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013章 异人组(1/2)

此时,俯视脚下,则更是出奇。

明明深处落日之下,无论人、物,却全然没有影子。

原来由于骊山将强烈的阳光反射到白鹿原的阴坡,与西来的夕阳余晖“聚会”

,使这儿成了一座“无影山”



然而狄寨所见,仅是骊山主峰西侧之景,若要正对主峰,横观其全貌,其最佳位置尚在渭河之南岸,灞河之北一带。

原来骊山主峰分为三级,自上而下为烽火台、老母殿和老君庙,及近旁的村落房舍、山石树木,一个个清晰可见,但又完全笼罩在一片火红明丽的霞光之中,宛如一片琉璃建筑,晶莹剔透,色彩绚烂,十分壮观,据当地村民讲,观赏“骊山晚照”

的最佳季节在夏秋之交。

此时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抬头即可欣赏骊山美景,真是“夏至日落骊山红,田野耘禾歌声鸣!”

自古以来,人们观赏“骊山晚照”

的动人景色,曾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宋人朱光庭云:“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

自古“骊山晚照”

列为八景之一,名不虚传。

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偏东北约150米处,有一座雕梁画栋,晚上又能见到张灯结彩的四角亭,上书“晚照亭”

三个字,游人每到此地都要停下来认真欣赏一番。

构成骊山晚照主要与这里的地势低凹,三面如圈椅形位置是分不开的,同时还有茂密的古柏雪松为基础。

仰望骊山,三峰如三个梯节,步步蹬高。

站在东南山顶再向西北俯视,三峰又形成了由高到低,峰峰怀抱之势,特别是一个直下急起的大陡坡到晚照亭附近一下减缓到10至30度左右,这块较为平缓的斜面,是大雨过后饱含浓浓水珠的云雾挤满了松枝柏杈,在这三面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能安安稳稳地休息一下。

此时若遇夕阳照射,云雾中的三棱镜晶体水珠通过相互折射,就形成了这一千古奇观。

在历史上,关于赞美骊山晚照的佳作很多,清人杨晃明看到骊山晚照后,兴诗赞道:“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

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

骊山自古以来以苍翠秀丽为美,但是千美万美,美不过夕阳沐浴下的骊山晚照。

尤其是夏日午后,暴雨初晴,天蓝蓝的,云厚厚的,山湿湿的,夕阳一步一步往下移,好像摄影师在调换着胶距镜头。

当残阳光波对准这里的云雾时,红光一片,层林尽染,四周泛起了七彩光环,在天幕衬托下,与晚霞相映生辉。

峰谷相间,斗折婉蜒,状若骏马,腾空奔驰。

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

每当夏日午后,骤雨初晴,夕阳西下,骊山笼罩于霞光之中,层林尽染,红光一片,四周泛出七彩光环,在天幕衬之下,与晚霞相映生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再一次感慨道,站在山间,等待日落的那段时光,我的耳际仿佛有了唐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的绝响。

“林先生好诗性啊。”

这时候,胡斌走了过来,身边照例是围着一群女人。

对落日的感情,古往今来,人们的态度往往有两种:或是流露出惆怅、幽 怨,或是赞叹夕阳的温馨与从容。

骊山的一抹余晖,属于后者,千百年来,它早已收获无数溢美之词。

“如此美景,怎么能不感慨几声。”

“是啊,毕竟这骊山晚照可不是这么容易见到的。”

胡斌淡淡地说道,“看样子,我们的运气都很好啊。”

骊山作为巍巍秦岭在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支脉,它的最高处也只有1300多米,即使不坐缆车,两三个小时也可往返一次。

如果选择下午登山,不少游人已尽兴而归,更是观赏风景的好时机。

“既然这么有兴致,不如登山一游。”

胡斌道。

“这不是耽误胡老板的生意嘛。”

“反正也晚了,爬完山,就找个地方住下,不会耽搁的。”

“既然如此,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备受帝王们青睐的骊山,地理位置今天看来仍然独特:西望长安古城,大国古都,周秦汉唐往事悠悠数千年;东观新丰,鸿门宴上刀光剑影、楚汉相争,仍似历历在目;北眺渭水,秦皇扫六合,身后陵墓的兵勇之阵让世人惊叹。

“林先生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想必一定知道历朝历代帝王们青睐骊山的原因,除了苍翠秀雅的自然景色和居于关中腹地的优势,还有哪一点嘛?”

