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43章,府谷起义与烽火遍地(2/2)

此时,孙家庄园里,面条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灾民们拿着自己手中破破烂烂的碗,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排着队等待着领取这来之不易的食物。这是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吃到的唯一一顿热乎饭。

王嘉胤看着这些灾民笑道:“兄弟们吃慢一点,每人先只吃两碗面,恢复一下身体。一下吃太多会把人给撑死的,大家都悠着点。”

但即便他这样提醒,四周的灾民还是迫不及待地加快动作。对很多灾民而言,他们已经饿了太久太久,此刻哪怕是撑死,也不愿意再饿着。

当所有的面条都被吃完之后,王嘉胤召集所有人来到庄园的空地上。他站在高处,目光扫视着众人,大声说道:“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地造反了。朝廷得知后,一定会派兵围剿我们。这世道,老天爷不给我

们活路,朝廷也对我们穷人百般压榨。我们想要活下去,只能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我打算带领所有的穷人闯出一条活路,大家愿不愿意追随我?”

吃了一两个月来第一顿饱饭,这些灾民此刻对王嘉胤充满了信任和感激。他们一个个大声呼道:“愿意,愿意!”声音响彻整个庄园,充满了坚定的决心。

王嘉胤满意地笑了笑,大声说道:“好,兄弟们跟我走!只要我王嘉胤有一口饭吃,大伙就饿不着!咱们一起努力,在这乱世中求生存!”

而后,他命自己的小舅子张立位带人搬了100石粮食给孙家祠堂说道:“感谢乡亲们没有帮孙老财主与我们作对,这些粮食就当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做完这一切后,王嘉胤大手一挥,带领所有的流民,将孙老财主家所有能搬走的东西都搬了个精光。

当人走光之后,孙家村的村民才小心的出来,看到眼前的粮食,一个村民叫恶狠狠道:“孙财主该死。”

虽然都是一个村的人,现在就连一点粮食都不肯借给他们,这也是村民们不帮孙财主的原因。

“大家伙带去孙家的庄园,去看看还有什么能用的东西。”现场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了,孙财主家可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保德州,州府衙门内。

巡检吴胜匆匆忙忙地闯进大堂,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大声喊道:“大事不好了,知州大人!孙家村被贼寇袭击,本地士绅孙双平全家下落不明。大人,我等是否出兵围剿这些贼寇?”吴胜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里回荡,带着一丝

惶恐与急切。

保德州知州吴炳正坐在书桌前,审阅着公文。听到吴胜的禀报,他微微皱起眉头,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满,呵斥道:“哪来的那么多盗匪?那不过是一群流民而已!只是因为这罕见的干旱,让他们实

在活不下去,才抢了一点粮食罢了。这些可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啊!朝廷难道要把自己的子民都逼上绝路吗?等秋收之后,有了粮食,这些人自然会回到自己的村子去,过回安稳日子。”

说到这里,吴炳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加重了几分音量:“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许再上报了,不然不要怪本官处罚你们!”

“啊!”吴胜听到这话,顿时愣住了,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通报匪情,本以为会获得知州大人的嘉奖,没想到不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被训斥了一顿。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辩解几句,但看到吴炳那严肃的神情,最终

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无奈地退了下去。

州府后衙,吴炳的师爷一脸疑惑地走了进来。他微微躬身,向吴炳问道:“府君,这等贼寇刚刚起事,正是最容易剿灭之时啊。若是放任他们做大,只怕日后为祸不小,大人为何要如此处理呢?”

吴炳苦笑着叹了口气,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那略显萧条的街景,说道:“本官岂能不知其中厉害?但要剿匪就要出兵,可你看看现在保德州的情况,哪里有兵可以出呢?”

吴炳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苦涩,保德州地处大明九边之一的山西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镇西卫距离保德州不足200里,按常理来说,在这样一个军事重镇附近,造反简直是自寻死路。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就拿镇西卫来说,朝廷已经有5年多,接近6年的时间没有发放任何粮饷。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朝廷欠饷银高达20余万两。保德州附近的样兔堡,欠饷两年;八角堡欠饷三年。从天启元年到崇祯元年,朝廷欠下整个山西

镇的粮饷超过了百万两。

为了活命,各地的军户们实在是走投无路,只能典当武器盔甲,什么弓弩,长剑,能卖的都卖了。甚至,不少军户为了一口吃食,不得不卖儿卖女,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逃跑的军户更是多得难以计数,曾经守卫边疆的精

锐之师,如今早已是人心涣散,名存实亡。

吴炳在保德州为官三年,对太原镇军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就这些饥饿又欠饷的士兵,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去剿匪。即便勉强带着这样的士兵去围剿贼寇,只怕他们不但无法平定叛乱,反而会被贼寇拉拢,和土匪同流合

污。

想到这里,吴炳无奈地摇了摇头:“与其把事情闹得更大,引发更多的麻烦,还不如眼不见为净,装作没有发生这件事情。等待今年秋收,有了粮食,那些流民自然会安定下来,贼寇也会相应减少。要是依旧没有粮食,到了

冬天,这些人在饥寒交迫之下,也会冻死、饿死。在没有钱解决军饷问题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办法剿匪啊。”

府谷处于陕西省和山西省的交界,而在榆林卫也有巡检把府谷有人造反的消息通报上,但榆林卫的将军们已经没有精力去管这些事情了,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归德堡就在榆林府不足100里的位置,大同社的势力已经对他们构成了严重威胁。说是大同社把刀锋对准了他们的咽喉,一点也不为过。

这半年多时间,大同社虽然没有再大规模地扩张地盘,但他们“抗旱会”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他们以打井队为先导,深入榆林卫的乡村。帮助军户们打井、修筑水坝,兴修水利,全力抗旱救灾。同时,还引进高产作物,改善当

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榆林卫的将们惊恐地发现,不知不觉间,他们地盘上的乡村已经彻底被大同社占据,自己的堡垒也被大同社的势力紧紧包围。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自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集中自己的家丁,冲出堡垒杀了抗旱会的人,警告军户不准和叛逆有联系。

但榆林卫将门的举动惹怒了高大壮和陈子昂二人。他们派遣精锐的护卫队成员,依靠情报的优势,埋伏在将门家丁必经之路,依靠飞雷炮,投弹筒,手雷一波就送走了三支将门的家丁队伍,歼灭了榆林卫四百余家丁,三名干

户被击毙。

而后双方就在乡村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现在乡村已经被抗旱会掌握,榆林卫士兵只要一出堡垒就成为了聋子,瞎子。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了护卫队的埋伏之地。

加上护卫队的火器越来越凶残,小股作战,他们经常就是第一波就被护卫队的火器给带走。

就这样经过半年的激烈争夺,榆林卫损失上千家丁,彻底被抗旱会挤出了榆林的乡村,他们只能集中兵力,龟缩在那些防御力强悍的堡垒以及榆林城当中,勉强维持着局面。自身都难保了,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府

谷的叛军呢?

现在大明的官员们,都试图闭上眼睛,假装看不到这一切。然而,越来越猛烈的农民起义浪潮,却如熊熊烈火一般,迅速点燃了整个大明的北方大地。

自从府谷农民起义之后,这场风暴迅速蔓延,陕西洛川、淳化、三水、略阳、清水、成县、韩城等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