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音乐节事故(求月票)(1/3)
尤其是最后站起来的那个人,最具有辨识度。
陈宇樊!
羽泉组合的成员,也是后来白百合的老公、前夫。
据说家世背景非常牛逼。
不过,组合要过两年才会成立,现在他作为独立音乐人学习音...
夜雨敲打着城市边缘的一座老旧居民楼,窗框锈蚀,玻璃上爬满裂纹。
五楼最西头的房间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灯光下,一个少年蜷在床角,手里攥着那台从“回声计划”
公益包里领到的录音笔。
他已经连续七天没有说话了。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
三天前,他在学校厕所隔间录下一段话:“我……我想死。”
系统自动触发危机干预流程,AI情感评估判定为“极高风险”
,随即推送至两名认证倾听者和当地心理援助中心。
可第二天早上,他爸在客厅发现了手机上的通知记录,当场摔了茶杯。
“你是不是想害死这个家?”
父亲吼得青筋暴起,“别人知道了,说我儿子有病?
以后谁还敢跟你处对象?
谁还肯招你进厂?”
母亲蹲在地上捡碎片,没抬头,只低声说:“别说了……孩子也不是故意的。”
但他知道,那一眼扫过来的失望,比巴掌更疼。
此刻,他再次按下录音键,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吞没:“他们都说‘说出来就好了’,可我说了之后,反而更糟了……我不是不想活,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活着才不让人失望。”
耳机里传来熟悉的引导音??
林婉的声音,依旧温和:“你可以慢慢说,我们有的是时间。”
他闭上眼,眼泪顺着鼻梁滑落。
而就在同一时刻,“回声计划”
总部的数据监控室正陷入一场无声的风暴。
苏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手指微微发颤。
过去四十八小时,全球范围内共有**三百一十七名未成年人**上传了内容高度相似的沉默录音:呼吸急促、间歇性抽泣、长时间停顿,背景中隐约能听见家庭争执的模糊人声。
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中**八十九人**在上传后立即注销账户或断网失联。
“这不是偶发个案。”
她转向技术主管,“这是系统性恐惧。”
对方点头:“我们刚完成一次模型推演。
如果按照当前增速,三个月内,将有超过两万名青少年因‘倾诉后果’选择自我封闭甚至极端行为。”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苏晴站起身,“不能再等政策许可了。”
她拨通林婉电话时,已是凌晨一点。
林婉刚结束一场跨国会议,双眼布满血丝。
听完汇报后,她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四个字:“启动暗流。”
苏晴心头一震。
“暗流”
是团队三年前秘密研发的一个应急机制,从未启用。
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当用户处于高危状态且外部环境存在明显压制时,系统将自动开启**隐形存档模式**??
所有录音不再上传主服务器,而是通过分布式加密节点,以碎片化形式隐藏于全球志愿者设备中,形成一条看不见的“地下声网”
。
更重要的是,“暗流”
会反向伪装用户的网络活动轨迹,制造出“未使用回声计划”
的假象,防止家庭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追查。
“可是……这违反了我们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协议。”
苏晴迟疑道。
“那就让他们问责我。”
林婉声音平静,“孩子命重要,还是程序正义重要?”
挂断电话后,她打开个人终端,在权限日志中输入一行指令: > 【管理员ID:LINWAN】
授权激活“暗流”
协议,责任归属:本人全权承担。
系统弹出三级警告窗口,她逐一确认,指尖稳如磐石。
三分钟后,第一波“暗流”
更新悄然推送至全球一百二十三万未成年用户终端。
无数正在犹豫是否删除录音的孩子,突然发现他们的App界面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图标??
一朵半透明的蒲公英,随呼吸频率轻轻起伏。
只要长按三秒,就能进入“静默舱”
。
那里没有引导语,没有评分系统,也没有任何数据痕迹。
只有黑暗中一盏微光,像深夜窗台上的蜡烛,静静等待一句真心话。
甘肃那所山村小学里,小女孩悄悄摸出藏在铅笔盒夹层里的录音笔。
她没敢开灯,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看见屏幕上浮现出那朵蒲公英。
她屏住呼吸,长按。
耳机里响起一声极轻的风铃音。
她终于开口:“爸爸,今天你又喝酒了。
我躲在灶房后面,听你们吵架。
你说妈妈跑了是因为我没用……可我真的每天都在努力吃饭、写作业、帮你洗衣服……我不想你打我,但我更怕你不要我……”
她说完,轻轻合上笔盖,把录音笔塞回枕头底下。
她不知道的是,这段音频已被拆解成十六段加密信号,分别嵌入附近六户村民手机中的天气预报缓存、短视频片段和导航语音包里。
即使有人强行恢复她的设备数据,也只会看到一片空白。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暗流”
的首个反馈信号悄然抵达。
一名十五岁的北京女孩,在父亲查岗前五分钟上传了一段录音:“我讨厌舞蹈课,讨厌每天练到吐,讨厌你说‘你是全家唯一的指望’。
我不想当冠军,我想做个普通女孩,穿校服去上学,和同学逛街,哪怕考倒数也行……”
她以为没人听见。
但就在第二天午休时,她的平板突然弹出一条匿名消息: > “我也曾被迫学钢琴十年,直到手腕骨折才停下。
现在我在画漫画,活得像个活人了。
你要不要试试逃一次课?
就一次,去公园喂鸽子,看看云,感受一下‘浪费时间’有多自由。”
她愣了很久,然后笑了。
这是“黑夜电台”
成员自发组织的“回声接力”
行动??
每当监测到高危倾诉,他们会以匿名方式发送一段亲身经历作为回应,不劝解,不说教,只是告诉对方:“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人。”
林婉得知此事后,没有阻止,只在内部群发了一条信息: > “允许脆弱传递,才是真正的力量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