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1陈胜、吴广败亡(2/3)

范阳人蒯彻为人利口,巧于言语。

学得战国纵横之术,便想显其才能。

见武臣兵队将到范阳,县令徐公正在预备防守抵敌,蒯彻遂往见县令说道:“臣乃范阳百姓蒯彻,忧公将死故来吊公。”

徐公便问其故。

蒯彻答道:“足下为县令十余年,平日百姓被公刑杀者甚多。

其家族意欲杀公报仇。

因畏秦法严密不敢下手。

今天下大乱,秦法已是不行。

此等人家必将争先杀公,既可报怨又可成名,故蒯彻特来吊公。

现闻武信君率兵不日将至,你若坚守范阳,范阳人民必然杀公投降。

现在你如果遣臣往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

徐公一听了便预备车马送蒯彻前往。

蒯彻见了武臣说道:“足下必待战胜之后得地得城,未免费事!

臣有一计可使不战而得地,不攻而得城,传檄而定千里,足下愿闻之否?”

武臣道:“此计若何”



蒯彻道:“范阳县令徐公本系秦臣。

闻有敌兵,理应率领兵士守城拒敌。

无奈其人畏死,而又贪恋禄位,欲举城投降足下。

足下若因彼是秦之官吏,依照前法将徐公诛杀,则此外各城官吏皆以范阳令为戒,一律誓死坚守。

足下虽欲攻之,不易破也。

为足下计,何不持侯印以授范阳令,使范阳令乘坐朱轮华毂之车游行燕、赵郭外?

燕、赵之人见之,必然不战而降。”

武臣听从其计,遂以车三百辆,骑兵二百人,使蒯彻持侯印往赐徐公。

于是赵地各城官吏争来降附。

不费一箭不杀一人,竟得了三十余城。

张耳、陈余既助武臣定了燕、赵之地,便对武臣说道:“将军以兵三千人取得赵地数十城,又偏在河北地方,非称王不能镇抚。

且陈王近来听信谗言枉杀诸将,将军若去回报恐难免祸!

愿将军趁此时机南面称王,不可错过。”

武臣于是自立为赵王。

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遣使者回报陈王。

陈王听说武臣称王,心中大怒,便欲将武臣等家族尽行杀死,一面发兵攻赵。

上柱国蔡赐谏道:“现在暴秦未灭,若杀武臣等家族,是又生出一秦。

不如遣使贺之,令其从速引兵攻秦。”

陈王依言,乃将武臣诸人家族移入宫中软禁起来。

并封张耳子张敖为成都君。

遣使者贺赵王即位,促其发兵入关。

张耳、陈余一见来使便知陈王意思,便向赵王说道:“大王据赵自立本非陈王本意。

今遣使来贺并促我攻秦,愿王不要发兵,宜先行招安燕、代收取河内之地。

若能南据大河,北联燕、代,楚虽胜秦不能制我。

若不胜秦更当与我和好。

我国中立于二国之间,乘机观变可以得志。”

赵王遂不发兵。

使韩广招安燕地,李良招安常山去了。

却说陈胜自田间起兵,所有从前耕佣多半与他相识,且因陈胜有富贵不忘的约言,所以闻陈胜为王,统想攀鳞附翼博取荣华。

当下结伴至陈县叩门求见。

门吏见他们面目黧黑衣衫褴褛,已是讨厌得很,便喝问何事?

大众也不晓得甚么称呼,但说要见陈胜。

门吏怒叱道:“大胆乡愚敢呼我王小字!”

一面说一面顾令兵役拿下众人。

众人连忙声辩,说是陈王故交。

守门官吏听说是陈王故人,便止住左右且慢动手。

又不知所言是真是假?

心想如此模样之人,陈王断不肯见他。

我若通报,反恐受责!

不如一径回绝。

遂向众人道:“汝辈免了捆绑还想见王,试问尔等乡愚如何配见大王?”

说罢便令左右驱逐出去。

大众碰了一鼻子灰,心尚未死,镇日里在王宫附近伫候陈胜出来,好与他见面扳谈扳谈。

事有凑巧,一日陈王整驾出门,众人一齐上前争呼陈胜小字,陈胜低头一瞧都是贫贱时的朋友,倒也不好怠慢,便把众人尽载后车一同入宫。

乡人骤充贵客,不由得大呼小叫满口喧哗。

或说殿屋这么高大,或说帷帐这般新奇,又把那好酒好肉取来大喝大嚼。

众人吃得高兴,越加胡言乱道,这个说:“陈涉陈涉,不料竟有此日!

沉沉王府由汝居住。”

一个说:“我想陈涉佣耕时,衣食不周吃尽苦楚,为何今日这般显耀交此大运呢?”

随后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他:“自小为人牧羊,蓬头垢面,不像个人。

只为生性顽皮,不知受了主人多少打骂!

及至长大,替人耕田。

日常饮食,有一餐没一餐。

身上衣服千鹑百结,破烂不堪,夜间便在一个茅蓬里安身。

那种光景,比起我们尚且不如,不想今日竟挣到这种地位!”

陈王亲信听得此话,立时告知陈王。

并说道:“大王一国之主,一举一动远近瞻仰。

您的客人愚昧无知胡说八道,此语若喧传出去,不特为邻国所窃笑,即本国臣民也心生轻慢,未免有损大王威严,宜加惩办以警将来。”

陈王听后大怒!

立将几个多话的农人推出斩首。

众人见陈王如此绝情,不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心想在此无甚好处,反而会断送性命。

便一齐向陈王告辞。

陈王也不挽留,每人送些盘缠让他回去。

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

的话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陈胜的妻父妻兄贸然进见。

陈胜虽留居王宫,却当作家奴看待。

妻父怒道:“怙势慢长怎能长久!

我不愿居此受累!”

即不辞而别,妻兄亦去。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