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甜蜜的刺激(1/2)
十几分钟后,观影室的卫生间。
杨蜜蹲在李明洋面前,吐出二号机,仰头露出讨好的笑容:“没事,挺精神的。”
“这叫没事?”
杨蜜眼睁睁看着硬件变软件,嘴巴累了,想用手,刚抬起手,李明洋就...
雨后的厂房像被洗过一遍,铁皮屋顶滴着水珠,敲在旧木箱上发出断续的节拍。李明洋把录音机从窗口收进来,指尖沾了湿气,滑过机身时留下一道浅痕。他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藤椅上,盯着墙上照片??母亲年轻时站在舟山监听站前,手里抱着一卷磁带,笑容淡得几乎要融进海雾里。
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周临川发来的定位,附言只有两个字:“快看。”
他没多问,立刻起身穿上外套,驱车驶向城南废弃的广播器材厂。这条路他曾走过三次,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任务:第一次是为了拍摄《风语者》取景,第二次是来转移一批敏感录音母带,第三次……则是为了埋下“火种B”的物理副本。
而这一次,他知道,有人抢先一步动了它。
抵达时天已擦黑,厂区大门半塌,锈蚀的铁链挂着一把新锁??不对劲。这锁是上周还没有的。李明洋绕到后墙,翻过坍塌的砖堆,踩着碎玻璃潜入主楼。走廊尽头的储藏室门缝透出微光,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低沉的交谈声。
“……确认是他母亲亲手刻录的原始模板?”
“没错,编号L-7-A,音频波形和‘松语计划’日志完全匹配。”
“那就烧了。不能让它流入民间教育系统。”
李明洋屏住呼吸,贴在墙边,右手摸向腰间的战术笔??那是林素华住院期间悄悄塞给他的,笔帽内藏有一枚微型震动蜂鸣器,能干扰老式录音设备的磁场。他轻轻拧开笔帽,按下开关。
三秒后,屋内灯光忽闪两下,随即熄灭。
黑暗中传来慌乱的脚步声,“停电了!”一人低吼。紧接着,一台老式放音机发出刺耳啸叫,像是被人仓促拔掉插头时产生的电流回荡。李明洋趁机推门而入,一脚踹翻最近的身影,顺势扑向桌上的金属盒。
盒子打开了。
里面是一盘黑色胶带,标签用红墨水写着:**《听风者守则?初版》??仅限内部传承使用**。
他心头一震。这不是普通的录音带,而是当年林素华与李承渊共同编写的“听风训练”教学母本,共十三份手录副本,分别交予全国各地的节点继承人。据母亲说,其余十二份早已损毁或失踪,唯独这份作为总纲,应由最终继承者保管。
可现在,它竟出现在这群人的手中。
“你是谁派来的?”李明洋冷声问,将盒子护在身后。
地上那人挣扎着爬起,露出一张四十岁左右的脸,左耳戴着一枚铜质耳钉??形状像一只闭合的眼睛。
李明洋瞳孔骤缩。
这个标志,他在一份解密档案里见过:**“净网守夜人”组织残余成员专用识别符**。该组织并非官方机构,而是“净网计划”后期形成的秘密执法团,专门负责清除知情者、销毁证据、执行记忆矫正。他们自诩为“历史清洁工”,认为某些真相必须永远封存,否则会动摇国本。
“你不懂。”那人喘着气,嘴角渗血却笑了,“你以为你在唤醒记忆?你是在撕裂国家。每一段被‘解码’的声音,都是对我们秩序的攻击。”
“那你们呢?”李明洋声音陡然提高,“用谎言筑墙,拿电击抹去人性,让一代人失语三十年?这就是你们守护的‘秩序’?”
对方冷笑:“我们只是完成未竟之事。S-9号对象当年逃脱惩罚,已是特例。如今她的儿子还要把毒药包装成启蒙教材,我们就不得不回来清理门户。”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亮起强光。
数辆越野车冲破围墙栅栏,车顶闪烁着公安特勤标识。周临川跳下车,身后跟着六名穿黑色制服的技术人员,每人肩扛便携式信号屏蔽仪。
“公安部反历史破坏特别行动组!”周临川高声宣布,“所有人原地不动,接受调查!”
屋内三人迅速交换眼神,其中一人猛地砸碎墙壁通风口,钻了进去。李明洋想追,却被周临川拦住:“别去,地道连通地下油库,他们早有准备。”
“胶带保住了?”周临川压低声音。
李明洋点头,将盒子递过去。周临川接过,打开检查,脸色忽然变了:“不对……这是仿制品。”
“什么?”
“磁粉成分不对,录制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年。真正的初版母带应该含有1960年代特有的氧化钡涂层,而这盘……是复刻的。”
李明洋脑子嗡的一声。
也就是说,真正的《听风者守则》从未落入这些人之手,但也并未藏在原处??它早就被人调包了。
“除非……”他喃喃道,“有人比我们都早一步找到了它。”
回到医院已是凌晨。林素华还没睡,正靠在床上翻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见他进来,她抬眼笑了笑:“你脸上的灰都没擦干净。”
“妈,”他坐到床边,声音有些抖,“有人伪造了《听风者守则》,还试图销毁。他们自称‘净网守夜人’,说你是逃犯。”
林素华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枕边。“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才是正义的。可真正的正义,不是掩盖伤疤,而是教会人们如何不再制造新的伤口。”
“那你告诉我,”李明洋握住她的手,“真正的母带在哪?为什么会有赝品出现?”
