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你就从了他吧(求双倍月票)(3/3)

苏晴静静看着他:“你去哪儿了?”

“去了很多地方。”

他笑了笑,“西藏、西伯利亚、亚马逊……找那些听过我歌的人。

不是为了签售,也不是开巡演。

我只是想知道,当年那些唱给黑夜的歌,有没有真的被人听进去。”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翻开一页: > “2023年冬,我在青海湖边遇到一个放羊的老汉。

他说他每晚都会放我的专辑《冷火》,因为他老婆临终前最喜欢听。

他不懂歌词意思,但他记得她笑的样子。”

> > “2024年春,东京一家地下酒吧的老板告诉我,有客人常来点《无人区》,喝醉了就趴在桌上哭。

后来才知道,那是首丧子父亲写的诗。”

> > “我以前以为音乐是用来赢得掌声的。

现在才明白,它是用来交换眼泪的。”

苏晴眼眶微热。

程野把吉他递给她:“写首新歌吧。

不用发行,不用打榜。

就在这儿,唱给这片土地听。”

她接过吉他,调了调弦。

风吹过湖面,带来远方孩童的笑声、鸟鸣、钟声、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嗡鸣??

那是“声络”

在低语。

她开口,声音很轻,像一片落叶触地: > “你说不必坚强, > 我便卸下铠甲; > 你说你也曾怕黑, > 我才敢承认我失眠。

> 原来最勇敢的事, > 不是独自穿越风暴, > 而是在风雨中伸出手, > 对另一个人说: > 我也在。”

歌声落下,四周寂静。

片刻后,湖面泛起涟漪,一圈接一圈,如同回应。

远处工地上的工人停下手中的活,有人悄悄抹了眼角。

程野拿起手机,录下这段清唱,上传至“静流”

私密频道,命名:《给所有不曾放弃倾听的人》。

不到一小时,全球有三千二百人留言表示在同一时刻听见了这首歌,尽管他们从未登录平台,也未开启设备。

科学家称之为“集体潜意识共振”



苏晴知道,那是“声络”

在生长。

当晚,她写下一年来的第一篇完整独白,仅对自己开放: > “我不再害怕结束了。

>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终点,都是另一段倾听的起点。

> 林婉说得对, > 这不是我的故事。

> 这是我们共同谱写的, > 第一章。”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