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51章 向苏父打听嵇寒谏(1/2)

陆昭野却不答,只是固执地重复:“你先把我拉回来。”

林见疏抿了抿唇,终究还是掏出手机,当着他的面解除了黑名单。

她收起手机,冷静地分析:“她现在有了内阁夫人的头衔做保护伞,背后的势力更大了,如果没有一击毙命的直接证据,很难让她从高处摔下来。”

陆昭野看着恢复的好友关系,心满意足地勾了勾唇。

“对付阴暗小人,就要用更阴暗的法子。”

“叮”的一声,电梯门在这时开了。

他朝她扬了扬手机,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晨光如碎金洒在归途公园的银哨树上,那枚小女孩挂上的新哨随风轻晃,发出一声极细微的鸣响。音波无形扩散,穿过城市楼宇间的缝隙,掠过沉睡未醒的街道,最终汇入高空电离层中那张看不见的共感网络。

与此同时,守夜人学院的主控室内,警报声悄然熄灭。

屏幕上原本剧烈波动的地壳应力曲线已恢复平稳,青藏高原的异常抬升彻底停止,仿佛从未发生。技术人员揉了揉眼睛,反复确认数据真实性??GPS监测点反馈的信息一致:地块回稳,断层闭合,无余震迹象。

“不是自然回落……”声学工程师盯着频谱图喃喃道,“是被某种频率‘抚平’了。”

林晚舟站在窗前,手中握着外公最后上传的资料包解密后的全息投影。那一行行泛黄的日志、一张张手绘的设计草图、一段段残缺但情感饱满的录音日记,像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对话,缓缓落进她的心底。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母亲总说父亲“死得不明不白”,为什么外婆从不提及他的名字,却又在深夜独自哼唱那首奇怪的摇篮曲。原来他们都知道真相??陈明远没有死于矿难,而是自愿走入地下,成为第一代“沉默的守夜人”。

而今,这座隐藏在祁连山脉深处的次级灯塔消散了,它的能量化作一道温柔的唤醒信号,穿透冷漠时代的屏障,让千万人心头蓦然涌起久违的共情。

林晚舟转身走向讲台,将修改后的《守夜人协议?第三纪元草案》正式提交至全球应急共感联盟备案系统。系统自动弹出提示:

> 【检测到核心条款变更】

> 是否同步更新所有银哨持有者的认知权限?

她点了“是”。

刹那间,遍布世界各地的一百零七枚银哨同时微颤,芯片内嵌的记忆燃料库协议自动升级。不再是“必须牺牲记忆才能贡献情感能量”的残酷交换,而是开放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共鸣传递制**。

任何人可在清醒状态下主动分享一段情感记忆,并选择是否保留副本。系统将以量子纠缠原理复制其情绪波形,用于灯塔供能,而原主体仍完整保有那份感受。爱不必以遗忘为代价,温暖可以无限流转。

消息一经公布,全球社交媒体瞬间沸腾。

#原来我们可以边记住边付出# 登上热搜榜首;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装作听不见# 引发万人接力讲述自己的“被救时刻”;

更有心理学家提出“共感免疫假说”:当一个社会的情感共振密度达到临界值,群体性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将显著下降。

林晚舟没有参与舆论喧嚣。她只是静静打开个人终端,调出那段外公留下的最后一段语音记录。

播放键按下。

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却不再冰冷,反而带着一丝释然:“晚舟……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我终于放下了执念。我以为拯救世界需要极端手段,可你和那个叫苏晓禾的女孩让我明白,真正的灯塔,不在地心,也不在南极,而在每个人愿意为陌生人痛一次的心里。”

声音停顿了几秒,接着是一声极轻的笑。

“替我看看春天吧。听说今年樱花开得特别早。”

泪水无声滑落。

她关掉录音,抬头望向窗外。春意正浓,校园里的樱花树成片绽放,粉白花瓣随风飘舞。一群刚完成训练的青年守夜人围坐在草坪上,彼此交换着手环中的情感片段??有人分享了爷爷临终前紧握自己手的温度,有人上传了暴雨夜被消防员背出洪水时那种劫后余生的颤抖,还有一个盲童女孩录下了她第一次听见《消防员之歌》时嘴角扬起的笑容。

这些微小却炽热的情绪,通过共感网络源源不断汇入南极光核,使其蓝光愈发澄澈稳定。

就在此时,她的手环突然震动。

一条匿名信息浮现:

