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4章 天策上将,暗中风云(4/4)

而其他人要想如他一般,又怎么可能?

李唐的矛盾已经开始升起来了。

这完全不可避免。

人注定无法完全控制好自己的各种情绪。

野心与不安;志向与死亡;

这一系列的矛盾会随着李世民的声望越来越高而促成越来越多的矛盾。

这是人性导致的必然,又有何人能阻?

无形的风浪在整个大唐内部所掀起。

虽然如今这一刻还未彻底爆发出来,但大势却早已在暗中渐渐拉开了序幕。

——在顾氏的帮助之下,河北并未如同原本历史之中一般出乱。

李渊未杀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行为,确实是为他赢来了不少的名声。

仁慈的帝王向来都会获得百姓的期待。

李渊对待和他作对的伪帝都会如此,更何况百姓呢?

在虎牢大胜所带来的声势之下,这个消息就宛若潮水一般持续朝着天下各地不断蔓延。

李世民并未直接出兵,继续扫平天下。

而是帮助李渊稳固刚刚收复的疆土,扫灭其中一个个小势力,包括四方的乱贼。

又何须心急?

纵使四方之贼不会俯首称臣又能如何?

这滚滚大势之下,他们的军心又岂能扛得住?

李世民时刻都在告诫着自己,他想要的是如顾琛一般打造出一片盛世来,而不是单纯的战场攻杀。

李渊还是亲自让人去了巨鹿拜访顾氏。

其实他是想亲自前去的。

就算请不动顾煜,亦是能够选择祭祀顾氏先贤,此举能够给他带来太多的好处了。

不过最后他还是止住了这个念头。

帝王亲自拜访,这无疑是会将整个顾氏都架起来。

李渊是个要体面的人,不愿去做这种事。

他只是派去了使者。

但最后的结果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顾煜并未亲自出世,只是将家族之中那些善于治世之才派了出来。

帮助李唐稳固疆土,来当做他们入朝的第一份功劳。

其实顾易倒是能够理解顾煜为何要如此。

无非是想保留下顾氏最后的一些底线,那就是家主不会参与乱世,就如同昔年的顾泽一般。

他也唯有等到天下真正一统,才会踏出巨鹿。

这是顾氏家主必须要面对的责任。

比较让顾易诧异的是,顾彦竟然和平阳公主搞在了一起,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发现这事。

历史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亦有无法避免之事。

长安,东宫。

“先生,当代顾公究竟是何等人物?”李建成端坐案前,目光凝重地望向魏征,声音低沉而郑重。

魏征闻言,眉宇间掠过一丝复杂之色,沉吟良久,方才缓缓开口:“高深莫测。”

他深吸一口气,眸中流露出几分敬仰,继续道:“顾公昔年遍历四海,亲睹天下由衰转盛,复由盛转衰,所悟之道,非常人所能揣度。”

见李建成神色愈发肃然,魏征略作思忖,又道:“若殿下能得顾公辅佐,储君之位…当固若金汤。”

李建成眼中骤然一亮。

魏征出身巨鹿魏氏,素来持重,他既如此评价,自然可信。

然而,魏征随即摇头,叹道:“可惜,顾氏世代不涉国本之争,纵使殿下有意,亦难请动。”

“先生可否代为引荐?”李建成眉头微皱,语气略显急切。

魏征苦笑,拱手道:“臣微末之身,岂能左右顾公之意?”

殿内一时沉寂。

李建成目光微黯,指节无意识地叩击案几,显是心绪难平。

这些时日,他夜不能寐,朝堂流言四起,秦王李世民功勋日盛,声望如日中天,令他如芒在背。

人心易变,李建成亦不例外。

“殿下不必忧虑。”魏征见状,温声劝慰,“如今顾氏子弟陆续入朝,殿下若能施恩结纳,未必不能得其助力。秦王既能如此,殿下何须自扰?”

李建成微微颔首,随即轻叹一声:“若事不可为,不妨将十方征渡使之位予二弟,终究非皇位,届时…”

话音未落,王珪已霍然起身,肃然道:“殿下,万万不可!”

作为太子中允,王珪乃李建成心腹重臣,此刻神色凝重,直视李建成道:“殿下莫非真以为,秦王是昔年昭烈侯顾琛?”

李建成目光一凝。

王珪沉声续道:“秦王之志,天下皆知。若他日殿下登基,政见相左,殿下以为,以秦王在军中之威望,会俯首听命否?”

寥寥数语,直指要害。

李世民终究非顾琛,既无顾氏累世清名,更无顾琛当年之进退得宜。即便顾琛功高盖世,亦因遇刘备、刘禅这般君臣,方能善终。

而今呢?

李建成与李世民虽为手足,却已渐生嫌隙,日后如何,谁可预料?

李建成沉默良久,指节扣案之声愈发急促。

王珪见状,再进一言:“殿下当务之急,除笼络朝臣外,更需向陛下进言,绝不可复立十方征渡使!”

“秦王乃陛下之子,岂能与陛下同享权柄?更何况,昔年昭烈侯临终前亦曾言,后世不可再设此职!”

东宫诸臣纷纷附议,言辞恳切。

他们已无退路,唯有扶持李建成,方能保全己身之利。

李世民虽初露锋芒,然此风断不可长!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任何苗头,都必须要扑!

李建成目光渐锐,待众人言毕,终是缓缓点头,沉声道:“孤…明白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