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集九州之力拓海,沸腾的时代(3/3)
但对于大宋而言亦是如此。
无论是为了影响辽国的发展也好,亦或是其土地本身,对于当前的大宋都是十分关键。
辽东之地的开发虽然远远不及九州。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片土地极其适宜农耕。
无论是种植传统的粟、麦,还是引种海外传来的“玉米”
之类新作物,皆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一场大战后,王应琛彻底改变了辽军的作风。
即便是在辽东战场上,他也严令禁止军队劫掠,并为此处置了不少违令者。
除此之外,他更致力于将辽国塑造为“九州正统”
,从典章制度到舆论宣传,在多方面与大宋展开竞争。
这就是王应琛的不凡之处。
他似乎也已经察觉到了当前时代的不同,一直在为整个辽国的长久发展而做着完全的准备。
开京。
作为高丽的国都,这开京城同样受到了九州文化的影响。
其城建筑虽不及中原恢宏,但也规整雅致,颇具中原遗风。
这些年来,高丽的发展并不弱势。
不同于原有历史中独自面对辽国时的窘迫,如今它夹处于宋、辽两大势力之间,反而觅得生存之隙。
尤其随着辽国政策转变,不再像是以往那般行劫掠之事,这更是让高丽得以在两国博弈中左右逢源,谋取自身利益。
再加上如今的高丽王王讼本就是此种翘楚。
自是让整个高丽的发展十分迅速。
此时,高丽王宫之中。
“高丽王莫非真要背弃与顾公的盟约,转而助辽?”
一道清冷的质问声蓦地响起,穿透朝堂,顷刻间压下满殿喧哗。
话音未落,殿中众臣相继怒斥: “大胆!
区区使臣,安敢对我国君如此讲话!”
“哼!
宋国自诩礼仪之邦、九州正统,来的使者却不知礼数?
见吾王不拜已是无状,竟还出言质问!”
大殿之上一片哗然,几位高丽大臣相继拂袖而出,对着场中的年轻人厉声斥道:“尔等宋使,口称盟约,却又几曾真正以平等之礼待我高丽?”
“今日辽主以礼聘问、以利相惠,汝宋却以势压人——这就是中原所谓的王道吗?”
声声呵斥之音不断响起。
似乎正是因为如今高丽所在的特殊地位,已经是让这些人失去了畏惧。
纵使是面对的使者是顾氏子弟,他们亦是没有丝毫的畏惧。
顾铭冷冷扫视众人,眼中杀意隐现,最终将目光再度投向始终沉默的王讼:“高丽王可是已做决断?”
他声音陡沉:“莫非忘了昔日北汉是何下场?”
顾铭是真的动了怒。
身为大宋遣来联络高丽的使者,身负争夺辽东的关键使命——高丽倾向何方,便足以左右战局天平。
他又怎能不急?
王座之上,一直作壁上观的王讼终于微微一动,唇角扬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宋使何以失礼至此?”
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略作停顿,又故作宽厚之态:“念你年少气盛,又是顾氏子弟”
“本王今日便不计较你的冲撞之罪。”
“至于盟约之事——”
他挥了挥手,语气转淡:“还是待你回报顾公之后,再遣知礼之人前来商议。”
“本王,岂能与无礼之人多言?”
——仍是谋求最大利益!
既不明确的拒绝,又不直接答应,只为将外交筹码保留到最后一刻。
说罢,他抬手一挥。
两名甲士应声上前,一左一右挟起顾铭,毫不容情地将他拖向殿外。
自始至终,顾铭未发一语,唯独目光冷冽如刀,死死锁在王讼脸上,眼中尽是凛冽的杀意。
当夜,月暗星稀。
在高丽为王都宋使所建的“顺天馆”
内,灯火幽微,人影肃然。
顾铭将此次随行的所有人手悉数召集于院中。
众人屏息凝神,只见他立于阶前,身形挺拔如剑,声音虽低却字字铮铮: “诸位,我等万不能坐以待毙!”
话音一落,院中气氛骤紧。
在场之人无一不是神色凛然,眼中尽显决绝。
他们皆是顾瑾亲手挑选派来的精锐,不仅有御史台的干员,更不乏出身巨鹿、历经沙场的顾氏子弟,自然是不会有半分的迟疑。
“公子打算怎么做?”
一人沉声发问,语气凝重。
顾铭缓缓拔出腰间佩剑,剑身在幽暗的夜色中泛起一道冷冽的青光。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如金石:“昔年,先祖晟公西定万里,汉有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亦曾陷于绝境。”
“其破局之法,唯有一途——”
他语音一顿,寒声斩落: “杀!”
话落,在场之人立刻站了起来,纷纷效仿顾铭,抽出了腰间的武器。
“公子!
我等直接杀去辽国使馆嘛?”
他们本能的以为顾铭这是要针对辽国使者,因为班超当初便如此做过,才彻底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但这一次却显然不同。
“并非辽使!”
顾铭瞬间开口,“而诛夷王也!”
一语既出,满室寂然,空气仿佛骤然凝结。
“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
顾铭环视众人,眼神灼灼,“高丽王王讼多年来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绝不能容他再执国柄、乱我大局!”
他略顿一顿,语气转沉:“我身为正使,目标显著,难以亲自出手。”
“此番谋划成败,皆倚仗诸位!”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逐一扫过每一张坚毅的面孔,肃然道:“自此刻起,请诸位立即密访高丽朝中亲我顾氏、心向大宋之人,周密布置,切不可有半分疏漏!”
“待时机成熟,我等便雷霆出手,一举定音——”
说到此处,顾铭蓦地横剑于胸,声音激昂而决绝:“此去无论成败,铭已决意舍身报国,生死置之度外!”
“诸君若愿同行,功成之日,九州必念尔等忠义;若有不测,黄泉路上,顾铭亦为诸君执炬在前!”
话音落下,屋内陷入一阵死寂。
众人怔怔地望着顾铭,望着他那张犹带青涩却坚毅无比的面容,沉默良久。
黑暗中,只听见彼此沉重的呼吸与心跳。
终于,一人率先单膝跪地,抱拳沉声应道: “喏!”
紧接着,众人相继俯身,低吼声虽轻却汇聚成一股决绝的洪流:“愿随公子赴死!”
“愿随公子赴死——!”
(Ps:6k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