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大明不可一日无魏忠贤啊!(求月票)(2/2)
朱求桂亲赴麒麟山炮库视察,八门仿制红夷大炮均已安装完毕,炮口漆黑森然,指向东方。
工匠试射一炮,轰鸣震谷,山石崩裂,十里之外犹闻其声。
“够了。”
他轻声道,“只要有一门炮能打进紫禁城的午门,就够了。”
当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
朱求桂独坐灯下,翻阅《皇明祖训》至“朝无正臣,内有奸逆,亲王得以训兵待命,举兵讨伐”
一句,久久不能释卷。
窗外 thunder rolling,仿佛天地为之共鸣。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覃磊绍浑身湿透闯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函:“王爷!
陕西急报!
李自成合张献忠,破潼关,逼西安!
秦王朱存枢弃城而逃,不知所踪!
京师震动,九门戒严!”
朱求桂猛地站起,眼中精光暴涨。
“传令下去。”
他一字一顿,“飞鹰营即刻集结,三日内完成战备。
奋武军移防夔州,控制长江水道。
另派快马通知卢象升:若十日内朝廷不下诏勤王,则我自行出兵,清君侧,安社稷!”
“王爷……这是要……”
杨嗣昌颤声问。
“不是造反。”
朱求桂望着墙上巨幅舆图,手指缓缓划过从贵阳到北京的路线,“是救驾。
我要让天下人看到,当皇帝被困于宫中,群臣噤若寒蝉之时,还有一个朱家人,敢提兵百万,直捣黄龙!”
六月初一,朱求桂以“祈雨”
为名,在贵阳南郊举行大规模阅兵。
五万大军列阵十里,旗帜如林,刀枪似雪。
飞鹰营全员披甲执铳,骑黑马,佩短炮,行进时步伐整齐,声震山河。
百姓围观者逾十万,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监军太监欲上前宣读禁令,禁止私扩军队,却被王府卫队以“演武期间,闲人勿近”
为由挡在外围。
待其愤然离去,朱求桂登上点将台,朗声道: “诸将士!
尔等皆我朱家骨血,大明柱石!
今流寇猖獗,社稷危殆,天子孤立于上,忠良压抑于下。
有人问我:你有何权兴兵北上?
我答:我有权,因为我姓朱!
我是太祖高皇帝子孙,是天下藩屏,是万民所望!
若无人救主,则我来救!
若无人讨贼,则我来讨!
纵使千夫所指,万刃加身,亦不敢辞!”
全场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愿随王爷,扫清奸佞!”
“誓死效忠,匡扶社稷!”
“朱家军!
朱家军!”
声音滚滚而去,惊起林中宿鸟无数。
七月初七,夜半子时。
锦衣卫密探冒死穿越秦岭,送达一封血书:崇祯帝已于六月十九夜微服出宫,欲南逃避难,行至良乡遭魏忠贤伏兵截杀,幸得锦衣卫力战护驾,突围南下,现藏身于河南南阳某村庙之中,身边仅余十余人,粮尽援绝,命悬一线!
朱求桂览毕,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良久起身,拔剑劈碎案桌,厉声下令:“全军开拔!
目标??
南阳!
救驾!”
大军即刻动员。
飞鹰营为先锋,轻装疾行;奋武军为主力,携辎重随后;水师战船三十艘顺乌江入长江,运送火炮粮草。
沿途驿站一律接管,传递军令者持“朱”
字金牌,凡阻挠者,视为叛逆,格杀勿论。
临行前,朱求桂独自登上贵阳城楼,遥望北方星空。
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坠入东北方向。
“那是紫微垣。”
杨嗣昌低语,“帝星动摇矣。”
朱求桂握紧腰间宝剑,声音平静却如铁铸:“那就让我去扶稳它。”
大军启程当日,贵阳全城百姓自发焚香跪送。
那位曾抱孙哭泣的老妇拄杖立于道旁,颤巍巍举起一碗米酒:“王爷,带上咱老百姓的心意,把皇上找回来,把江山治好啊!”
朱求桂下马接过,一饮而尽。
秋风猎猎,旌旗招展。
十万大军踏着晨露出发,铁蹄铮铮,碾碎山河寂静。
自这一刻起,历史的车轮再也无法逆转。
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或是九死一生的战场,或是万劫不复的权谋深渊。
但他更清楚,若此时退缩,不仅辜负一身热血,更将令天下人以为??
朱家子孙,只剩苟且偷生之辈。
不,他不是来争天下的。
他是来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的。
哪怕代价是背负千古骂名,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