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223章 不但要仿制,还要新研(1/2)

好东西,高振东掂了掂手里的两枚炮弹,问道:“威力如何?”

这是他最关心的。

“35mm靶板,45度,穿透率75。”

柳教授说得轻描淡写,但是高振东能听出他的自豪来。

这个数据的确是相当之不错,花旗佬的20102,穿甲深度是19mm/45度,这个25165做到35mm/45度,还是不错的。

简单来说,在材料、发射药等方面没有本质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是习惯用大装药来缓解火力不足恐惧症,例如我们后来的14.

5高射机枪,脱壳穿甲弹穿深就和花旗佬这个20mm炮在一个水平上。

这个穿深,面对当前所有西方坦克的时候,除了正面有部分打不穿,其他方向几乎就没有打不穿的。

再加上步兵战车的机动和25炮的射速,高振东笑了起来,陆军那边用步兵战车的同志得乐成什么样。

“陆装局的同志们很满意吧?”

高振东笑道。

“嗯,对,他们很满意,不等我们这个625防空炮搞好,他们已经要双庆那边的三线兵工厂开始生产这个弹了,你手上就是第一批。”

柳教授点头,双庆的兵工厂基本是三线建设的成果,新厂子,正好可以直接投产,比东、北、中、东北的老厂子转产要容易。

“成,谢谢啊,这果然是好东西,我带走了。”

高振东又在手上掂了几下,转过头来:“不对啊,我儿子闺女有,我怎么没有?

赶紧赶紧的,再给我弄个一千发两千发。”

此乃西游记中猴哥耍无赖的名场面。

“一千发两千发?

你当西游记悟空找太上老君要仙丹呢?

来来来,再给你两颗,多的没有了。”

看来柳教授也是看西游记的积年。

差不多同时,东北航发所,一群同志围着一台发动机绕圈,一个个眼冒金光。

这台发动机看起来有些残破,但是基础的样子却被保存得不错。

这是一台“水泡机”

,在海水里泡过的。

这并不是坏事,虽然高速接触水面和接触地面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当入水之后,水体对坠落物内部的破坏就没有地面那么大了,而且还不会燃烧,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本的样子。

和京城工大的柳教授一样,东北航发所的王总也接到了来自F105的馈赠,蛙人同志们在水下想尽办法,总算是把这个宝贝给捞出来了。

F105作为花旗佬有史以来的最大单发机,其J75P19W发动机自然非同凡响,虽然重量很重,推重比不高,但是这货推力大!

中间推力7.

16吨,加力推力10.

88吨,喷水加力推力11.

8吨,如果不考虑重量和体积的话,这个东西和80年代的大推算是一个级别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又大又重,长6.

6米,粗1.

1米,重量高达2.

7吨,全面超越著名傻大黑粗米格25用的R15B300。

但是别管怎么说,这货的推力那是真的大,而且超重这个问题,在这个时代来说总体还不算太夸张。

“王总,我们是不是向上级反映反映,仿制仿制?”

别说王总了,就连其他同志也照样心动。

王总的理智压住了冲动:“该测绘的测绘,该研究的研究,仿不仿制,不是我们该考虑的。

这个发动机太大、太重了,找不到装机对象的。”

“可是我记得当年我们去拜访高振东委员的时候,他也提过,发动机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有装机对象,也可以发展的嘛。”

提建议的同志道。

王总拿着手上的笔记本在他头上拍了一下:“你当我不知道?

可是发动机本身的立项也是下不来的,还是缺钱啊。

不过我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发动机,没准有些小技巧小窍门,也能用到我们的R13发动机二期改进上。”

不管仿不仿,先动皮尺总没错。

正在这时,有同志笑着进来道:“王总,分去大三线黔阳的黔航发的同志们,回娘家探亲咯。”

“啊?

真的?

太好了。

走走走,我们好好招待招待,黔山那边的条件可比我们艰苦得多,回娘家高低得给他们补补。”

黔山条件不好,这是客观事实,不过这次黔航发的同志回娘家,可不是奔着补身体来的,而是补脑子。

小型涡喷发动机的仿制,他们得回娘家取取经。

既然黔航发的同志都到了东北航发所,自然,比他们后出发没多久的黔飞厂的同志,也紧赶慢赶的,前后脚赶到了高振东这里。

高振东刚放下电话,防工委通知他搞卫星的同志即将抵达,要他留下后面几天的时间以备会面,三分厂内保的同志就通知他,黔飞厂的同志们到了。

他们带来的大口袋已经被内保的同志接了过去,谈工作带着这堆玩意儿总不是个事儿。

不过高振东甚至能闻到同志们身上的折耳根味道,感觉倍儿亲切。

没办法,这东西特征太明显了,刚刚放下,一时之间还散不掉。

“同志们,坐坐坐!”

高振东很是热情,然后看见来的同志的脸,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同志,我们是不是见过?”

有几个人看着面熟。

来人笑道:“对,高总工,我姓简,简单的简。

我们还在东北那边的飞机厂设计所时,跟着我们老总一起来拜访过您。”

搞飞机的和搞导弹的一样,是和高振东打交道最多的防工系统单位,难怪看着眼熟。

“哈哈,简总好,那还真是有缘了,现在去了三线,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吧?”

去三线可不是发配,建设三线的时候,定下的方针是“好人好马上三线”

,能去三线的,正常情况下可都是骨干。

“好人”

,是指骨干,“好马”

,则是最好的机器设备。

“不敢当不敢当,高总工,您还是叫我简工就好。

这次来啊,就是因为肩膀上担子重了,才不得已来打扰您。”

简总谦虚道。

高振东想了想,自己称呼的那个简称好像是有那么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位同志姓“简”

,搁几十年后,谐音梗是要扣钱的,于是打了个折。

“简总工这就言重了,都是工作嘛。

这次是因为仿制无人机的事情来的?”

其实直到高振东问出这句话,黔飞厂设计所的同志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事情,黔航发的同志受制于纪律,语焉不详。

简总工的思维转的很快,顺着杆子就上:“对!

就是这件事,我们作为新建厂所,很希望能承担相关任务。

虽然现在厂子还在建设中,但是我们黔飞设计所是已经可以开展工作了…”

飞机厂的建设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设计所的条件要求低一些,尤其是现在飞机相对简单,也的确能开展工作。

简总工一边说,一边脑子飞转,在脑袋里组织到底无人机仿制和黔飞设计所有什么契合的地方,一边想一边说。

“我们的考虑啊,还是不能等着厂子开工了我们才开工,那样时间上就太浪费,一帮设计人员的时间也被虚耗,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也不小。

我们也知道,我们那边的技术力量薄弱,一时之间,太大的事情也干不了,正好,无人机个头不大,也没有太大的人员安全隐患,并且仿制相比新研制,难度也低一些,正好适合我们这群经验不足的同志熟悉工作…”

还别说,简总工不愧是总工,脑袋转得那是真的快,说出来的理由也头头是道,句句在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