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章 集九州之力拓海,沸腾的时代(2/3)

如今民间纷纷流传:“顾砌从海外带回了稀世珍宝。”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航海开拓的热潮。

同时,这也是顾砌此次能够迅速筹备完毕的重要原因。

不仅巨鹿一带的子弟们踊跃参与,许多大商人也愿意出资出力,派遣族人随顾砌同行。

不仅是江南与两广,就连辽国境内,也有不少大商人积极响应!

而顾瑾也是并未去干涉这些人。

轻重缓急他是分得清的。

可以说,此举就是集合九州之力的一次拓海,就注定会被整个历史所铭记,纵使这些人有着失败的风险。

顾瑾并未去给顾砌送行。

顾砌有着自己的使命。

他同样也有。

当前大宋的局势一片向阳,在强吏治的制度之下,商业的腾飞就注定了大宋整体国力的不断攀升。

包括顾瑾针对北汉之地所实行的复兴策略。

这一切都渐渐有了成果。

顾氏确实是个金字招牌。

“工业区”

的成立,大大安顿了北汉境内的流民,让整个北汉之地的百姓在短期之内迅速的安顿了下来,为后续的复兴奠定起了足够的基础。

包括茶山等划分出来的经济作物地域。

这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生出了奇效。

海贸大大促进的茶叶等中原作物的流出,其所带来的效益同样也能来滋补百姓。

这便是规划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顾瑾一个人的功劳。

他虽然担负着太傅之职,同样也是顾氏的当代家主。

但他的才能确实比不过昔日那些站在顶尖的子弟们。

这一切都是整个顾氏的功劳。

顾氏的家族底蕴,在当前的这种时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来帮助大宋的国力不断的攀升。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

顾瑾每日所处理的政务也是越来越多了。

只能说,赵匡这种皇帝的识人之明是旁人确实难以比肩的。

哪怕是对于自己的子嗣。

他的眼光也远远要超过顾瑾。

赵德昭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他对于各种政务的处理,却依旧是跟不上速度。

不得已,顾瑾只能将所有的政务全都拦过来。

再加上他需要处理御史台的种种。

这就已经注定了顾瑾当前的政务到底是有多么繁忙。

当然,赵德昭倒也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

他就是个仁义君子。

就如原本历史之中那般,他给了顾瑾绝对的信任,对其没有任何的怀疑,并愿意去配合他实行各种的政策。

其实光凭这一点来看,赵德昭倒也并不算是一个昏君。

他就像是昔年的刘禅一般。

虽然无能,但是听话。

但可惜的就是顾瑾并非是顾琛。

纵使是有着“洛书携律器”

的加持,他也难以达到顾琛的高度。

这就是能力上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顾瑾而言,他真正需要的君王,其实并非是赵德昭刘禅这种完全没有任何作为的帝王。

这类帝王虽然也好。

但其对于臣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纵观整个青史,又能有几个顾琛那般的人物?

包括原史之中的诸葛亮。

这种人,又能出现几个?

其实光凭着这一点,便已经能够说明出大宋当前的上限了。

但纵使是顾易都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点。

他无法再出手了。

顾氏接下来所面对的压制绝对是超乎以往的,他必须要将所有的成就点留在每次必要的时候!

统元五年。

顾瑾正式在各地展开了对于“玛斯”

的试验种植。

对于此事,他极为看重。

除却顾砌所带回来的所有资料之外,他同样也结合了不少中原的经验,在各地试验田展开了种植.

不,并非是玛斯。

对于这种与九州文化截然不同的称呼,顾瑾自是不可能继续采用。

而是根据其果实如玉般晶莹、颗粒如米般饱满的形状特性,将其改名为了“玉米”



一切似乎又与原本历史有了些某方面的契合。

不过这可并非是顾易干涉。

当然,这并非出于顾易的干预,而是源于顾瑾对这一作物所寄予的厚望。

以“米”

为名,其中之意自是在主食。

顾瑾的真正意图,是希望这种作物能够成为支撑整个九州的新主粮。

只要其产量能够翻倍。

那对整个九州的意义便是不言而喻。

虽然自北汉一战之后,顾瑾整个人一直都待在庙堂之中,根本就没有空闲外出交战,但他的心可从始至终都还未曾死过。

这同样也是他愿意去揽下一切的根本原因。

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将大宋打造到一个难以匹及的高度,足矣支撑他开启大规模的战争,尽可能的去一统天下。

届时纵使失败,也不至于让大宋一蹶不振。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志向。

同样也是想以此来慰问赵匡。

原本这件事看起来还十分的遥远,但是这玉米的出现,给了他一丝的生机。

他必须要全力的尝试。

辽东。

如今的辽东半岛,除辽国之外,主要相邻的政权即为高丽王朝。

这并非是以前的高句丽。

不管是在原本历史还是如今的发展之中,高句丽早已湮灭在了岁月之中,在顾氏推广九州文化的影响之下,原高句丽部分遗民及其文化渐次融入了九州体系,成为中华多元历史的一部分。

而现在所称的高丽王朝,实乃源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人后来所建之国,其族源、政权及文化传承与昔日高句丽虽有地名相袭,却并非同一延续。

这同样也是许多人的误解之一。

此地如今已经成为了宋辽两国最为主要的战场。

王应琛始终未曾放弃攻取辽东的计划。

辽国的体系摆在这里。

适合耕种的半岛,自然是其必争之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