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兄弟团结
司马欣点着头,又道:“咸阳城送来的消息。”
当年荆轲刺秦王失败,辛胜与王翦一起攻打的燕国,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辛胜至今还记得曾经那个要东出一统六国的秦王政,他缓缓抬头看向司马欣,追问道:“皇帝在何处?”
司马欣道:“骊山。”
辛胜轻咳了两声,又道:“老朽去见皇帝。”
老将军确实是有资格见皇帝,就算见不到皇帝在山下等着消息也好。
随后,司马欣亲自准备的马车,带着老将军前往骊山。
自从王翦过世之后,辛胜就很少同陌生人讲话了,他这一生几乎与王翦一样,却没有王翦那样光彩。
但有时,辛胜也庆幸,他当初没有像王翦那样立下了这么多的战功。
关中临近冬季,每当西北的冷风吹过骊山,都会让人觉得这天气更冷了几分。
皇帝的行宫立于骊山之上,嬴政常常站在山上,从这望着关中的风景,俯瞰这八百里秦川。
景色是真的与以前不一样了,似乎已焕然一新,尤其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当阳光照在田地里,礼也时常会想,父亲心中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斯迈步而来,行礼道:“辛胜来了。”
嬴政坐在新做的宽敞摇椅上,身边是孙子礼,椅子稍有摇动,吩咐道:“他来做什么?”
李斯禀报道:“他来拜见皇帝。”
礼忙道:“孙儿去见他。”
嬴政颔首,没有拦着这个孙子。
李斯看着小公子离开,站在皇帝的身边。
山脚下,礼终于说服了辛胜让他老人家回去了,骊山这么高他老人这般年纪是登不上去了,而且皇帝也不肯见他。
辛胜抬头望了望骊山的山顶,只能朝着骊山下拜行礼,而后才让司马欣带着离开。
忙完这些事,礼吃着枣一边回到了山顶,他回到了自己在骊山行宫的住处,这里是一座小殿,陈设简单放满了书籍。
礼自小就喜看书籍,自从搬来与皇帝爷爷一起住在这里,就让宫里带来了许多书。
闲着时,礼就看着这些书。
“听闻小公子喜读书。”
闻言,礼抬头见到是李斯就行礼道:“丞相。”
李斯点头目光看向一旁的书架,一卷卷的书放在架子上,这些书有竹简的也有纸张所制的书卷。
“这里的书,怎么还有竹简?”
礼回道:“这都是很久以前咸阳宫里的旧书,没有印在纸上。”
李斯拿下其中一卷,又道:“公子衡也喜看书。”
礼道:“嗯,我的兄长比我看的书更多,也更有才智,就连潼关的一些夫子都不如我的兄长知道的多。”
两位小公子得到的教导都是世间最好的。
而且公子扶苏与公子夫人对两位小公子的教导尤为严格,这两个孩子自小所学就比同龄人更多。
礼又道:“我的父亲要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皇帝,丞相还会帮助父亲治理国家吗?”
李斯在一旁坐下来,道:“我老了。”
礼知道丞相来自己这里可能只是来散散心,多数时候丞相都会与皇帝一起在骊山打猎。
“近来天寒,丞相要多添一些衣裳。”
听着还显稚嫩的话语,李斯道:“你是不是想问我不想帮着你的父亲治理国家了?”
“礼不敢失礼,父亲很尊重丞相,丞相就算是不去帮父亲,礼也一样会尊重丞相的。”
李斯扶着花白的胡须道:“我真的老了,已无心力再去帮你父亲了。”
礼从李斯的眼神中看到了失落,这就是李斯的壮志还未实现,人生理想还未达成,他自己却先老了。
礼沉默地坐在案前,目光继续看着书,他觉得爷爷与丞相都是有着壮志的人,他们的一生所做的事,都是以前的人从未做到的。
但他们的理想实在是太好了,好到无法达成,直到现在。
再回首看去,这个国家还未治理好,他们却老了。
治理国家谈何容易,耗尽了一辈老秦人,也耗尽了一辈人的心血,直到现在这个国家要交到下一代人的手中。
丞相是真的不能再去帮父亲了,礼猜测着这或许也与爷爷有关,但他不能说出自己的猜测。
礼也习惯了常将心中的猜测藏起来,而后又纯真的面对他人。
见小公子依旧在看着书,李斯觉得不好再打扰小公子就离开了。
见到有宫女端着一盘酸枣就要送去小公子的殿内,李斯道:“小公子在看书,不要打扰。”
宫女低着头回道:“这是小公子交代的,说是近来想多吃些酸枣。”
李斯拿起一两颗,放在口中吃着,又吩咐道:“送去吧。”
“是。”
礼依旧坐在原地,正在看着一卷书,见到了酸枣端到了眼前,问道:“丞相走了?”
