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9不速之客(1/2)
开饭之前,有个脖子上挂着相机的白面书生来访,苏庆祥出面接待。
苏庆祥好客,分了他一只冰棍,俩人躲在棚子下面边吃边聊。
眼下正值麦收,记者是下来采风的,打算好好报道一下四九城周边热火朝天的麦收情况,凸显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为全国人民打一针强心剂。
唐植桐眼瞅了一眼,只从表面打扮来看,这就是个记者,毕竟没有哪个人挂着相机吊儿郎当的出现在农村。
记者是无冕之王,唐植桐真心佩服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的调查记者,但对于目的不纯的嘛,呵呵。
唐植桐不知道眼前的记者是来干嘛的,所以只是擎等着,再说有苏庆祥在,这种事轮不到自己操心。
两人看样子聊的很愉快,吃饭时间到了,苏庆祥想拉着记者一块排队打饭,却被记者给拒绝了。
记者选好角度,拍伙食、拍职工排队打饭、拍职工坐在棚子下面吃饭。
“苏处,职工们的觉悟都很高嘛,不光秩序井然,脸上的笑容也真诚,今天这篇文章写出来肯定又是一篇好报道。”
记者拍完,也没忘记吃饭,掏出自己的饭盒跟着苏庆祥一同打饭。
“那当然,丰收嘛,大家伙都高兴。”
苏庆祥笑笑,让记者排在自己前面,临到打菜的时候还不忘嘱咐唐植桐给远道而来的记者同志多打点菜。
“辛苦了,哪个报社的?”
从他们简单的谈话中就能得知这不是一位正儿八经的调查记者,唐植桐给他打了两勺的同时,也打听着他的来路。
满满的两勺是优待也是试探,今儿有两个菜,每个菜一勺,而职工只有二选一的份。
记者没有拒绝,一副吃惯了的模样,笑中带着自豪,回道:“人报的。”
“吆,还是大报。”
卫星就是他们放的欢,唐植桐不想搭理,但还是笑笑,竖了个大拇指,花花轿子抬人嘛,没必要当着苏庆祥的面得罪人。
待给职工打完菜,唐植桐又给临时食堂的工作人员打菜,今天的菜多,连他也有一份。
由于人多,唐植桐这边才吃了一半,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吃完。
吃完把嘴一抹,从唐植桐放在一旁的报纸中抽出一张,小跑着去了厕所,等出来的时候却已两手空空。
记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刚才他还跟苏庆祥夸参加劳动的职工来着,说什么劳动不忘学习,哪成想是这么学习的?
更可气的是那些报纸是自己单位的啊!
记者的脸都绿了,眼角直抽抽,却不好发作。
因为这就是眼下的普遍情况,大家伙都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很少有人在他们单位面前干罢了。
记者心里不高兴,但还是装作没看见,毕竟是带着任务过来的,总得先把任务给完成。
唐植桐吃完饭,同样把嘴一抹,先把刚才职工吃完冰棍丢在地上的小竹棍捡了一些,都丢在角落里攒起来,回头带给凤芝。
捡完小竹棍,唐植桐才去临时仓库取出了最近几天的报纸。
虽然二流日报品格不咋滴,但上面确确实实刊登了一些最新的动向、指示,该了解的还是要了解的,毕竟报纸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就弃之如敝屐。
这几天的报纸都大篇幅刊登了反对小日子和老霉新签订《安保条约》的文章,不仅有全国各地对此表达不满的消息,还有全世界各国人民抗议的声音。
国内的消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万荣经验的推广情况,另一个是关于粮食的。
今天的二流报纸头版基本都和粮食有关系。
头版头条是“川省抢种中稻红薯玉米豆类”
,那边素有“天府之国”
的美称,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那边物产的丰饶程度,如果真的能将纸面上的报道落实到位,排除一下天气、人为失误,即便已经调过两次粮,那边的百姓也是不会饿肚子的。
还有鲁、黔、陕、甘启动夏收,有粮食收是好事,但这其中不少地方都是种的麦子,而此时收麦子则意味着那边也面临此时农场面临的问题。
因天旱导致麦子提早发黄,不得不收,减产也就成了既定事实。
后面版面也有类似的新闻,看内容确实很振奋人心,但细琢磨,又很让人揪心,因为每个标题的背后不是旱灾就是水灾。
眼下水利设置还是那么完善,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看天吃饭,收成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唉,唐植桐放下报纸,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这些新闻让唐植桐想起了一则没有刊登在报纸上的通知——《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
通知会在后天下发,主要内容是四九城、沪县、津门、辽省粮库已空,四九城、津门、辽省存粮仅够支持四天,沪县仅够支持两天。
“唐科长,看完的报纸能分我两张吗?”
