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06王郎称帝(1/2)

却说刘玄命刘秀去洛阳修理宫殿,刘秀路过父城时,父城的将军冯异出来迎接刘秀,还向他献上牛肉和酒。

冯异是父城人,原来是新朝的将军,颍川郡的郡长。

他平日喜欢读书,对《左传》和《孙子兵法》都有研究。

他统管颍川郡五个县的时候,因为父城兵马不多,他亲自到邻近各县去招兵。

想不到那时候刘秀进攻颍川,冯异在路上就给汉兵逮住了。

刘秀问了他的来历,他毫不隐瞒地直说了。

刘秀喜爱他态度诚恳,为人正派,就劝他投降。

冯异说:“我还有个年老的母亲在父城。

要是将军能够放我回去,让我母子再见一面,我死了也感激将军。”

刘秀一听原来是个孝子。

就挺豪爽地说:“那你就回去吧。

可是用不着死,好好地供养母亲,投降不投降随你的便。”

冯异非常感激,他说:“我愿意奉上五个县城来报答将军。”

冯异回到父城,对县长苗萌说:“新起来的将军们大多傲慢、贪财,只有刘将军到哪儿也不抢掠。

听他的言语,看他的行动,不是个平常人。

咱们不如去归附他吧。”

苗萌同意了。

他们就率领五个县城投降了刘秀。

冯异归附刘秀之后,一心一意地帮着他。

刘秀认为他是个孝子,人品好、能力强,把他当作心腹,就要带着他一同到洛阳去。

冯异又推荐了三四个很有本领的人给刘秀,其中有一个像猛虎似的壮士,浑身全是劲儿,个儿比别人高,脸相长得威武可怕,可是心眼好,说话算数。

他是冯异的好朋友,名叫铫期。

刘秀很高兴地把他们都带到洛阳去。

刘秀到了洛阳,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秉旧章。

他还是像在宛城那样,做事挺有精神,天天有说有笑的。

可是到了晚上,他喜欢清静,一个人一间屋子,不让别人进去。

只有冯异是例外,有次冯异见刘秀的枕头湿着一大片。

就苦苦地央告刘秀不要太伤心。

刘秀苦笑着摆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你别乱说!”

等到宫府修成,刘秀报知刘玄,刘玄择日起行。

当时三辅官吏都东迎刘玄,见他麾下诸将头戴冠帻衣服象妇人,莫不窃笑。

刘玄既都洛阳,遣使招降赤眉。

樊崇听说汉室复兴,却也有心归汉,便留部众军队分驻青、徐,自与部目二十余人径投洛阳。

刘玄并封为列侯,未给国邑。

樊崇见刘玄没甚威仪,大失所望,又不得采邑分封,更难如愿,厮混了一二旬,乘隙出走返入老营。

却说有个太学生名叫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

生于公元2年。

这一年王莽还没上位,正谦恭下士、不辞劳苦地带领全国人民抗灾。

那些颇有眼力的大臣们嗅出味道,开始起劲地为王大圣人唱赞歌。

王莽篡汉后,为了得到更多士人的拥戴,于是扩大了最高学府太学的办学规模。

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太学深造,越发抬高了太学在大新帝国的影响力。

得益于优渥的家庭条件,邓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十三岁就能诵读诗篇。

稍稍长大后,邓禹又进入太学学习。

在太学期间,邓禹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刘秀这个同学。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喝醉酒上错床,计划外生出的王子,所以并不吃香。

不过他的后代还是蛮多的,到了刘秀这一茬,已然遍布南阳一带了。

刘秀父亲早死,他只能依附叔叔过日子,说起来也不容易。

刘秀在太学期间学得也有点水,由于家境不好,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做小买卖勤工助学上,没时间钻研学问,只是偶尔读读谶纬之书,虚应故事罢了,反正太学生数以万计,谁顾得上他这个土老冒呢?

