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21章 孙主任的协助(2/4)

但老头是空手来的,油贩子就问他你的桶呢,他说老头听到这话明显就愣了下,然后说出门走得急忘了,他这就回家拿去。”

周奕小时候跟父母去买过油,一般都是自己带着空桶过去。

当然粮油店也能单独买桶,但如果不是第一次买油,一般都舍不得花钱买个桶,会选择回家去拿。

所以这事儿听起来也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自己父亲就干过这事儿,还被自己母亲数落一顿。

可蒋彪又补了一句:“结果这老头就再也没来过了。”

“后面也没来买吗?”

周奕忙问,捕捉到了一丝异常。

“应该没吧,这个农贸市场是我去跑的,所以我有点印象。”

蒋彪一脸期待地问,“怎么样,有什么不对劲吗?”

要说没有,那确实就是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听起来没什么可疑的。

可事情如果出现连续反常,那就或许可能存在问题了。

没带桶来买油了,很正常,忘性大,或者刚好来菜市场买别的东西,看见卖油的就想起来了,可身上没带着桶。

但说回去拿,可结果最后没来买,这就叫连续反常了,就是一件事情持续出现不符合常规发展逻辑的情况,那背后必然会有原因。

“彪哥,这个农贸市场有几个油贩子?”

“两个,一个在东头,一个在西头。”

“另一个对这老头有印象吗?”

蒋彪想了想说:“另一个没提到过,要再问问吗?”

周奕点点头:“最好还是问问吧,看看后面这老头有没有来买油,排除一下嫌疑,包括农贸市场周边有买油的小卖部。

因为一般会买油,都是家里快用完了,理论上就算当天有事耽搁了没来买,过两天也会买。

另外老头一次就要了三斤油,虽然不重,但也不算轻,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住附近的居民,就算没在这家买,也会在别家买。”

“好,我一会儿就去。”

“对了,油贩子记得这老头的身高体型和外貌特征吗?”

蒋彪摇摇头:“记是记得,但油贩子给出的信息太模糊了,年龄在六十左右,身高大概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之间,不胖也不瘦,戴着个土灰色的鸭舌帽。”

“戴帽子了?”

“对,油贩子很肯定,说是戴帽子了,帽子上还有一行黑色的英文标签。”

“写的什么?”

周奕忙问。

“问了,油贩子说他中文字都认不全,别说英文了…”

“行吧,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一条线索,总比没有的好。”

其实周奕自己心里也是犯嘀咕的,估计这线索的价值可能不大。

毕竟到现在为止,凶手的方向其实还是很模糊的。

虽然肖冰在逃,但他现在的定位是“凶手之一”

,或“对凶手身份知情的关联人”



因为从陆小霜的口供里已经明确确认了,凶手孔武有力,具备全面压制她的体力;凶手有车,具备快速移动和搬运隐藏涉案物品的条件。

光这两点,肖冰就已经不符合了。

所以虽然老头买油这条线索存在反常,但周奕其实没抱太大希望。

因为六十岁,一米七出头的老头,想在体力上压制十九岁的陆小霜,还是有难度的。

除非,这案子除了肖冰、老头之外,还有一个凶手。

但团伙作案不是不可能,而是团伙作案人数越多,越容易暴露和出问题。

尤其上一世专案组在宏大查了整整三个月才撤离,如果是多人团伙作案的话,不可能半点破绽都不留下。

哪怕凶手之间有再牢固的关系,夫妻、父子、兄弟,在法律的高压和人性的猜忌下,也会产生裂缝的。

所以就算存在团伙作案的可能,这种案件几乎不可能出现三个以上的凶手。

不过对现在信心大失的蒋彪而言,有线索比他带着这么多人当无头苍蝇来得好。

毕竟蒋彪要是倒下了,这件事的压力别人也扛不起来。

“彪哥,别着急,这案子不是当初龙志强的案子,急也急不来。”

蒋彪点点头:“我明白,跟你聊了聊,心里就舒服多了,要不然这心里的憋屈也不知道去找谁说。”

“第一案发现场也没进展吗?”

