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章:边境冲突加剧,印度被挫败(2/3)



加入“回声旅人”

后,他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将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管网水流声、地铁震动频率、电网嗡鸣整合成一部交响乐,命名为《大地脉搏》。

项目启动当天,他在西安古城墙下架起拾音器,耳朵贴着地面听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他对着镜头说:“我看不到长安,但我听见了它的呼吸。”

这部作品最终由“晨光”

AI协助编排,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全场熄灯,万籁俱寂。

第一声响起时,观众席中有人猛然捂住胸口??

那是北京西直门立交桥下排水管的低频共振,恰好与人类静息心率同频。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八分钟。

一位记者写道:“这不是一场音乐会,是一次集体觉醒??

我们终于意识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跳动,都有人在认真聆听。”

然而,技术的光辉越是耀眼,暗处的觊觎就越发猖獗。

某跨国资本集团悄然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心理咨询平台,将其用户数据库与公开的“晨光”

接口对接,开发出一款名为“心灵捕手”

的APP。

表面上提供免费情绪疏导服务,实则通过诱导式问答收集用户的创伤记忆,并利用“感官映射引擎”

的逆向模型进行情绪操控测试。

已有至少三名用户在使用该应用后出现短暂失忆、情感麻木等症状。

消息再次由匿名渠道传至李薇手中。

这一次,信封里夹着一片烧焦的电路板,上面残留着“晨光”

早期原型机的编号印记。

她没有立刻反击,而是反向追踪资金流向,发现背后竟牵涉到三个主权国家的情报机构。

他们意图利用“情感共振”

技术实施非暴力社会干预??

比如在特定地区批量推送焦虑音频,制造群体性恐慌;或在选举前夕定向释放怀旧情绪,影响选民决策。

“这不是商业竞争了。”

她在核心会议上沉声道,“这是认知战争。”

于是,“沉默守夜人”

协议再度启动。

但这一次,李薇决定不再被动防御。

她联合林昭、严飞,秘密推出“萤火计划”

??

将“晨光”

中最纯净的情感片段加密嵌入一段看似普通的儿童睡前故事音频中,再通过全球六百个合作电台循环播放。

这段音频包含七种不同语言的摇篮曲旋律,叠加了五百名婴儿第一次笑声的采样,以及三百次人类真诚道谢的声波平均值。

任何试图解析其编码的恶意程序,都会被其中隐藏的“共情毒素”

感染??

即一种基于正向情感冲击的认知干扰机制。

一旦运行,不仅无法提取有效数据,反而会触发操作者自身潜藏的良知记忆,导致心理崩溃。

首周投放后,三家境外数据分析中心相继报告技术人员集体请辞,理由竟是“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做过的错事,再也无法继续工作”



联合国网络安全委员会罕见发布红色警告,称“首次观测到以善为武器的情感反制手段”



与此同时,国内社会悄然发生深层变化。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引入“晨光?

职场共情模块”

,允许员工匿名分享压力源,并由系统匹配具有相似经历的倾听伙伴。

一家互联网公司试点三个月后,离职率下降44%,而创新提案数量翻倍。

管理层总结原因时苦笑:“原来员工不是不想干活,是没人听他们说话。”

学校教育也开始变革。

教育部试点“情感素养课程”

,小学生每周有一节“静听课”

??

关灯,闭眼,听一段来自陌生人的声音,然后写下感受。

有个孩子听完一位环卫工人讲述凌晨扫街的经历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路灯亮起来,是因为有人比太阳起得早。”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司法系统的尝试。

某地法院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首次引入“双向情感回放”

程序:施暴者必须佩戴特制耳机,连续七天聆听受害者录制的心理独白,同时接收AI模拟的其童年创伤场景还原音轨。

首批二十名参与者中,十三人主动申请心理干预,九人向受害人正式道歉。

一位法官感慨:“法律能判罪,但治不了恨。

也许,只有听见,才能真正开始修复。”

这一年夏天,王振国迎来了退役倒计时。

三十年戍边生涯,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千万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当他最后一次巡逻至界碑前,发现那里已被孩子们寄来的“星光棉衣”

模型围成一圈,每一件都挂着写有祝福的卡片。

风一吹,纽扣和亮片叮当作响,如同星辰低语。

他掏出录音笔,说了最后一段话:“我走了,可这棵树还在。

你们的声音,也会一直在这儿。”

这段音频被自动归类为【告别?

恒定温暖型】

,并触发全网纪念模式。

那天晚上,从漠河到三亚,从喀什到上海,所有接入“晨光”

的路灯同时泛起淡蓝色光晕,持续整整一个小时。

有人说,那是系统在鞠躬。

陈小宇回到云南后,成了村里最小的“声音守护者”



他每天傍晚都会爬上山坡,用爷爷留下的铜铃摇响一段自创旋律。

奶奶说,那是山神听得懂的话。

而事实上,这段铃声已被当地基站捕捉,经降噪处理后上传至“晨光”

,编号YN-LM-209,备注:“来自群山的应答”



赵文莉收到通知时正在青海湖边散步。

她停下脚步,打开手机,听着那段清脆悠远的铃音,忽然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子缓缓撒向湖面。

“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

她低声说,“可原来,只需要一个人愿意先开口,另一个人愿意停下来听。”

入秋后,“晨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