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令人失望的饷银与及时雨张献忠(2/2)
顿了顿,张献忠又道:“老丈人,俺跟您说实话吧,我这次来,就是想劝小舅子也投靠大同社。大家一起干,说不定还能谋个富贵,弄不好还能当个开国功臣呢!”
高父坚决地摇头:“俺们高家不做乱臣贼子!”
张献忠指了指这空荡荡的屋子,大声说:“老丈人,难道您想带着全家饿死,去做大明的忠臣?老话说得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可现在大明皇帝连粮饷都不给您发,您还对他忠心,图个啥?
小舅子只要到我们大同社,每个月最少能拿一两银子,四季都有新衣服,每天至少还有一顿有肉食的饭菜。这么好的待遇,要不是一家人,我还不乐意跑这一趟呢!”
从这天起,张献忠索性直接住在了老丈人家,双方的交流虽然不欢而散,但也点燃了高父不满的种子,叛军都知道皇帝不饿,当差的饼,给河鱼堡的士兵补全了40两粮饷,但朝廷却只给260文钱,真把他们当叫花子打发
了。
高父虽说心里对张献忠投“贼”一事颇有不满,但终究还是没有驱赶他。毕竟张献忠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粮食。看着小孙子吃饱喝足后露出满意的笑容,高父心里也有些动摇,实在狠不下心赶走张献忠。
张献忠深知拉找人心的重要性,凭借自己擅长交际的本事,开始在村里宴请青壮喝酒吃肉。这对于很多早已断炊的人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在宴席上,这些青壮不仅能尽情吃喝,而且只要有人提及家里有困难,张献忠便毫不犹豫地带着米面粮油等物资,亲自送到那些困难人家。
如此一来,不过短短时间,张献忠乐善好施的名声便在整个响水堡及其周边地区传开了。众人都觉得能结交张献忠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屑,转变为了敬重与亲近。
张献忠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开始有意无意地向大家讲述河余堡的情况。他添油加醋地说着:“在河鱼堡,徐晨先生一打下那儿,就给每个人补齐了三年的饷银,足足四十两啊!而且还每人分了五十亩土地。现在,河余堡
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大家都买了耕牛,添置了新的布匹,做了一身又一身的新衣服。”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仿佛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就在众人眼前展开。“你们瞧瞧,赵保国在的时候,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倒好,人家先生一来,河余堡的兄弟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响水堡的军户们听了,心中满是羡慕。他们忍不住暗自思忖:“这到底谁才是反贼啊?反贼都能给大家四十两饷银的补助,可朝廷呢?折腾半天,才给四两,还大部分都被收回去了。这样看来,跟着朝廷还真不如跟着反贼
呢!”
不少军户心动不已,纷纷向张献忠打听河余堡的情况。当得知河余堡还有空闲土地,并且愿意接纳外来人员时,当地有不少人直接带着全家,毅然决然地逃向了河余堡。在他们心里,这大明的军户,谁爱做谁去做吧!
一些胆子更大的青壮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直接凑到张献忠跟前,急切地问道:“张大哥,您说徐先生什么时候能打到咱们响水堡啊?我们都愿意做徐先生的内应,帮着大同社拿下响水堡,把那个李国奇给抓起来!”
张献忠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道:“快了,快了!徐先生正在练兵,等时机成熟,大军开到响水堡,顺势攻占整个榆林卫。到那时,徐先生肯定会给大家把饷银都补发到位,每个人都有四十
两!而且啊,还会再给每人分五十亩土地!”
众人听了,眼中纷纷闪烁起憧憬的光芒。在他们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有了这五十亩地,再买上一头健壮的耕牛,辛勤劳作,收获满满。接着娶个温柔贤淑的老婆,生几个可爱的娃娃。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
的一生,可不就是圆满了嘛。在张献忠描绘的美好蓝图下,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于幸福的幻境之中,沉醉不已。
其实,张献忠此次来到响水堡,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搭建一个情报网络,以便随时监察榆林镇的动向。
他看似无心地与众人交好,讲述河余堡的“美好生活”,实则一步步在为自己的计划铺路,将响水堡的人心悄然拉拢过来,为大同社打探情报。
而张献忠的情报工作开展得可谓卓有成效。在金钱的诱惑与打点之下,他甚至连总兵府的机密情报都成功收集到了。
徐晨通过这些情报了解到,魏忠贤此前筹集了 100万两白银,特意派遣一名心腹太监前往榆林卫发放粮饷。然而,这一大笔钱刚从户部拨出,就漂没了10万两。镇守太监魏翔为了讨好魏忠贤,竟花费20万两修建魏忠贤的
生祠。延绥巡抚朱蒙同也挪用了20万两,美其名曰填补延缓的财政空缺。如此一来,原本的100万两,就只剩下50万两。
可这还不算完,魏翔这个贪婪的太监又私自贪墨了5万两,总兵杜文焕同样中饱私囊,拿走了5万两。最后,真正用于发放饷银的,仅仅剩下40万两。即便这40万两,也没能顺利到士兵手中,又被各个守备、千户以各种明
目收缴回去。算下来,真正落实到士兵手中的饷银,大致也就1万两上下。
大同工业区的议事厅内,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围坐在一起商议事务。徐晨看着张献忠带回来的这份情报,不禁连连摇头,神情中既有庆幸又满是鄙夷:“100万两银子啊,最后却只能发挥出1万两的效果,照这样下去,
大明怎能不衰败?”
刘永与李文兵二人看过情报后,也是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虽早知道大明官场腐败,但实在没想到竟然腐败到了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原本一百万两的饷银,经过这层层盘剥,最后竟只剩下可怜的一万两。联想到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