地区,南起白鹿原,北至渭河之滨,在方圆四、五十里的范围内,无处不可见到美丽的“骊山晚照”

,然而,不同地段,不同角度,所观赏到的景色却又各具特色。

从狄寨薄太后陵至伍坊村的原破 处,远望向晚的骊山,之间群山巍巍,明亮如镜,金光闪耀。

俯视灞川,灿烂的霞光映红了霸陵山水、村舍田野、绿树青苗……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