然而邓禹丝毫不以自己出身南阳望族就小瞧这个貌似田舍郎的同学。

从谈吐中邓禹感受到刘秀那隐藏在淳朴外表后的不同凡响,预见到刘秀将来必不是池中之物。

当然邓禹和刘秀还有一层说不尽的姻亲关系,原来刘秀的二姐刘黄嫁给了邓禹的族兄邓晨。

之后刘秀、邓禹都离开太学,奔向自己的宿命。

刘秀先是忙着科学种田,后来又忙着骑牛造反;邓禹则忙着游学天下。

在这段天下扰攘的日子里,二人似乎没有过多交集。

当刘秀凭着一场老天眷顾的昆阳大捷而名动天下时,邓禹却寂寂无名。

不过邓氏家族不少成员卷入绿林军中,邓禹多次收到更始帝的offe ,请他出任要职,就差“仲华不出如苍生何”

之类的切语了。

对此邓禹并没有动心,因为他并不看好更始政权这个君弱臣强的草台班子,在他心中始终抹不去刘三哥的影子。

他坚信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

的刘秀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等更始迁都到洛阳,邓禹怕刘秀也像他的哥哥刘演一样给更始杀害,于是就到洛阳去找他。

可他到了洛阳后才知道刘秀已经走了。

原来更始帝又派他去执行大司马的职务,拿着符节带着少数兵马去河北安抚郡县。

邓禹沿路追上去。

他一路听说刘秀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安抚老百姓的。

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考察官吏,贤明的升职,贪污的办罪。

他废除那些苛刻的法令,恢复汉朝的官名,还赦了囚犯,让他们回去种地。

官吏和老百姓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和酒去慰劳他,刘秀都推辞了,他的士兵也都不接受。

邓禹听了很高兴,他听说刘秀到了哪个城,他就追到哪个城;可他到了那个城,刘秀又过去了。

人家是骑马的,而邓禹只靠着两条腿。

后来他拄着拐棍往前追,追到邺城才把刘秀追上。

当时的河北没有最乱只有更乱,多如牛毛的义军与光杆大司马刘秀形成鲜明的对比。

面对严峻的形势,刘秀忧心忡忡五内如焚。

就在这时,一个扶杖而立、衣衫褴褛、清瘦单薄、风尘仆仆却又满眼热切的儒生出现在刘秀面前。

刘秀使劲擦拭因连日失眠而红肿的眼睛一看,这才发现眼前之人竟然是那个丰神俊朗、衣着光鲜的老同学邓仲华。

刘秀惊问道:“仲华何以至此?”

邓禹答道:“特为寻明公而来!”

刘秀笑道:“莫非仲华知我有便宜任免之权,远道而来求官吗?”

邓禹笑道:“非也,禹欲为官,只须拜在更始驾前即可,何必如此辛苦?”

刘秀继续问道:“既然如此,找我做甚?”

邓禹肃然再拜道:“但愿明公威加四海,禹得效尺寸之力,将来得垂功名于竹帛耳!”

刘秀闻言灵台一震,数日忧虑瞬间消散,不觉深施一礼爽朗大笑道:“秀得仲华,天下不足定也!”

此后刘秀与邓禹闭门会谈,详商天下大计。

邓禹进言道:“禹游走天下,观更始帝虽然定都关中,但无力平定山东,加上赤眉、青犊、铜马等乱军纷起,长安周围也是群盗纵横。

更始帝御下无道,且从无安邦济民的长远考虑,平日里又忙着争权敛财乱政虐民,全无中兴之象,早晚必败。

明公乃汉室之胄,武功加于四海,若能延揽英雄,顺应民心,必能扫除叛逆拯救万民,重建高祖伟业!”

一席邺中对,说得刘秀愁云尽扫,内心野望如同火焰般燃烧起来,那个在昆阳城下横挑强敌的位面天子终于又王者归来。

第二天,刘秀吩咐手下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