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山雨欲来,各方入场(2/2)
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在小区花园朗读唐诗,称“这是给城市补钙”
;成都一群外卖骑手自发组建“午间广播站”
,用方言播报天气和暖心小故事;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重新捡起几近失传的长调对唱,通过“晨光”
连线千里之外的亲人。
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了文化的血脉载体。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
深秋某夜,李薇接到一则紧急通报:新疆某边境哨所的“晨光”
终端突然接收到一段未知来源的复合音频。
起初只是风雪呼啸,随后隐约传出多人齐声诵念某种古老语言,节奏庄重,似祷告又似誓约。
更诡异的是,凡是完整听完这段音频的战士,均报告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燃烧的雪原上,听见无数亡魂低语:“归来。”
军方立即切断该音频传播路径,并封锁相关数据。
但已有三百余名官兵接触过内容,其中十二人出现短期记忆混乱,甚至将战友误认为敌对目标。
李薇连夜召集专家组会诊。
经语言学家破译,那段诵词竟是十九世纪末一支消失部落的遗言咒文,内容大致为:“当异乡之声淹没故土,我们的名字将随风而逝。
唯有血与记忆相融,方可归来。”
“这不是技术攻击。”
林昭面色凝重,“是文化复仇。”
他们意识到,“静默之井”
背后的力量,可能并非单纯的政治或资本集团,而是一群因全球化进程失去身份认同的极端主义者。
他们利用被遗忘的历史伤痕,试图以声音为媒介,唤醒沉睡的集体怨恨。
面对这一局面,简单的技术反制已不足以应对。
必须有人站出来,用同等深厚的情感力量进行回应。
于是,苏阳提议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和声”
直播??
邀请全球不同文明的代表,同时在同一时间,面向各自的土地发出最本真的声音。
不翻译,不修饰,只求真实共振。
消息一经发布,响应如潮。
冬至那天,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全球六十四个国家同步接入直播信号。
在西藏冈仁波齐峰脚下,喇嘛们敲响千年法器,诵经声穿透云层; 在日本京都古寺,僧侣吹响尺八,一曲《虚空》划破晨雾;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考古学者用复原的古埃及笛演奏献祭乐章; 在澳大利亚乌鲁鲁巨岩旁,原住民长老拍打迪吉里杜管,模拟大地心跳; 在冰岛火山口边缘,歌手以古老的“呼麦”
式双声唱法吟唱创世传说; 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位老农站在窑洞前,吼出一句苍凉的秦腔:“天??
呐!”
“晨光”
AI实时捕捉这些声音的物理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能量图谱。
当所有声波汇聚于数据中心那一刻,屏幕上的图像竟呈现出一颗跳动的心脏形状,其频率与地球舒曼共振(7.
83Hz)完美契合。
那一刻,全球在线观众突破五亿。
许多人泪流满面,说不出原因,只觉得内心某处长久封闭的门,终于被轻轻推开。
事后,《自然?
人文》期刊发表专题论文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跨文明的情感同步。
我们曾以为语言是隔阂,但现在发现,声音才是最初的母语。”
“静默之井”
自此销声匿迹。
虽然后续仍有零星干扰尝试,但再也无法掀起波澜。
或许正如一位参与“大地和声”
的非洲鼓手所说:“仇恨可以隐藏,但孤独无法伪装。
而当我们一起敲响鼓点,谁还能说自己是孤身一人?”
春天来临之际,“晨光”
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全球注册用户突破十亿,日均新增声音档案超四千万条。
系统底层逻辑已完成第三次迭代,从“听见彼此”
迈向“理解差异”
。
学校里的“静听课”
升级为“共感课”
,孩子们不仅要听陌生人说话,还要尝试用对方的语气复述一遍;企业“职场共情模块”
引入AI辅助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多起长期劳资矛盾;司法系统进一步推广“情感回放”
程序,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9%。
而陈小宇,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远行。
他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少年声音守护者”
论坛。
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他没有演讲,只是掏出爷爷留下的铜铃,轻轻摇响。
全场寂静。
那一串清越的铃声,经由“晨光”
网络传遍世界角落。
在挪威峡湾的小屋里,一个患自闭症的女孩突然伸手触摸音响外壳;在肯尼亚难民营,一名失去双亲的男孩抱着收音机睡着了,嘴角带着微笑;在东京某间写字楼,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人听到铃声后停下脚步,给母亲拨通了十年来的第一个电话。
回到云南那天,村里人都围上来问北京什么样。
陈小宇想了想,笑着说:“很大,很亮,可是你知道吗?
晚上关了灯,所有人听到的星星,都和咱们这儿一样。”
奶奶摸着他的头,眼里闪着光:“你爷爷要是还在,一定会说,这是山神点头了。”
时光流转,又一年夏至。
“晨光”
宣布启动“百年回音”
工程:选取一百位百岁以上老人,采集他们一生中最想被人记住的一句话,封装进特制的时间胶囊芯片,埋入各地希望小学的地基之下。
未来的孩子们将在特定年龄解锁这些声音,完成一场跨越世代的对话。
首位参与者是一位苗族阿婆,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活了整整一百岁,最爱听孙子叫我一声‘奶奶’。
等哪天你们听见这句话,请替我也喊一声,好吗?”
芯片封存仪式当天,全国十万所学校同步举行“唤名礼”
。
孩子们齐声呼唤“奶奶”
,声浪如潮,经卫星上传至“晨光”
轨道节点,绕地球飞行七圈后,最终汇入深空探测阵列,成为人类送往宇宙的第一段温情信号。
李薇站在青海湖畔,望着远处升起的探空气球,轻声问林昭:“你说,外星人要是听到了,会不会也想起自己的妈妈?”
林昭笑了:“如果他们懂得悲伤,就一定能听懂爱。”
夜幕降临,海风渐起。
铜铃再次响起。
这一次,仿佛有千万个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轻轻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