周奕问。

蒋彪摇摇头:“目前宏大周围的饭店和食品加工厂都查了个底朝天,没发现可疑的,整个南明区的查得七七八八了,现在在查青山区,要是青山区也没有,那就只能往几个郊县查了。”

周奕摆摆手:“彪哥,我觉得虽然饭店和食品加工厂是具备作案条件,但不具备和被害人的关联性。”

“你想啊,如果这案子只有徐柳一个受害者,那不排除流窜作案和临时作案的可能,比如哪个厨子或饭店老板看到徐柳年轻漂亮,临时起意动了歪心思,最后争执中杀害了对方,然后把尸体带回去处理掉。”

周奕说的,是上一世专案组提出的一个调查方向,因为上一世只有陆小霜一个被害人,虽然陆小霜没有遭到强奸,但不排除凶手是意图强奸,结果争执中失手杀了人,最后被吓破了胆,只想着快速处理掉尸体。

毕竟杀人后,还想着的,即便在杀人犯里那也是极端变态了。

“但现在不光只有徐柳一个受害者,还有差点命丧矿洞的陆小霜,所以基本可以肯定凶手在宏大内部,是和两人都存在一定关联的人。”

“而且再说了,饭店和食品加工厂这种地方人多眼杂,偷着做点小动作可以,但想完成那么复杂的犯罪行为,暴露的风险太大了。

所以我建议,后面可以把调查饭店和食品加工厂的警力抽调一部分出来。”

蒋彪点头说道:“我现在是通过基层派出所,向各个街道的居委会传达信息,发动群众,寻找异常。”

宏城两百万常驻人口,其中市区占了七成以上,居民小区想挨家挨户查肯定不现实,这种蛛网式的发动群众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没有监控的年代。

不过这种调查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就是慢。

拖得越久,凶手就越有充足的时间来清理现场,去掉作案痕迹。

第二,群众也不是个个都思想觉悟很高的,正常调查的时候,都会遇到各式各样不配合的人,对警察有敌意的人,把对生活的不满到处发泄的人,更别说希望能主动提供线索了。

所以这种方式是无奈之举,毕竟没有一个明确的调查范围,但凡有人能在地图上圈个圈出来给蒋彪,周奕知道蒋彪必定能把这个圈里挖地三尺。

毕竟上一世自己干了大半辈子刑警了,还从没见过能从狗嘴里抢骨头来查的警察。

“周奕,其实这里面我有个疑问,本来想跟吴队说的,但吴队这不是被哪个王八蛋给举报了嘛。”

一想起吴永成被举报的事,蒋彪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周奕赶紧说:“彪哥,咱先不骂人。”

不知道在家的吴永成,眼皮跳没跳。

“你先说说你的疑问。”

“是这么着,上次我跟陈严不是押送孟大海等人去省城嘛,在那边的时候跟着吴队开了不少会,其中有个会就是关于一些已侦破的重大碎尸案的案例交流分析。

然后有人总结了一些碎尸的抛尸规则,叫‘远抛近埋’,还有…头…头…”

周奕见他说话卡住了,接话道:“远抛近埋,头远身近,小近大远和多点抛尸?”

“对对对,没错。

哎,我记得你没去啊。”

周奕敷衍道:“书上看的。”

这个在专业上,叫做碎尸案的五个原则和一个法则,其中远抛近埋是最有名的。

蒋彪听到的其实并不完全,因为还漏了一个原则和一个法则。

周奕印象中,这些理论最早是在九十年代的基层刑侦工作中,通过对案件的侦查逐步总结出来的。

未必每个碎尸案都符合这五个原则和一个法则,但起码这六点肯定是所有碎尸案里共通性最大的。

不过在九十年代,其实很多刑侦工作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化,大部分都是一线刑警根据经验总结的。

这套碎尸案抛尸理论,差不多要到一零年前后才在犯罪心理画像专业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因为本身这些原则都是通过分析凶手的犯罪心理得出的。

对这年头而言,说好听点可以叫智慧结晶,说接地气点就是土办法、老经验。

“彪哥,除了你说的这四点,还有一个叫犯罪现场选择原则和共圆心法则。”

蒋彪说:“你等等,我拿笔记一记,当时没仔细听,尽犯困了,现在才知道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周奕等他拿出笔和纸,才开始说明,不为别的,希望能够帮到彪哥。

第一是犯罪现场选择原则:就是为了确保犯罪行为不被发现,凶手通常会选择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作为犯罪现场。

周奕告诉蒋彪,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前面说饭店和食品加工厂虽然具备条件但未必匹配的原因。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