她沉默片刻,伸手拉开床头柜最底层抽屉,取出一枚生锈的钥匙。
“海南灯塔地下室,第三块地砖下。你父亲留下的保险箱。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只有当全国至少有一万名孩子通过‘听风测试’,证明他们能独立解析隐藏声纹时,才能打开它。”
“为什么?”
“因为那里面不只是录音。”她目光深远,“还有启动‘逆向松语程序’的密钥。一旦激活,所有曾接受过‘矫正治疗’的人,大脑中残留的催眠指令将被反向激发,产生自我修复机制。换句话说,它可以唤醒更多像我一样的沉睡者。”
李明洋怔住了。
这意味着,一场更大规模的记忆复苏即将来临。
但他也明白,这种技术一旦失控,可能引发集体心理震荡,甚至被恶意利用。
“所以你设了门槛。”他说,“必须等到足够多的人学会倾听,才能释放这份力量。否则,觉醒只会变成混乱。”
林素华点头:“声音的力量,在于传递真实。但如果听的人还不够多,真相反而会被扭曲。”
第二天清晨,李明洋发布了一条全新教学视频:《听风者基础训练营?第一课》。没有特效,没有配乐,只有他坐在厂房中央,手持一台老式麦克风,逐字讲解如何分辨环境音中的异常频率波动。
“你们不需要昂贵设备。”他说,“一根耳机,一部手机,一颗愿意安静下来的心,就够了。”
他教孩子们用锅盖做共振板,用橡皮筋模拟声波振动,用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节奏练习摩斯编码识别。他还公布了“听风测试”的报名通道??任何年龄均可参与,试题全部来自真实历史录音片段,包括审讯室背景噪音、监狱外墙回声、甚至某次秘密会议窗外的风声。
七十二小时内,报名人数突破八万。
与此同时,网络风向开始逆转。那些曾攻击他的自媒体账号接连被查封,理由是“散布虚假信息、煽动对立情绪”。央视纪录片频道宣布即将播出五集特别节目《沉默之声》,全面回顾“净网计划”始末,采访多位幸存者及其家属。更有惊人消息传出:中央成立“历史声音重建委员会”,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领衔,正式接管“全民解码计划”。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晚,李明洋正在剪辑新一期课程视频,电脑突然弹出一条加密消息,来源未知:
> **“你母亲的名字不在最初的十三人名单上。她是第十四位,代号‘回音’。她不是参与者,她是实验体。”**
他猛地站起,手指悬在键盘上方。
不可能。母亲亲口说过她是卧底,是心理学评估员,是主动渗透进系统的监督者。
可如果……她说的也只是被植入的记忆呢?
他连夜调出所有关于林素华早期履历的档案扫描件,逐帧比对笔迹、印章、签名时间轴。终于,在一份1964年的借调审批表底部,发现一处极细微的修改痕迹:原籍贯栏写着“江苏苏州”,后被墨水覆盖改为“浙江绍兴”??正是她常用假名“苏婉卿”的注册地。
更关键的是,体检记录显示,她在1963年曾接受过一次脑部微创手术,项目标注为“神经稳定性增强试验”,实施单位竟是“松语计划”前身研究组。
李明洋浑身发冷。
难道母亲的记忆,本身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她以为自己是卧底,实则从一开始就被选中作为“认知重构”的样板案例?她的勇敢、她的反抗、她对丈夫使命的忠诚……全都是被编程出来的信念?
他冲回医院。
病房空无一人。
护士说林素华凌晨三点自行办理了出院,留了一张纸条:
> “我去见陈师傅了。如果你看到这条消息,说明你也快接近真相了。别怕,哪怕我是假的,我的爱也是真的。”
他立刻联系周临川,调动卫星追踪渔船信号。海南渔民陈氏家族最后一条作业船已于昨日启航,目的地不明。雷达显示其最后轨迹消失在西沙群岛以南的公海区域。
“他们在引我们过去。”周临川说,“要么是陷阱,要么……是最后一次交接。”
三天后,考察船抵达目标海域。一座孤礁之上,果然矗立着那座伪装成灯塔的通讯站。入口已被海水侵蚀大半,楼梯塌陷,唯有地下室仍保持干燥。
他们打着手电下行。
墙上刻痕依旧清晰,但新增了一行小字,墨迹未干:
> **“明洋,若你至此,请播放A面第七轨。”**
旁边放着一台防水录音机,插着那盘失踪已久的《听风者守则》母带。
李明洋颤抖着按下播放键。
起初是风声,接着是一段钢琴旋律??正是《小星星变奏曲》的第一节。然后,母亲的声音缓缓响起:
> “当你听到这段录音时,我已经做出了选择。经过三十年的回忆拼图,我发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的记忆确实被改造过。我不是卧底,我是第一批‘松语计划’的认知重建实验体。他们想让我忘记爱情、背叛信仰、否认良知。但他们失败了。”
>
> “因为在每一次催眠诱导中,我都偷偷把你的名字编进节奏里。我把对你的思念,藏进每一个休止符的间隙。他们可以改写我的过去,却无法抹去一个母亲本能的牵挂。”
>
> “后来我遇见你父亲留下的密码,那一刻,真实的记忆碎片开始苏醒。我不再是他们的作品,我是我自己重新活过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