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目光太长远了与哭庙(2/2)
张献忠和王二得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刻派出一支500人的队伍,对罗才展开了追杀,一路追了上百里。
此时,罗汝才眼见自己身边只剩下七八个小弟,打气道:“现在哪个地方不好招人,我们先用这些钱去招一些人,再去投靠张三头领。迟早我们会打回来的,到时候我也要追杀张献忠,让他知道某家的厉害。”
宜川县的军营里,艾进忠带领着罗才的所有部下回来复命。
“大哥,罗汝才带着下山虎等7人逃到了黄河对岸,余下的都被他给抓住了。”艾进忠向张献忠报告道。
张献忠面色阴沉,冷哼一声道:“老子连肉都没得吃了,这个假曹操还敢骗的钱,我大同社的银子可不是那么好拿的,这笔账迟早会跟他算清楚的。”
随着旱灾变得越来越严重,大同社的粮本制度虽然还没有建立,但已经开始减少口粮了,轻劳动力者1日一升,土木工匠等降低到一升五,即便是护卫队虽然口粮没有减少,但肉食却减少了,现在也只能隔一天有肉末汤了,
还增加了土豆,红薯等杂粮的数量。
所以张献忠才会对罗汝才骗护卫队的钱如此记恨,追杀了他上百里。
而后,他脸上又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好在宜川最后一批土匪被剿灭了,整个延安府如今没有了大的土匪群,这也算是大功一件。我们也可以去向都督复命了。”
停顿了一下,张献忠接着说道:“现在局势逐渐稳定,再加上灾害严重,都督打算精兵简政,减少护卫队的常规力量,只设立骨干旅,平时保持1/3的兵力,战时再补充民兵达到满编。
所以如果留在护卫队,你估计只能先当个参谋。不过,都督还打算建立县级军事力量,主要是为了预防四方的敌人,每个县尉可以统领500人的民兵。”
艾进忠听后,略作思考,便笑道:“这还有什么好想的,自然是留在护卫队了。当县尉虽然安稳,但哪有什么晋升的前途?跟着都督多打几仗,等护卫队扩编的时候,说不定某也可以指挥一旅的人马呢。”
张献忠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大笑道:“好,不愧是我张献忠的兄弟,有志气!”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5月17日,肤施县的大同社都督府内,徐晨、刘永和李文兵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议着延安府近期的诸多事务。
徐晨手中拿着张献忠送来的奏报,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开口说道:“延安府的剿匪之战,目前来看算是阶段性圆满顺利。王二和张献忠他们这次干得不错,成功肃清了大部分土匪势力,为延安府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刘永微微点头,接着说道:“这半年来,各地的均田工作进展还算顺利,已经完成了九成。不过,想要建立精确到个人的户籍制度,目前连一半的进度都没有完成。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人手不足上。”
大同社扩张得实在太快了,几乎是在短时间内就从一个县的规模扩张到了一府十六县。而且徐晨组建的大同社是迈向工业时代的组织,他只会搭建大政府体系,这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原本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用。
徐晨听后,眉头微微皱起,人才短缺确实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当下对于大同社而言,完成均田、建立军事体系以及征税体系才是最为关键和紧迫的事情,相对来说,户籍制度的完善倒是可以稍微往后延迟一些。
想到这里,他看向李文斌,无奈地说道:“文兵,目前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主要还是人才不足啊。你还是要想办法多招募一些童生、秀才加入我们。有了足够的人才,很多工作才能更顺利地开展,你们的宣传工作要开展好。”
李文兵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先生,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啊。整个关中地区都在抹黑我们大同社。特别是3月的那次哭庙事件之后,延安府外的读书人已经开始排斥我们了。很多原本有意向的人,现在都对我们避而远
之。”
徐晨却神色坦然,轻轻一笑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不愿意加入,那是他们的选择。我们也不必强求。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辛苦一些,加班加点编辑户籍。同时,加大力度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些人不想加入大同社,我大
同社还不稀罕收留这些迂腐之辈。”
李文斌所说的哭庙事件,是大同社推行分田分地政策以来,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典型事件。
在大明,能读得起书的家庭,最次也是自耕农。像那些举人,进士,哪怕在未考中之前一无所有,但只要考上举人,就会有大量的人带着自家的地契前来投献,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会迅速提升。
大同社推行的均田政策,无疑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那些与明朝有关系的官员士大夫阶级,知道大同社的行为等同于造反,纷纷带领全家老小逃离了延安府。
而那些次一等的家族,没有选择逃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自家田地被分,经济地位一落千丈,政治地位也随之消失殆尽。这些家族中的读书人,心中自然充满了不服气。
他们年轻气盛,又认为大同社也是读书人结社,即便造反也不会对同为读书人的他们动手。
于是,在3月份的时候,12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带着几百号秀才和童生,气势汹汹地跑到文庙。他们抱着孔夫子的牌位,痛哭流涕,尽情发泄着心中的怨恨和牢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造成舆论轰动,倒逼大同社恢复他们
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当时,徐晨并不在肤施县。刘永和李文兵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大同社的核心成员商议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李文兵做出决定:以读书人对付读书人,秉持以武德服人的原则来处理此事。
随后,李文斌带领200多大同社成员,整齐地结成阵列,直接冲进了文庙。对着那些正在哭闹的儒生们,进行了毫不留情交流,大同社的读书人都是打过灰,上过战场的,战斗力自然不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
可比,一时间文庙内哀嚎连连。
冲突结束后,李文斌大声向这些人宣告:“比文的,大家可以在论战场所堂堂正正地论战;比武的,大家就凭拳头说话。我们大同社最喜欢以德服人,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都能让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