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八王之乱(2/4)
贾午是豪门小姐,韩寿是职场小官。
韩寿一听受宠若惊,当晚就越墙而入,从此两个人经常幽会。
一天贾充又在家里请客,韩寿也来了。
人们都闻到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香味。
贾充心里一沉,这种香料是西域进贡给晋武帝的,只要接触到这种香料,那香气就能保持几个月不散。
大臣中只有陈骞和自己有,是晋武帝赏给他们的。
韩寿一个小官,怎么会接触到这种香料呢?
贾充联想到女儿贾午的种种异常,很快意识到贾午与韩寿有私情。
贾充严加拷问婢女后,才知道女儿已经和韩寿私通很久了。
贾充把贾午叫来询问,贾午说出了事情经过,并且表示这辈子非韩寿不嫁。
考虑到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贾充只好顺水推舟,成全了这对有情人。
后人把这个故事叫作“韩寿偷香”
。
却说司马衷从小不爱读书,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
司马炎对此十分发愁,担心太子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
司马衷虽然是傻子,可他的儿子 司马遹却十分聪慧,颇有人君之相。
司马遹之母谢玖本来是司马炎的侍女,司马炎先教她为妇之道,然后再让她去开导司马衷。
司马遹究竟是司马炎的儿子还是孙子,司马炎自己也不知道。
不过他想是儿子也好是孙子也好,只要以后能继位就行。
晋武帝有次与大臣们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
,以此来证实太子的理政能力。
明眼人都知道这次文件批复,事关太子之位是否稳固。
当考题传入东宫时,最先拿到试卷的是贾南风,她知道以司马衷的智力水平根本无法作答。
没办法,她只能悄悄派人出宫请“枪手”
作答,再秘密传送回东宫。
然而贾南风对这些引经据典的答案还是不放心。
她将答案传给东宫给使张泓,张泓立马指出:“太子不读书,这事皇帝是知道的,如今答诏里引用了这么多经义,皇帝一定会追查代笔之人,还不如直话直说。”
于是张泓另外写了一份文墨粗通的答卷让太子誊抄。
司马炎看了答卷后,觉得儿子的思维还可以,也就保留了他的太子之位。
由于担心自己死后继承人大权旁落,晋武帝临终前遗命自己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与自己的老丈人杨骏共同辅弼新君。
杨骏志在振兴弘农杨氏,他知道历史上但凡皇帝驾崩,朝堂总得来一次高层洗牌。
既然晋武帝让他做辅政大臣,那就应该好好利用当下的权力,使他以及他背后的家族权倾朝野。
于是趁着晋武帝重病昏迷,杨骏与女儿杨皇后合谋,偷偷篡改了晋武帝的诏书。
太熙元年(290年)4月,晋武帝去世,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后,司马亮被排挤出去,杨骏成了唯一的钦命辅政大臣。
杨骏掌权后,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后党全都鸡犬升天,一个以杨骏、杨珧、杨济为主的“三杨”
集团正式形成。
作为一个谨慎的小人,杨骏利用辅政大臣的身份制定了一项措施要求:“凡有诏命,帝省讫,入呈太后,然后行之。”
总而言之,凡朝中之事,杨骏必亲自过问, 由于害怕“左右间己,乃以其甥段广、张劭为近侍之职”
、 “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
。
可是贾南风权欲熏心,她与一味专权的杨骏之间便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
贾南风一早想让汝南王司马亮牵头。
这老家伙本来就是晋武帝钦命的辅政大臣之一,如今所有权力都归杨骏,按理说他应该是最恨杨骏的人。
但当贾南风找到他时,他却老奸巨猾地表示这个事不好办,需要从长计议。
“倒杨”
之事就怕出现变故,贾南风见司马亮劝不动,便转头让李肇找来了楚王司马玮和淮南王司马允。
这两人都是晋惠帝的亲兄弟,晋武帝生前让二人分别镇守荆州和扬州,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外戚作乱,这两位宗王兄弟可以及时起兵清君侧。
听说贾南风想借二人之手铲除乱政的外戚杨骏,楚王司马玮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贾南风等人由此商定,先由楚王司马玮和淮南王司马允以思念长兄为由,上书请求入京,之后再让李肇和孟观二人上奏告发杨骏谋反。
永平元年(291)三月初八深夜,李肇和孟观趁晋惠帝睡得正酣,把他摇醒,说杨骏要谋反,乱兵即将杀入宫了,请陛下早做决断。
在二人的忽悠下,晋惠帝下令让中外戒严,并“遣使奉诏废骏,以侯就第。”
有了这道诏书,贾南风终于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及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等人,“皆夷三族”
。
诛杀杨骏后,贾南风以晋惠帝的名义改元元康,大赦天下。
杨骏虽倒,宫里却还有一位棘手的杨太后。
当初贾南风几人密谋陷害杨骏谋反时,杨太后还让人手持她的谕旨前来调停双方的矛盾。
站在道义的层面,杨太后既是先帝的正宫,也是当今陛下的养母。
作为儿媳,贾皇后即便做不到日夜孝敬君姑,也应念及亲情放过杨太后。
况且杨太后当初还在晋武帝面前力保其太子妃之位。
于情于理,贾南风都应该手下留情。
可是元康二年(292),杨太后还是被贾南风下令押到金墉城幽禁。
八日后杨太后冻饿而死。
贾南风下令将杨太后的尸首脸朝下放入棺椁,再盖棺贴上符咒,使她永世不得超生。
晋惠帝也是白痴,外公和养母被老婆害死,他竟然不闻不问。
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
惠帝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咕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
随从说道:“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家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
由此可见晋惠帝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贾南风诛杀杨骏之后,任用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同辅政。
司马亮,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司马昭的异母弟。
通常在说到八王之乱时,都是把汝南王司马亮列为八王之首。
在曹魏时期,司马亮就已经历任散骑侍郎、东中郎将,先后封为万岁亭侯、广阳乡侯,这当然是靠父兄的后台。
曹髦在位期间,淮南发生诸葛诞之乱,司马亮参加了征讨,可是却打了败仗,司马昭十分生气,免掉了他的官职。
不过司马亮毕竟是司马昭的弟弟,所以很快就恢复并提升了官职,拜左将军,加散骑常侍。
司马炎即位称帝后,封他为扶风王、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
司马亮在关中时,秦州刺史胡烈为羌人所杀,司马亮派将军刘旗前往救援,兵败。
司马亮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当然负有领导责任,但朝廷顾忌他的身份,没有打算处分他,只是决定刘旗当斩。
此时司马亮为刘旗上书请求免罪。
晋武帝很不高兴,下了个诏书说:“今若罪不在旗,当有所在。”
意思是说,如果刘旗无罪,那谁有罪呢?
结果刘旗的命没保住,司马亮的官职也丢了。
司马亮画蛇添足,偷鸡不成蚀把米。
好在他后台够硬,很快就复职,拜为抚军将军。
晋武帝大封宗室后,受封的诸王并没有去藩镇,而是留在京师,有些藩王还握有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