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明至上(1/2)
第139章 大明至上 “诸子百家,当真各有所长?”
朱棣饶有兴趣,问了一句。
解缙的额头已经冒汗了……放在任何时候,哪怕看在徐景昌的面子,他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含混。
但是很不幸,今天他没有这个勇气,也不敢有!
“陛下,臣才疏学浅,言语不当之处,还望恕罪……孔夫子曾经求教老子,至少不能将儒家之外的学问,悉数贬低。”
孔子曾经求学老子,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说老子不行,那不是等于欺师灭祖吗!
朱棣点了点头,没有继续为难解缙,一个大才子,能说出这话,已经够逆天了。
回头还不定被同僚如何鄙夷呢!
朱棣不想为难他了,而是对着所有人道:“你们都说说,算不算孔孟门徒,儒家弟子,是否有什么尼山鸿儒会?”
话到了这份上,谁还敢认?
朱棣见群臣沉默不语,心情大好,又返回了龙椅,笑道:“既然这么说,诸子百家之学,皆有可取之处,朕治理天下,又该如何是好?”
这一句话,几乎是要动摇儒家官学的地位。
群臣脸色凝重,如丧考妣。
其二,如果真的百家争鸣,人心浮动,这么大的大明朝,人心各异,乱七八糟,就没法收拾了。
朝臣刚要谢恩离去,朱棣又补充道:“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还有定国公徐景昌,你们三个留下。”
夏原吉却是毫不在意,“定国公,我的意思只是这么无端揣测,只会人人自危,谁也逃脱不了,对于朝局,没有半分好处。
真正为了大明着想,还是尽快下严令,不许议论,不许随意流传文章邸报,看到之后,立刻销毁,严惩不贷。”
被点到名字的三个人,浑身一震,只能点头应是。
…… 一时间徐景昌又成了孤家寡人。
此时的儒家已经和西汉的儒家不一样了。
所谓尼山鸿儒会,只是满足了大家伙的幻想。
“蹇天官,如果我没理解错……伱还是支持孔孟之道的?”
徐景昌发问道。
“这话不错,但大明能只有儒家吗?”
徐景昌又把皮球踢了回去。
蹇义冷冷道:“我是大明臣子,受陛下洪恩,自然是一心为国,不敢有半点不忠!”
他讲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此刻的儒家,已经不同于孔孟之时,是兼容百家之长的,所以说提倡百家争鸣那就不合适了。
儒家士大夫有了自己的利益取向,他们远远不是汉唐的那些读书人了。
看戏看得成了主角,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蹇义不惜把徐增寿推荐他的事情说出来,拉徐景昌下水,弄得人人皆可尼山鸿儒会。
有本事咱们互相伤害啊!
天子把臣子当成股肱,臣子就要把天子当成腹心。
此话一出,龙椅上的朱棣,猛然睁大眼睛,若有所思。
徐景昌的提问,又唤醒了朱棣的本能……他对尼山鸿儒会感兴趣,也只因为朝臣不停阻挠各种政务,让人不得不怀疑,在他们背后,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一切。
朱棣笑道:“蹇尚书,你忠心国事,朕是知道的,不必如此,你只管说吧。”
“陛下,臣有几句话,要冒死上奏。”
徐景昌却是不慌不忙道:“大家伙别看着我,百姓会相信这些事情,也跟天下士人的种种作为分不开。
朝臣彼此勾结,遇到了什么事情,就一起反对,诸如征收商税,释放奴仆,兴建外城,设立学堂……如果没人在背后唆使,又怎么会千人一面,万人同心?”
这个天下,谁说了算!
朱棣深深吸口气,“退朝吧!”
