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18章 :我避其锋芒?(2/3)

三个月后,崇文馆正式开课。

百名寒门学子来自全国各地,有牧童、樵夫、船工之子,也有边陲夷狄部落的少年。

他们统一穿着青布直裰,每日晨起诵读《论语》原文,午后习射练字,晚间由翰林院学士亲自讲解“仁义礼智信”

之本义。

皇帝亲临开学典礼,站在讲台之上,手持竹简,朗声道:“从前,你们读《论语》,听到的是孔家子孙的解释;看到的是程朱陆王的批注;记住的是父辈口耳相传的‘规矩’。

但从今日起,我要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

孔子到底说了什么?

他想告诉世人什么?”

台下学子无不泪流满面。

有一位来自贵州苗疆的学生当众跪下,哽咽道:“小的祖辈三代都不识字,村里老人常说,读书是老爷们的事,我们只配种地纳粮。

可今天,我居然能坐在皇宫边上听课,还能和汉人一起考试做官……这不是梦吧?”

皇帝扶起他,轻声道:“这不是梦。

这是朕许给你们的未来。”

消息传开,四方震动。

无数贫家子弟跋山涉水前来报名,仅半年间,申请人数超过三万。

朝廷不得不增设分馆于南京、西安、成都三地,统称为“新儒学院”



与此同时,原衍圣公府改建的“曲阜公立书院”

也正式启用。

那里不再供奉孔氏列祖列宗,而是陈列《十三经》原典、历代科技农书、天文地理图册。

普通百姓可自由进出阅览,还可报名参加每月一次的“百家讲坛”

,由各地学者轮流登台,讲解诸子百家思想。

更有意思的是,书院门口立了一块黑石碑,上面刻着孔家七大罪状全文,末尾加了一句批注:“**圣人之后,亦不可免于律法。

**”

而在北京,一场更为深远的变革正在酝酿。

某夜,皇帝召朱由检单独入宫,赐座暖阁。

“你可知朕为何一定要烧掉那截指骨?”

皇帝忽然问。

朱由检思索片刻,答:“因为一旦承认其真,孔家便可借此凝聚人心,重建神权;若否认其真,则动摇儒家信仰根基。

唯有毁之,方能斩断‘血统即道统’的千年迷思。”

皇帝点头:“不错。

但还不够。”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雕花木棂,望向星空:“两千年来,中国之所以屡陷治乱循环,根源就在于??

权力与道统分离。

皇帝握权,儒生掌理。

一方说‘奉天承运’,一方说‘替天行道’。

于是每逢乱世,总有野心家打着‘清君侧’‘复周礼’的旗号造反。

朕不想再走这条路。”

朱由检心中巨震。

“所以朕要做一件事??

**让道统归于国家,让学问服务于百姓,让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能成为秩序的共建者,而不是破坏者。

**”

他顿了顿,低声说道:“明年春闱,朕要推行一项新政:科举考试取消八股文,改为‘策论+实务’双考制。

第一场考治国方略,第二场考水利、赋税、刑狱、边防等具体政务处理能力。

考生无需引经据典,只需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凡中者,直接派往各县任知县助理,三年考核合格,方可转正。”

朱由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意味着,延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不再是选拔“会写漂亮文章的书呆子”

,而是培养“能办实事的技术官僚”



“可是……”

他迟疑道,“那些饱读诗书的老翰林会答应吗?”

皇帝冷笑:“他们不答应,又能怎样?

朕已经下令,今后所有官员晋升,必须通过‘经义评议院’组织的定期考核,内容涵盖算学、格物、律法、经济四科。

不会这些的,哪怕你是状元出身,也只能原地踏步。”

说到这里,他回头凝视朱由检:“你明白了吗?

朕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

不再依赖任何一家一姓的传承,不再受制于任何门阀集团的掣肘。

从今往后,这个国家的运转,靠的是制度,是知识,是效率,而不是血缘、关系或空谈道德。”

朱由检伏地叩首,声音颤抖:“臣……明白了。

陛下所行之事,非改革,乃是**重构**。”

皇帝轻轻叹息:“重构这个世界,很难。

会有无数人阻挠,会有无数人误解,甚至会有无数人流血牺牲。

但如果不做,大明迟早会在腐朽中崩塌,像之前的每一个王朝一样。”

窗外,晨曦初露,照亮紫禁城层层叠叠的屋檐。

几日后,一道新的诏书颁布天下: > “自即日起,全国各县设立‘惠民书屋’,藏书免费开放,内容包括农桑、医药、算术、水利、法律等实用典籍。

每村设‘识字教员’一名,由崇文馆毕业生担任,月俸由户部统一发放。

凡年满六岁孩童,无论男女,皆须接受至少三年基础教育,违者家长罚银。”

民间为之沸腾。

农民发现原来书中真有“如何提高亩产”

的方法;妇女学会了简单的记账与契约书写;连街头卖菜的小贩也开始用算盘计算利润。

而在遥远的辽东前线,袁崇焕接到诏书后仰天长叹:“皇上不只是在救天下,他是在**重新定义天下**啊。”

然而,风暴并未结束。

就在诏书发布第七日,一名锦衣卫密探急报:山西太原府发现一处地下印刷作坊,大量翻印一本名为《伪经考》的小册子,书中声称“当今皇帝乃野种入继,非正统血脉”

,并列举所谓“证据”

十余条,其中包括“先帝临终未曾召见”

、“皇后拒认其为亲子”

等骇人听闻之语。

更可怕的是,这本书竟模仿朝廷公文格式,配有伪造的“内阁签押”

与“通政司编号”

,极具迷惑性。

朱由检亲自带队突袭作坊,抓获主犯一名,竟是原礼部誊录官李维桢,曾参与编修《熹宗实录》。

审讯中,此人疯癫大笑:“你们毁孔庙、废家法、乱科举……这不是治国,是灭道!

我宁愿背负叛逆之名,也要让天下人知道??

有些东西,比皇权更重要!”

朱由检冷冷看着他:“你说的‘道’,是不是就是让千千万万人一辈子当睁眼瞎、任人宰割的那个‘道’?”

对方哑然。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