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9章,联姻与政治觉悟(1/2)

崇祯二年(1629年)9月8日。

肤施县郊外的大道上,一辆装饰古朴的马车缓缓前行。姜老太爷坐在马车里,整个人随着马车有节奏地上下起伏。在大同社两年的精心修建下,四周的各条大道都变得极其平坦宽阔,马车行驶在上面十分平稳。

然而,当马车行驶了一段路后,姜老太爷感觉有些异样。他几乎感受不到道路的颠簸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他忍不住打开帘子,向外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外面的路居然全是黑色的。

“停车!”姜老太爷一声令下,车夫立刻勒住缰绳,马车稳稳地停了下来。

姜老太爷的小女儿美凤一脸奇怪地问道:“父亲,是有什么事情吗?”

姜老太爷皱着眉头说道:“这路不对!”

说着,他缓缓下了马车,走到道路上仔细查看。他惊讶地发现,这漆黑的道路居然是由石子铺成的,只是这些石子被一种东西牢牢地粘住,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条宽阔又平坦的道路。他踩在上面,甚至还感觉到有一点柔软

的感觉。

骑马在前方的刘宗敏和姜让察觉到后面的动静,调转马头,疾驰而来。刘宗敏关切地问道:“岳父,您这是干什么?”

姜老太爷人老成精,早就敏锐地察觉到大同社有崛起之势。为了积极加入大同社这个群体,他几乎花光了姜家剩余的家产。通过他二子、三子的关系,从榆林镇和太原镇弄来了5万石的粮食,购买了5张北河套商社的股份,

成为了小股东之一。而姜让因为在护送粮食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保护粮食有功,虽然没有被吸纳成为大同军的一员,但他的家族还是豁免轻松。

不仅如此,大同社还以每月30两银子的价格聘请他成为征北都护府军事教员,专门给高大壮这些将领讲解军事知识。

而后姜让就和大同社高级军官有交集,其中刘宗敏和他的关系最好。

一次去姜家家宴的过程中,姜让带着刘宗敏一同前往。刘宗敏在宴会上结识了姜家小姐,两人一见钟情。没几个月,刘宗敏就请人去姜家下了聘礼,现在已经正式成为了姜老太爷的女婿。

姜老太爷指着道路,迟疑地问道:“这路是如何修的?”

刘宗敏跳下马,走上前来,笑着解释道:“这是沥青马路,是用炼油剩下的沥青和小石子铺设的。”

“沥青!”姜老太爷恍然大悟。他本就是延安府人,自然知道永平寨,也了解延川有石油。只是几百年来,大家一直只把石油当作防水材料使用。直到徐晨重视石油的开发利用,大家才知道这玩意还可以提炼出煤油。更没想到

的是,剩下的沥青居然还能作为一种铺路的材料。

“但这造价只怕不低吧!”姜老太爷问道。他心里盘算着,沥青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也是按斤售卖的;石子虽然到处都有,但要筛选成大小均匀的规格,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不少。这样平整的道路,一里只怕没有几百

两银子都打不住。

刘宗敏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修筑这样的沥青马路,一里花费两千两。”

姜老太爷听后,不住地摇头,满脸心疼地说道:“太奢靡了,花两千两银子只为了让道路好走一点,紫禁城的皇帝都没这么奢靡啊。”

刘宗敏笑着解释道:“还是有点好处的,商队都愿意走这种沥青马路。而且不管是铺路,还是碎石的工作,都养活了好些人。都督说这是以商养路,以工代赈。”

大同社从占据延安府开始,最主要的政务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抗旱救灾,努力增加粮食产能;二是扩大就业,平息每个月涌入上万流民造成的动乱。而扩大就业最好的途径就是“铁公基”这三种。

不过,铁路的修建成本太过高昂,大同社暂时修不起,目前只有肤施钢铁厂附近修理了几十里联通铁矿和煤矿的铁包木轨。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持续进行,延安府十六县都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

最后就是公路建设了,这个时代的土路徐晨根本看不上眼,而想要修建水泥马路,成本又高得让大同都督府难以承受。同时,水泥的产能勉强只能维持建筑建造的需求,根本无法奢侈地用于铺设水泥道路。