唐植桐这边刚放下报纸,就有同事凑了上来。
“拿去看吧。”
唐植桐心里有担忧但面上不显,听到同事的请求后笑了笑,递过去了一份报纸。
起了这个头,就有人陆陆续续的过来借报纸,唐植桐没吝啬,全分了。
几人拿过报纸去并非现在要去厕所,而是单纯的想解闷,农场这边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一个大喇叭还是仅在有电的时候有选择的播放,农忙一旦闲下来,职工们就有些无聊。
即便前面那些抢着拿报纸的,也并非个个现在就去如厕,而是先抢下一份,饭后能看看解解闷,等想上大号的时候还能让屁股少遭点罪,一举两得。
一份报纸有好几个版面,这几位拿过报纸,立马有好几个人凑了过去,几人一伸手,报纸就分成了好几份。
“嘿,瞧瞧,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丰收,真是个好消息。”
拿到今天报纸的那位在看了标题后,立马兴奋起来,眼睛里透着光。
对此,有人当真,也有很多人不当真,这种报道就犹如“望梅止渴”
似的,能看得到,却不一定能吃得到。
就在此时,记者也听到了这位职工的动静,凑上前来跟他热烈探讨了一下粮食丰收的前景。
唐植桐侧耳听着,越听越觉得这哥记者是不对劲,都是靠文字吃饭,段落大意从小就学,你告诉我代表了作家的思乡之情??
可完蛋去吧!
不曾想记者谈完意犹未尽,又走到了唐植桐面前。
“厨师同志,你的手艺很好啊,感谢你做的菜,让我体验到了家的感觉。”
记者上来就对唐植桐一顿夸,并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过奖了,大家伙干一天活挺累的,我只是竭尽所能给大家做好保障工作罢了。”
唐植桐站起来轻轻的握住了记者的手,淡淡的回应道。
记者是站着的,伸出来的手让唐植桐有种被居高临下的感觉,站起来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变成了他居高临下面对记者。
“有没有兴趣去人报食堂工作?
那里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记者缩回手,向唐植桐发出了邀请。
“呵呵,没兴趣。”
听到这个问题,唐植桐都懒得搭理他了,哪儿来的憨逼?
在邮政的地盘上挖邮政的人?
这是真把自己当厨子了?
苏庆祥就在一旁,不仅目睹了两人的握手,也听到了谈话的内容,心中有些不悦。
“苏处,你们聊,我去刷刷饭盒。”
迎上苏庆祥的目光,唐植桐当即也不再理记者,弯腰拿起自己的饭盒大大方方的走了。
旁边不少职工都目睹了这一切,已经有人笑出了声,这记者可真是门缝里看人,把唐科长看的扁的不能再扁了,邀请一位受过接见的身为大学生的四九城代表、邮电组织代表去当厨子?
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还是没把邮电系统放在眼里?
虽然人不是自己请来的,但苏庆祥也头疼,记者手里掌握着话语权,本来还想着让人家美言几句,体现一下市局在麦收中做的工作,哪成想在这僵住了?
眼瞅着记者的脸色已经快憋成猪肝色了,苏庆祥才将他拉到一旁,说了下唐植桐的身份。
这下,反倒是记者意识到是自己唐突了。
有了这一茬,在接下的采风中,记者倒是安分了些。
下午,伴随着生产队上工的钟声,职工和学生们纷纷起床,有帽子的戴帽子,没帽子的顶着太阳去上工。
由于中午已经吃过一波冰棍,所以下午四点半的时候,唐植桐才起身将箱子绑在自行车上送过去。
盖在箱子上的大冰块还剩下一半多,曲毅没打算浪费,用井水简单冲洗一遍,搬到案板上用斧子砸开,然后放进熬好的绿豆汤里,一锅冰镇绿豆汤就布灵布灵的做好了。
在麦田边,唐植桐没有发现苏庆祥和记者的身影,过来拿冰棍的职工向他透露了一则消息:“那记者嫌麦子太稀疏,让咱摆拍的密一点,苏处没同意。”
“呵,真特么敢想啊!”
唐植桐秒懂,密一点就跟年画似的呗,上面再蹲个胖娃娃。
但凡有点脑子就知道这种画不可能实现,但前年的时候真就有人站在了上面。
唐植桐脸上露出讥笑,这记者真的是一点敏感度都没有啊,身为记者得为百姓发声吧?
这反其道而行之,也不知道脑子是不是被狗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