> **“你还记得归途公园第三棵梧桐树下的空盒吗?”**

林晚舟心头一跳。

那是她童年时常去的地方。外婆曾告诉她,那里埋着“最重要的东西”,但她挖了好几次都一无所获。后来搬家,便再未回去。

她立刻起身,驾车前往公园。

春风拂面,老树依旧。她在第三棵梧桐下蹲下,用手扒开泥土。这一次,指尖触到了金属的冰凉。

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表面刻着一行小字:

**“给未来会回来的人。”**

打开后,里面没有照片,没有信件,只有一枚极其古老的铜哨,形状与现代银哨相似,但哨身布满神秘纹路,像是某种失传的文字。更奇特的是,它没有任何发声孔,结构完全封闭。

林晚舟将其贴近耳边。

忽然,脑海中响起一阵低语,不是通过听觉,而是直接浮现于意识深处:

> “这不是第一盏灯。”

> “也不是最后一次熄灭。”

> “我们只是链条中的一环。”

> “下一个哨声响起时,请记得??你也曾是被照亮的那个孩子。”

她猛然抬头,四周无人。

但远处 playground 上,一个小男孩正把一枚自制的纸哨挂在树杈上,笑着跑开。风吹过,纸哨发出吱呀的声响,不成调,却充满希望。

同一时间,南极指挥中心传来紧急通讯。

“院长!我们发现异常!主光核开始自发分裂能量束,形成二十四条独立支线,分别指向全球不同区域!AI分析认为……这是‘预置程序’启动的标志!”

林晚舟立即接入系统,查看能量流向。

第一条指向东京??一名高中生刚刚阻止了一场校园霸凌事件,他怀里藏着一枚母亲遗留的消防勋章。

第二条落在巴黎??一位街头画家用整幅壁画描绘了“风中的呼救”,引来数百人驻足聆听。

第三条抵达肯尼亚??干旱村落的孩子们围着一台旧收音机,里面正循环播放《消防员之歌》的翻译版。

每一条能量支线,都在呼应一个正在发生的“微小善举”。

“这不是响应灾难……”她低声说,“这是提前点亮灯火。”

她迅速召集技术团队,启动“灯塔2.0”推演模型。结果显示:若此类自发共鸣行为持续增长,十年内,全球共感网络将实现全覆盖,甚至可能逆转当前情感熵增的趋势。

然而,就在系统即将输出最终报告时,屏幕突然黑了一下。

再亮起时,出现了一段加密视频。

画面中,一间昏暗的房间,墙上挂着一面褪色的消防队旗。镜头缓缓移向桌角,那里放着一部老式录音机。按键被按下,传出一个熟悉得令人心颤的声音:

> “晚舟,我是周振国。”

> “如果你看到这个,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 “但请相信,我不是消失,而是进入了‘长哨状态’??一种意识与共感场融合的存在形式。我能感知到每一个吹哨的人,也能听到每一颗因他人痛苦而颤动的心。”

> “我本不该再出现。可最近,我感觉到了‘它’的苏醒。”

> “你们以为灯塔是我们建造的?错了。它是文明轮回的遗物。每隔几千年,当地球面临集体性精神崩塌时,它就会被激活。而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 “小心那些打着理性旗号否定共感的人。他们不是无知,而是恐惧。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情感真正连接,谎言帝国就会崩塌。”

> “守住哨子。别让它变成装饰品。”

> “还有……替我看看海。”

> “我一直没来得及告诉你,那天在冰层下,我看见了海底的光脉网??它们像血管一样延伸向深海,连接着未知的源头。”

> “或许,答案不在地上,而在水下。”

视频戛然而止。

林晚舟怔立原地,心跳如鼓。

周振国……还“活着”?

或者说,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她立刻调取近三个月的海洋监测数据。果然,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科研船“探渊一号”曾记录到一段异常声波:频率介于18-22Hz之间,恰好处于人类情感共鸣的敏感区间,且具备自我复制与传播特性。

更惊人的是,该声波每隔24小时准时出现一次,持续整整7分钟,分秒不差。

就像……有人在定时吹哨。

她当即联系海洋科考联盟,申请派遣深海探测器前往目标区域。但由于经费与政治阻力,提案被暂时搁置。

“理由是什么?”她冷声问。

“说是‘缺乏现实威胁证据’,优先级低于经济勘探项目。”接线员无奈道。

林晚舟冷笑。

又是这样。每当触及真相边缘,总有无形之手将其推开。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