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蜀山传》(3/3)
> 可就在他临终前一周,我给他看了《记忆碎片》。
他突然指着屏幕里炒菜的画面,说:‘那是我闺女最爱吃的辣椒炒蛋。
’ > 那一刻,我知道他还在我身边。
> 谢谢你让我找回了他最后的清醒。
> 现在我把这些信整理出来,不是为了出版,是为了告诉自己:他曾如此深爱过平凡的日子。
> 你也一样,林导。
你让我们明白,伟大不在远方,而在每一顿饭、每一次凝视、每一封未寄出的信里。”
林婉读完,久久不能言语。
她把这本册子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阿禾原型老邮差送她的那枚旧邮戳。
新年第一天,青禾镇举办首届“民间记忆节”
。
全镇张灯结彩,孩子们穿着自制的“信使”
服装,举着灯笼游行。
文化站展出“千面人间”
精选声音档案,墙上挂满各地寄来的家书复制品。
最中央的展柜里,陈列着苏晴父亲的日记原件、陈德旺的徽章、以及林婉最初拍摄《记忆碎片》时用的第一盘磁带。
沈知站在台上宣布:“从今天起,‘青禾影像社’正式升级为‘大地之声学院’。
我们将每年培训三十名来自偏远地区的青年,教他们用影像守护家乡的故事。”
台下掌声雷动。
林婉没有上台。
她站在人群之外,手中握着摄像机,悄悄录下这一切。
镜头扫过一张张笑脸,扫过飘扬的灯笼,扫过孩子眼中闪烁的光。
她忽然想起十年前初来此地时,曾问自己:我能在这里做什么?
如今答案清晰如水。
她不需要改变世界,只需让世界听见那些原本会被风吹散的声音。
春节过后,南方影展组委会再度来函,邀请她担任新设立的“真实力量单元”
评委会主席。
这一次,她回了一封邮件: > “感谢厚爱。
但我更愿做一个参赛者??
用我的镜头,角逐每一个普通人的心。”
她附上了正在筹备的新项目提案:《未命名》,主题是“当代中国家庭中最难说出口的三个字”
。
立项会上,小舟提出建议:“能不能让观众参与?
比如设置一个‘秘密录音亭’,让大家匿名说出从未说出口的话?”
阿苗补充:“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做成声波壁画,挂在展览厅里。”
苏晴微笑:“或者,让AI学习这些声音的情感模式,生成一首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诗。”
林婉听着,眼中渐渐泛起光。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她也明白,只要还有人在听,故事就不会结束。
春雷响起那天,她又一次站在老槐树下,开启摄像机。
“今天是立春。
新一轮‘声音采集’即将开始。
我不知道明年此时我会在哪里,但我知道,我会继续记录。
因为真正的明星,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那个名字。
而是那个在黑暗中仍愿意按下录制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