一个子虚乌有的尼山鸿儒会就把他们拿住了,满肚子的道理,全都说不出来,如果陛下心血来潮,真的改变了官学,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就在这时候,依旧是吏部天官蹇义,他向前一步,突然双膝跪倒,磕头作响,而后将头上梁冠取下,放在一边。
三个人里面,也只有徐景昌胃口不错,吃了个七分饱,其余两人,就是随便应付一下,根本没有心情多吃。
蹇义哼道:“确实,如果定国公想说本官也是尼山鸿儒会的人,我也认了……毕竟我和定国公共事许久,也得到了令尊的推荐。
说起来,你们徐家更适合成为尼山鸿儒会的成员。”
蹇义反思了好一阵,他今天说的话有着很严重的漏洞,但是为了撇清楚那个尼山鸿儒会,也是没得选择。
眼瞧着朱棣陷入沉思,蹇义暗暗松口气,但他还不敢彻底放松,毕竟旁边还有一头恶虎呢!
大明如何放在一边,要保住他们的家族势力,才是一切的前提。
分明是你在背后搞鬼,兴风作浪!
不管儒家把天子捧得多高,以君父呼之,但说到底,这是儒家给皇帝的,不是皇帝自己的…… 蹇义无奈摇头,“以臣的才学见识,斗胆恳请陛下,万万不可撼动儒家根基。”
唐代的诗人,都嚷嚷着去边塞杀敌,提携玉龙为君死。
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定国公,你说这些,不还是为了前面的事情愤愤不平吗?”
蹇义道:“朝臣有顾虑,不喜欢标新立异,难道还错了?
事到如今,只怕需要你定国公反躬自省才是。”
这么一来,局面骤然变化。
到底是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这是个问题!
而且还是最最核心的问题。
徐景昌猛地看向夏原吉……老匹夫,你想害我?
“大明离不开儒家!”
蹇义低吼道。
徐景昌多少也有点尴尬。
徐景昌笑道:“千人千面,固然不错……可天下读书人要都是尊奉孔孟之道,那又至陛下于何地?”
徐景昌笑道:“既然这么说,就是大明更重要了?”
朱棣又道:“蹇尚书,朕不能改一改吗?”
即始皇帝在疆域上天下一统之后,又从思想上,统一了天下,做到了真正的大一统。
老夏刚说完,立刻刘儁、郑赐、郭资,还有其余重臣,纷纷站出来附议。
“陛下乃是君父,是天地纲常之首!”
他这番话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朱棣一阵沉吟,徐景昌竟然也跟着道:“臣也附议!”
不得不说,身为文官之首,蹇义是合格的,而且也是高明的。
徐景昌和蹇义针锋相对,双方都没有客气,这几句话说下来,也把事情讲清楚了。
徐景昌很快恢复了镇定,笑道:“我都说了不信什么尼山鸿儒会,更不是尼山鸿儒会的成员,但我想请教诸公,为什么百姓会这么看?
流言蜚语那么多?
种种说法,不可胜数?
历朝历代的事情,都归结到了尼山鸿儒会上,这又是怎么回事?”
“蹇尚书和夏尚书是朕的左膀右臂,至于定国公,也是朕倚重的臣子……朕视你们为股肱。”
徐景昌哼道:“蹇天官,你这么说了,那我倒要问问你,在你心里,儒家更重,还是大明更重?”
时间也临近了中午,朱棣还挺体贴,给三个人准备了午餐。
徐景昌发出了类似你女朋友和母亲同时掉河里,你要救哪个的灵魂之问。
“可纲常是所谓圣贤定的,是儒家士人解释的,并非陛下说了算!”
蹇义不客气道:“说来说去,还是要讲百家争鸣的事情吗?
我已经说过来,千人千面,大明乱不得!”
可是到了宋代,就成了送死你去,功劳归我……士大夫们,把国和家分得很清楚。
夏原吉也慌忙道:“臣附议。”
家国国家…… 一顿饭后,朱棣含笑让三个人坐下。
蹇义慌忙道:“陛下天恩,臣感激不尽。”
这两条都是从朱棣的立场出发,一下子打动了朱棣,让天子搞事情的心,去了一半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