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7章 民为邦本,再现文成之功(3/3)

若是没有夏辽二国干涉的话,纵使大宋的漕运问题再怎么严重,在绝对的人力物力之下,两年之内也定当肃清,即使这两年来大宋的天灾仍旧未停,但光凭着常平仓也能抗的下来。

可如今,两国都在动!

无论是物力也好,亦或是人力也罢,都要以前线为主。

这本就大大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纵使有顾峻在场,众人心中仍需要一个明确的交代。

“诸位放心。”顾峻并未直接回答,却依然给出了承诺,“顾峻虽才能不及先祖文成侯,但也绝不会辱没我顾氏门风。”

大汉文成侯——顾康。

顾氏一族中第一位被天下百姓共尊为“仙”的人物。

当这个名字被提起的刹那,即便顾峻并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在场众人的心绪,竟也莫名安定了几分。

这自然是顾易的手笔。

顾峻虽也心系百姓,但其才能所限,魄力稍显不足。此刻能说出这番话,实则是顾易通过“通灵玉”在背后推动。

他绝不容许大宋内部出现任何动荡。

若大宋真的重蹈原本历史中的覆辙,对顾氏累世积攒的威名而言,将是前所未有的打击!

当然,这并非最关键的原因。

真正促使顾易走出这一步的,仍是巨鹿。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优势,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顾氏以治水与通漕为核心展开布局,其麾下培养的工匠们,在历经反复试验后,终于在三合土与糯米灰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如今,一种被顾氏内部称为“凝灰泥”的全新胶凝材料,在巨鹿的工坊中诞生了。

此物并非普通石灰。

顾氏工匠精选含钙更高的石灰石,置于改良窑中高温烧制,得到活性极强的优质生石灰。

同时,他们并未沿用三合土中简单掺入黄土的做法,而是将目光转向烧制瓷器所废弃的瓷粉、碎砖瓦磨成的细粉——这些经烈火淬炼的废料,被顾氏发现蕴藏着某种特殊的土性,能极大增强灰泥的硬度和耐水性。

而在掺入当前常用的糯米灰浆进行调和之后,

其表现更是惊人。

不仅入水不散,反而固化得更快、更坚硬,将其涂抹于浸水的石块上,一夜之间,水渍未干,黏结之处已坚如铁石,刀斧难伤。

这对于在汹涌河水中抢修堤坝而言,堪称神物。

治水与通漕,二者相辅相成。

这亦是顾易不曾亲自下场的好处,尽管消息尚未传回,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已确信此物的可行性,遂借由通灵玉,做出了进一步的安排。

当然,这也只是顾易本身的判断。

但以他现代人的目光而言,此事绝对可行!

而且就算失败了,以当前大宋的局势而言,他让顾峻做出这种决定也绝对不可能会出错!

民心必须要稳住。

这是一定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一统天下的机会来。

顾易为何一直都还未曾动手?

不仅仅是因为当今顾氏子弟的才能在不断变差,同样也是因为二国之间亦是未曾步入衰弱期。

昔年顾氏的一个个天骄已经愈发难以出现,顾易必须要维持住大宋当前的基本盘!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