但后世的沥青马路却给了徐晨新的思路。由于都督府拥有永平寨和延川两个石油基地,煤油数量大卖,一直供不应求,但残存下来的沥青则非常难以处理,徐晨就想到了后世铺沥青马路。而让他意外的是,铺设沥青马路的成

本居然比水泥马路要低得多,更多的成本集中在人力和碎石方面。而偏偏现在的大同社并不缺人力,所以徐晨干脆决定上马沥青马路的建设项目。

很快,姜老太爷就明白了什么叫以商养路。他们在这沥青马路上走了没几里路,就看到一个关卡矗立在前方。关卡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面无表情地说道:“私人马车100文钱,马二十文钱,你们一共要交320文钱。”

姜老太爷听后,一时语塞,原来就这样以商养路,心中暗自感叹这沥青马路背后的运营模式还真是别具一格。

刘宗敏解释道:“在大明朝,修路都是农夫免费修的,但使用的却是商贾,这样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

“而我们大同社,没有徭役,修路的都是工匠,不管修路的材料还是人工都要花钱,如果不建收费站的话根本修不起路,现在这多公平,谁受益谁出钱。”

大同社内部的政策都有详细的说明,下发给各个社员,这既是为了凝聚共识,也是一种政治教育,提升社员的内部政治觉悟。

姜让道:“费用如此高昂,只怕没有商队愿意走吧。”

刘宗敏摇头道:“恰恰相反,这段到肤施的沥青马路商队最愿意走,走这条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比起过路费相对能节省更多的钱。”

而路上的情况也的确像刘宗敏说的一样,这条沥青马路上不时有商队越过他们。

姜太公在马车上坐了一段路程之后,很快就觉得这钱花得物有所值。马车行驶得极为平稳,感觉不到一点颠簸,姜太公甚至能安稳地坐在马车上看报纸。

在大同社的范围内,报纸行业异常发达,大大小小的报社有几十家之多。这些报纸各有特色,像《大同社报》,主要用于宣传大同社的政治理念,让民众了解大同社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还有《米脂报》《肤施报》等地方小报,它们聚焦本地的奇闻趣事、民生动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此外,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报纸,会详细报道地方物价的波动情况,介绍各种新式机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述那些新作坊主依靠努力和技术发家致富的故事,这类新闻吸引了不少读者。在这个乱世之中,军事动向备受关

注,所以也有专门讲军事的报纸,比如姜太公手中的《军武报》。

姜太公翻开《军武报》,一篇关于朝廷平定奢安之乱始末的文章映入眼帘。文章介绍详实、论据充分,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读懂。还有关于辽东黄台吉

登基始末的报道,以及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的深入讲解,颇有几分民间“up主”深入剖析热点事件的态势。姜太公看得入神,不知不觉就看了三版报纸。

在沥青马路上行驶的确非常,原本他们预估还有两天的路程,现在一日就走完了。

刘宗敏的声音从车外传来:“岳父,肤施城到了。”

姜太公放下报纸,缓缓下了马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是肤施城?”

只见大道两旁矗立着一栋栋砖石高楼,这些高楼在阳光的照耀,甚至能反射出光芒,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

他知道这是装了玻璃,但这也让他很吃惊,玻璃在大明朝一直都是奢侈品,虽然大同社自己建的玻璃厂,把玻璃的价格打下来了,但他还是很难想象,在肤施城玻璃竟然替代了窗户纸的作,沿街的大道上几乎每家都有。

同时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丝毫不亚于他年轻时候去过的京城。

他们的车队缓缓地穿街?巷,姜太公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街道上热情的小商贩和伙计们看到他们的马车,纷纷上前招揽生意。

一个卖烤红薯的小贩扯着嗓子喊道:“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炊饼,茶叶蛋!”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

不远处,一个报童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大声叫卖:“卖报了,卖报了,大同报,肤施报,重民报,七文钱两份,快来买呀。’

