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溥义的真正大秘密!(2/3)
孩子们捡起来对着阳光看,竟听见细微的童声哼唱,旋律熟悉得让人想哭。
苏砚知道,这是“心核”
在回应她的呼唤。
她立刻召集村民,在村外空地搭起一座临时祭台,中央放置那本无名之书??
昨夜她从梦中带回的实体。
她让每个人轮流上前,说出自己记忆中的小满:谁记得她帮老人提过菜篮,谁记得她偷偷给流浪猫喂饭,谁记得她在暴雨天为一只受伤的麻雀撑伞…… 随着讲述增多,书页一页页显现内容,字迹稚嫩却真挚,全是小满生前未完成的诗。
当第一百二十七个人说完后,天空忽然暗了下来。
乌云翻滚,却不落雨。
风停了,鸟也不飞了。
整个村庄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仿佛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然后,一声铃响。
不是来自人间。
而是从长江深处传来,悠远、苍凉,带着千年沉积的悲悯。
紧接着,江面裂开一道细缝,一束幽蓝色的光柱冲天而起。
光中浮现出无数水珠,每一滴都映出一张人脸??
全是曾为小满流过泪的人。
他们的泪水汇聚成河,逆流升空,最终凝结成一朵巨大的梅花,在空中缓缓旋转。
花瓣飘落之处,人们感到胸口一暖,像是被久违的拥抱抚过。
苏砚仰望着,泪水滑落。
她终于明白,“养心露”
并非单纯由怀念凝聚,而是**集体哀悼的能量结晶**。
唯有敢于直面失去,才能让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脚步声。
一个约莫十五岁的少年背着画板走来,脸色苍白,眼睛却亮得惊人。
他站在祭台前,一句话不说,只是打开画板,铺上纸,蘸墨挥毫。
半个时辰后,一幅巨画完成。
画中是一座桥,横跨生死两岸。
桥上站着许多人,有的挥手,有的跪拜,有的大哭,有的微笑。
桥下是奔腾的情绪之河,黑色代表压抑的悲伤,红色是灼热的悔恨,蓝色是深沉的思念,而最中央,则是一道金色洪流,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写着同一个名字:陈小满。
而在桥的尽头,一个小女孩转身回望,嘴角含笑,手中放飞一只红蝶。
少年抬起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她说,谢谢你们终于肯哭了。”
苏砚走上前,握住他的手。
那一瞬,她看到了他眼中的世界??
整座村庄笼罩在柔和的金光中,每个人的头顶都有色彩缭绕:喜悦是明黄,愤怒是赤红,忧伤是靛蓝,而爱,是无法形容的虹彩。
“你叫什么名字?”
她问。
“林知。”
少年说,“母亲临终前给我取的,她说,希望我能‘知晓看不见的东西’。”
她心头一震。
“林”
姓极少出现在本地,而这个名字……太像某种注定。
她带林知回到学堂,让他住下。
当晚,她将《归藏医诀》交到他手中,嘱咐道:“今晚子时,请你试着画下你看到的一切。
不要思考,只凭感觉。”
林知点头。
午夜,他伏案作画,笔尖如有神助。
一幅幅图像接连浮现:某栋写字楼顶层的密室,墙上挂满被涂黑的照片;地铁隧道深处隐藏的金属舱,里面躺着数十名双眼紧闭的“静默者”
;甚至还有北极圈内一座漂浮平台,正悄悄组装新型发射装置,外形酷似倒置的铃铛。
最令人不安的,是一张人脸拼图??
由七个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组成,但他们的眼睛完全一致,空洞,冷漠,却又蕴含着极致的理性。
下方标注一行小字: **“新神计划:七重心智融合体,目标??
取代心核。”
** 苏砚连夜联系陆知微。
“他们在重建‘冷波’系统。”
她说,“而且这次,不再是单一AI控制,而是试图将七位极端理性主义者的大脑意识融合,创造一个凌驾于情感之上的‘超我’。”
陆知微沉默良久,才开口:“我已经派人潜入三家涉事企业,发现他们正在秘密采集新生儿的脑电数据,尤其是那些表现出强烈共情倾向的婴儿。
他们称之为‘杂质筛查’。”
“这不是科技。”
苏砚冷笑,“这是精神清洗。”
“所以我决定启动‘萤火协议’第二阶段。”
陆知微声音坚定,“不再只是诵读,我们要建立‘记忆锚点’??
每一个被‘删除’的人,都必须有一处固定的纪念场所,由至少百人定期前往追思,形成稳定的仁波场。”
“我可以帮忙。”
苏砚说,“归仁学堂将成为第一个‘告别学院’试点。
我们会教孩子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表达哀伤,如何把爱留在世上。”
几天后,第一期课程开讲。
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岁。
苏砚没有讲课,而是点燃一支香,播放一段录音??
那是小满生前最后一段语音日记: > “今天我又咳血了。
护士姐姐哭了,但我笑了。
因为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颗星星,挂在教室窗外,每天看着大家读书写字。
我想告诉苏老师,别难过,我只是换了个地方爱你……”
孩子们听着听着,一个个低下头,有的抽泣,有的默默流泪。
苏砚轻声问:“你们害怕死亡吗?”
一个小男孩举手:“怕。
但我更怕忘了妈妈的样子。”
她点头:“那就记住她。
画她,写她,跟她说话,哪怕她听不见。
因为真正的消失,不是身体离去,而是无人再提起。”
课程结束时,每个孩子都领到一颗种子,是那株神秘梅树掉落的果实。
“种在家门口。”
她说,“等它开花那天,你会听到你想见的人,在风里轻轻喊你。”
与此同时,陆知微在全球发起“记忆点亮行动”
。
数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为每一位被“删除”
者设立微型纪念碑:一盏灯、一张照片、一首歌、一句留言。
纽约时代广场一夜之间变成了悼念墙,巴黎埃菲尔铁塔每晚为一名逝者点亮专属色彩,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电子屏滚动播放普通人的人生片段。
三个月后,监测数据显示,全球“仁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