胡斌忽然发难道。

好在这个问题并不难,我脱口而出道,“温泉。”

胡斌听到这个答案,既没有因为我答出而不悦,也没有别的表情,始终保持冰冷的表情,“不错。”

虽然不少人因唐时“贵妃出浴”

的华清池而对骊山温泉有所耳闻,但事实上,从周朝开始,这里已经成为“御用洗浴场所”

:幽王在此建有离宫,建立露天汤池,名为“星辰汤”

;秦始皇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的时候,又在骊山重修离宫,引泉入室,更名“骊山汤”

,据说,是为了治疗他自己的疮伤;到了汉武帝时再度依泉扩建了离宫。

唐时,这里的汤浴格局趋于完善,各汤池被曲廊小径相连,古树浓荫相掩,奇花异石点缀,湖水溪流相间,初名“汤泉宫”

,后为“温泉宫”



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

正式改名“华清宫”

,宫内的汤池也就是被后人熟知的“华清池”



虽华清宫在此后毁于战乱,但唐华清池之名盛传天下。

许是因为胡斌没有难住我,人群中又挤进来几个人。

胡斌的队伍里出了女眷,也有不少男人。

这几个人都冷着脸,一路上都没有说过话,这个时候却钻进了主动搭话,令人不由得防备起来。

“林先生好见识。”

“我们还有一问,请您为我们答疑解惑。”

“不敢当。”

“我国幅员广阔,名山大川不少,骊山之晚照缘何独独称奇?”

我打量了那人一眼,似乎是成竹在胸,料定我答不上来。

“看样子,胡老板手下也是能人无数啊。”

我笑着对胡斌说道,“这位兄台该不是故意想看我笑话吧。”

“岂敢岂敢,您是老板请来的贵客,我等不过是陪衬而已。”

看起来,他 们是怪我抢了他们的风头,此时是要与我一较高下。

“骊山之所以会形成不同于别处的晚霞景观,与它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很大关系。”

我自然不能在这些人面前折了威名,不然这胡斌还怎么看我。

他们这个问题太过学术,对于一般人,或许可以就此难住,但是我们行走江湖,本身就看得多、听得多,自然懂得也多。

“所谓‘晚照’,是自然景观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少包含山体的形状、颜色、夕阳的照射、天空的映衬、晚霞的烘托等等要素,所以并非人人都有运气看到如此动人的瞬间,这也全占胡老板的运气。”

那人看了我一眼,追问道:“还请解释得再详细一点。”

我心里暗骂一声,“好你个家伙,你我无冤无仇何必穷追猛打,再详细一点?

难道说的还不够详细吗?”

我知道他是故意要我难堪,即便自己说的已经很到位,也还是会被他抓住把柄,干脆不去理会,对着胡斌说道:“胡老板,这位兄台是何许人也,想必一定是道中之人吧。”

胡斌笑了笑,说道:“这位是已过世的原矿务局秘书长的大弟子,桑胤。”

然后他又比了比桑胤边上的那个人,“这位是陕西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项杰。”

这倒是令我颇为诧异,听名头这俩人都是官家人,与这盗墓的八竿子打不着,怎么会与胡斌为伍,狼狈为奸。

“想必你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桑胤很不服气地瞥了我一眼,得意地说道,“骊山曾经是一个火山,组成它的岩体多为砾石,成分主要由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形态多呈现圆状,而尤其特殊的是颜色——它的色泽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会折射出一种特别的橘红色,这就是为什么夕阳会让骊山通体金红的原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