还有一个卖葡萄干的商贩,满脸笑容地招呼着:“西域来的葡萄干,10文一两,童叟无欺。”

眼前这个盛世繁华的景象,不要说姜让、刘宗敏等人,就连见多识广的姜太公也没有见过几回。他的内心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样的景象,更想不到这样的繁荣会出现在一伙被朝廷视为叛逆的地盘上。

很快,他们来到了大同社招待所。说是一个招待所,但其规模却有半个小区那么大。

十几座红砖砌成的三层楼房整齐排列,外观虽然谈不上多么美观,方方正正犹如一个个盒子,这里的窗户上也镶嵌着大同社最新的特产玻璃,这反而让招待所带上了几分奢侈之感。在这些楼房之下,有花园、广场和一些运动

器材,颇有几分后世小区的模样。

这个招待所是都督府专门为来到肤施的军官和各级政务人员准备的。这次议会召开,各级议员可以凭借证件得到一个居住的房间。刘宗敏拿出自己的军官证,顺利地领到了一个一厅两室的房间。

在肤施城外,孙可望带着的蒙古人准备参加议会,这次的议会每具有8名代表,而河套才刚刚开垦,正式的城池都没几座,但为了保证河套的利益,都督府给了他们36个名额,汉蒙各一半,由孙可望护卫他们来到肤施城。

“大哥!”一个声音激动的叫着。

孙可旺循着声音看过去,就看到自己小弟孙磊带着一个女子过来,这女子怀中还抱着一个婴儿。

孙磊激动道:“这是他的儿子,你来看看。”

说完就把自己儿子交给孙可望,孙可望抱着小孩有点惶恐,也有点紧张。

前年他们攻占延安府,就去了一下自己的家乡,但结果并不怎么好,孙磊的父母都被地主给逼死,他也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安慰就是他们报仇了,地主被吊死,家产土地被分。

后面两人对家乡就没有多大留恋了,他这两年一直在北方征战,却没想到自己的小弟如此快的成家立业了,现在连后代都有了,而他却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一时间孙可望都也有想要成家的想法。

而后孙磊拉过自己的媳妇道:“这是俺婆娘。”

孙磊媳妇行礼道:“见过大伯。

孙磊的媳妇相貌清秀,知书达理,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孙磊有点得意道:“俺婆娘可是真正的千金小姐,俺是花了三辈子的运道才能娶到她。”

孙磊的媳妇是延安府大族刘氏之女,以前他这种农村穷小子连看都不敢看,现在却成了他的婆娘,给他生儿子,孙磊自然感觉得意又骄傲。

这些大族虽然贪婪无耻,但生存技能也是点满了的,当他们发现朝廷已经奈何不了大同社的时候。

他们开始迅速的转变了对待大同社的态度,由最开始把他们视为叛逆,变成了一个军事力量强悍的割据势力,那些仇恨大,忍不了的人早就跑到关中和大明其他地方去了。

余下那些跑不了的,也不想跑的人,他们只能接受现状,并且积极的改变,毕竟人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人。

这些大族积极投身建设作坊,做徐晨口中那些有统战价值的作坊主。

二就是和大同社的高层联姻,这也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了,只要联姻了,那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后大同社再想要对付他们就比较艰难了。这两年大同社高层联姻,他们快速成为了大同社治下的一份子。

孙可望道:“大哥先要安顿这些议员,等某交了差事再和你把酒言欢。”

“好,小弟等着兄长。”孙磊笑道。

而后孙可望就带着这些议员去了招待所。

大同社招待所,不时有马车队进入,招待各县的议员,一时间倒是群贤毕至了。

话分两头,一路的奔波让姜太公疲惫不堪,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等他再次醒来,房间里只有女儿美美娘。

姜美娘微笑着说:“父亲,女儿带你去吃饭。”

姜太公揉了揉眼睛,问道:“宗敏和让儿去哪里了?”

姜美娘回答道:“夫君带着大哥去见好友了。”

姜太公点了点头,这其实也是他带儿子来肤施城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姜让是大同社的军事教员,但终究还算不上大同社的自己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