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 想趴在你怀里哭(求月票)(2/3)

“现在年轻人总说压力大,”

一个瘦削老头冷笑,“我们那会儿一个月十八块钱,养五个孩子,谁敢喊累?

喊了就是思想有问题。”

“我家老头子去年走了。”

旁边大妈抹着眼泪,“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我说胡说什么呢,咱们清清白白做人,比啥都强。

可等他没了,我才想起来,他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裳,连葬礼上穿的寿衣,都是改我儿子旧西装做的……”

林婉静静听着,没打断,也没安慰。

她只是按下录音键,让这些话语自然流淌。

临走时,那位曾冷笑的老头悄悄塞给她一张纸条: > “姑娘,谢谢你让我骂了一句‘他妈的’。

这话憋了四十年,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回到小镇当晚,林婉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站在空旷的剧院中央,台下坐满模糊面孔的人。

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开始,可当她走上台,却发现奖杯是一只老式磁带录音机。

她按下播放键,传出的却是自己十年前在演唱会上假唱的音频。

台下观众开始鼓掌,笑声如潮水般涌来。

她想解释,却发不出声音。

惊醒时窗外已泛白。

她起身泡茶,发现沈知坐在院中石凳上,正用放大镜修理一支断了弹簧的钢笔。

“做噩梦了?”

他头也不抬地问。

“嗯。

梦见我又回到了舞台,所有人都在笑我。”

沈知放下工具,缓缓道:“你知道为什么老钢笔值钱吗?

不是因为它还能写,而是因为它写过的东西,再也无法篡改。”

林婉怔住。

“你当年假唱,是因为公司逼你保护嗓子备战巡演;你退圈,是因为受不了虚假掌声。

这些选择都不完美,但都是真实的你走过的路。”

他抬起浑浊却清明的眼睛,“别怕被人记住错处,怕的是连自己都否认那些不得已。”

她忽然泪流满面。

清晨例会上,她提议启动“错误之声”

专项采集:收集公众人物失言、普通人说错话、甚至谎言背后的动机与悔意。

“我们总追求‘正确表达’,”

她说,“可人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藏在口误、犹豫和后悔里。”

项目刚上线三天,就收到上千条投稿。

有位小学教师自述体罚学生的经历:“我打了孩子一巴掌,不是因为他考零分,是因为他写的作文里说‘我爸喝酒打我妈,我希望他死’。

我当时吓坏了,觉得这孩子太阴暗,就打了他。

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

我这辈子都在赎罪。”

一位网红坦白数据造假:“我雇人刷粉,因为我妈病危时问我:‘闺女,你到底红了吗?

’我不想让她带着遗憾走。”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段监控音频转录: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突然推倒轮椅老人,围观群众怒斥施暴者。

警方调查发现,那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长期抑郁发作失控。

他在审讯室里说:“我不是恨他,我是恨我自己……二十年没回家,我爸竟还认得我,叫我‘小军’。

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配活着。”

林婉将这类声音归类为“负向共鸣”

,并在云库开辟独立空间。

每段音频下方增设两个按钮:“原谅”

与“不解”



系统不统计数量,只为呈现复杂人性的光谱。

与此同时,《千面人间》方言修复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AI辅助比对历史文献与现存发音,团队成功复原出三种已消亡超半个世纪的吴语分支。

他们在苏州老城区组织了一场“时空对话”

实验:让本地少年朗读百年前市井商贩叫卖词,再由AI合成祖辈口吻回应。

当十七岁的高中生听见“曾祖父的声音”

笑着说“阿宝,蟹黄汤包要趁热吃”

时,当场跪坐在地,嚎啕大哭。

直播画面传开后,#听得见的乡愁 成为热搜第一。

有网友留言:“原来乡音不是土,是我们灵魂的胎记。”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商业公司迅速注册“AI复活亲人”

服务,宣称只要提供十句话录音,即可定制“永生语音陪伴”



价格从九千九百元到九万九千元不等,套餐名称极尽煽情:“最后一夜长谈”

“生日惊喜再现”

“每日早安吻”



林婉连夜发表公开信: > “声音不是商品,记忆不应被租赁。

我们采集每一段语音,都是为了对抗遗忘,而非制造幻觉。

真正的告慰,是在阳光下继续生活,而不是躲在耳机里重温亡者的呼吸。”

信末附上《回声宪章》第一条: > **禁止任何形式的逝者声音商业化利用。

** 舆论哗然。

支持者称其“守住人性底线”

,反对者骂她“伪善清高”



更有甚者挖出她早年综艺节目中一句玩笑话:“我要是有钱,就把爸妈的声音做成闹钟,天天听他们唠叨。”

面对质疑,林婉不做辩解。

她只是将那期节目片段找出来,完整播放。

原来当时主持人问:“如果能穿越时空见一个人,你想见谁?”

她答:“我妈。

我想告诉她,我现在过得很好,不用再省电费,可以放心开灯。”

全场安静。

她补充:“但我不会把她的话录下来天天听。

因为她真正的声音,早就长在我心里了。”

这场争论意外推动立法进程。

三个月后,《个人信息与情感遗产保护法(草案)》提交审议,明确提出“数字人格权”

概念,严禁滥用生物特征生成拟真交互内容。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