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联姻与政治觉悟(2/2)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姜太公深知大同社虽然对大族颇为苛待,但均田之举却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大同社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尽管他内心不太愿意承认,但也不得不佩服这种制度在打天下时的强大威力。目前大同社看似
只有几万精锐部队,但在全民皆兵的状态下,动员十几万大军并非难事。
反观朝廷,如今内忧外患,局势江河日下,在动员兵力和治理地方方面,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再看看眼前繁华的肤施县,姜太公越发觉得大同社的治理能力强过朝廷百倍。
一个如日薄西山,一个如旭日东升,未来的局势究竟如何还难以预料,但大同社的前途必然是极其光明的,所以他想通过刘宗敏的关系,让他儿子也成为大同社的一员。
天色渐暗,招待所内的花园却因煤油灯的照耀而明亮起来。不少人趁着这光亮,在花园里散步、交谈。姜太公也踱步来到了花园当中。
他一眼就看到一个人立起一块画板,上面挂着一幅关中地图。
在这个时代,地图可不是普通百姓轻易能得到的物品,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情况却大不相同。只需50文钱,就能买到一张记录整个延安府的地图;再加50文,关中地图也能收入囊中;甚至连整个大明地图都有售卖。据
说还有一种世界地图,能记载这个世界的全貌,可惜目前还未制造出来。
只见一个人站在地图前,怒气勃发,慷慨激昂地说道:“看看大明这些贪官污吏做的好事!从肤施城到牛五镇原本只有一道关卡,可后面却有复县、洛川、黄陵、宜君、同官、耀州、三原、泾阳等众多关卡。我们的货物只要
想出关中,可谓是寸步难行啊!”他越说越激动,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地图上的各个关卡位置。
这时,一个叫王正廷的议员满脸气愤地接过话茬:“这都怪刘南卿这个奸臣,要不是他提议,关中怎么会县县有关卡,以至于让我们行商如此艰难。”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刘南卿的怨恨,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愤怒。
大同社占据河套后,打通了纺织业获取原材料的产地。然而,大漠地区人口稀少,仅有几百万人,而且极其分散贫穷,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商品市场。
偏偏这两年,在整个延安府范围内,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纺织业的产能在短短两年内就翻了一番。
延安府的商贾们本以为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却惊讶地发现,富裕的关中被重重关卡包围。山西省又因义军和朝廷的军队混战,杀得天翻地覆,没有一定关系的人根本不敢前往。
如今,这些商贾的产能大幅增加,却只能在小小的延安府内相互竞争,增产增收,真是急死个人。
尤其是看到关中这块巨大的市场,就像一块诱人的肥肉摆在眼前,却怎么也吃不到,他们怎能忍受得了。当他们得知议员可以向大同社提案时,这些商贾便迅速集合起来,想要借助大同社的力量消灭他们的敌人,摧毁关中的
关卡,从而获取几百万人口的商品市场。
在他们看来,不能让他们赚钱的朝廷就是无用的朝廷,这样的朝廷早点灭亡才好。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推动大同社进攻关中的主要力量。
榆林府议员胡英义正言辞地大声说道:“朝廷腐败无能,上不能为百姓谋福祉,下不能稳定天下局势。这样无能的朝廷就应该早死早超生!我们大同社和朝廷之间的争斗,是正义与不义的战争,是解救几百万关中百姓的正义
之举。”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充满了使命感和正义感。
“说的好!”四周的人听到这番话,纷纷鼓掌表示赞同。掌声在花园里回荡,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是某为解放关中写的情愿书,有同样想法的,可以在这上面签名!”有人拿着一份情愿书说道。
“我来。”一个议员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拿起笔,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也签一个!”又有几个人跟着响应,纷纷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姜太公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惊愕得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道:“这简直是群魔乱舞。”
在他的印象中,当年东林党都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推动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这些人难道不怕被大同社打击吗?
但他转念一想,大同社不要帝王,要建立公天下,还宣称天下是属于所有公民的。那么,这些议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动政策,似乎也无可厚非。
想到这里,姜太公心中不紧,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如果大同社真成事了,那谁又会取代帝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