宫女回头看了一眼,回道:“丞相走远了。”
礼放下了手中的书卷,蹙着眉吃了一颗酸枣,又吩咐道:“准备笔墨,我要写信。”
等笔墨端来,礼铺开一张纸,给兄长写着书信。
他要告知兄长,丞相已不愿辅佐父亲了。
虽说兄长在北方戍边,但他要将近来在咸阳发生的事都告知兄长。
兄弟两人要齐心,消息互通有无,信中再向兄长问询了有关北方的情况。
在礼的认知中,只有他与兄长足够团结,才能够帮助父亲治理国家,两兄弟看过叔叔的史书,看到过列国王室为了权力相互厮杀的事迹。
这也让礼尤为深刻地知道,他既要好好读书,将来让自己的学识能够用在治理国家上,还要继续维系好兄长,他深知这个家到如今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写罢一纸书信,他放入一个皮套中,而后用自己好显生疏的针织手艺,将牛皮套的开口缝合好,再将其缝入一件新送来的冬衣中,做完这些他将冬衣放入包袱,交给一旁的宫女。
这宫女比自己还年长三岁,是母亲安排在身边的,礼将包袱给她,吩咐道:“你去找田安爷爷的内侍,让他们将这件冬衣交给北方的兄长。”
“可…”她先是接过包袱低声道:“这是夫人给的小公子的,大公子穿不下。”
但看到礼的神情,她知道这不容置疑,不再问缘由,又忙回道:“这就去安排。”
这信送出去,这个宫女会如实告知母亲。
与兄长之间有密信往来,母亲与父亲都会知道,礼唯独不想让丞相知道,不能让丞相与父亲之间嫌隙。
虽然丞相不愿意帮助父亲治理国家了,但丞相对父亲的恩情,于世人而言这是一桩很好的美谈。
礼不想让这桩美谈有任何的瑕疵。
而自己拙劣的手段,肯定会被父亲看穿,但这也无妨了,这世上既能看穿自己所有的心思与秘密,并且还能一如既往爱我的人,也只有父亲与母亲了。
只有在父亲与母亲,还有兄长面前,礼才会觉得很自在。
而对于其他人,礼总会多几分戒备。
做完这些事,礼又走到殿外。
见小公子走到殿外,卧在殿外的一头鹿也站了起来,它走到小公子身边,顶着高高的鹿角,目光看着四下,似乎在帮助小公子警惕四周。
礼拍了拍它的后背,沿着山间的小径走着,就当是散心了。
这头鹿也一直陪在一旁,如果小公子累了,可以坐在它的背上。
临到夜里的时候,礼采了不少山间的果子,回到了骊山的行宫放在了爷爷面前。
嬴政问道:“你摘的?”
“嗯。”礼点着头,一些枣与柿子分给爷爷,又道:“等入冬之后,它们就都坏了。”
嬴政拿起一颗枣,笑呵呵地放入口中嚼着,随着咀嚼胡子也跟着动,低声道:“你今天悄悄送出去一个包袱。”
“那是给兄长的。”
嬴政低声问道:“包袱里有什么?”
礼回道:“有一封给兄长的密信。”
嬴政笑呵呵道:“肯定不是好事。”
礼咧嘴笑着没有多言。
随后,有内侍端着一个铜锅而来,铜锅内倒入羊汤,汤水间还有漂浮的干菜叶子,以及一些葱花。
外面已是夜里,天地之间寒风呼啸而过,站在殿外的侍卫感受到有点点寒意落在脸上,而后抬头一看,见到已有雪花随风而落。
而后风逐渐小了雪却越来越大了。
早晨时分,大雪还未停,冬至还未到关中又下起了大雪,当人们看到了今天的日历,才发现离冬至还有三天。
章邯早早就去渠边提了一桶水,来到叔孙通屋门前,准备烧水。
叔孙通早起,看了眼屋外的大雪蹙眉不语,见到章邯正在烧水,他上前道:“大将军,你不用做这些。”
章邯道:“我孩子是你养大的,这点事算什么。”
叔孙通低声道:“老朽都说了,你儿子不白吃粮食。”
章邯道:“那也是老夫子教出来的,养出来的。”
“章敬这孩子在北方可还好?”
这些年,章敬几乎把叔孙通当亲爷爷,章邯回道:“这孩子打了东胡,也算是打过仗了。”
“那孩子以后和你一样,能当将军。”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