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651稳一些(1/2)

“稿费还是太高吧?

以后还得降一降?”

唐植桐挠挠头,这年头的文化人吃香,在别人看来,动动笔杆子,一天就能赚到比普通工人还要多的工资,确实非常不合理。

“这是大趋势。”

叶志娟点头肯定道,看唐植桐没有再补充的意思,遂直接道:“我知道你是个心里有数的,但作为长辈,多少还是要嘱咐几句。”

“嗯,您说。”

唐植桐端正坐姿,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这次手册的事情,你李姨非常重视,也非常欣赏,所以才专门去要了个题字。

对于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们,你李姨也是真心爱护。”

“前两年,因为稿费的事情,有些人拿的太多,工作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

唐植桐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不光买四合院,还抱着狗去理发店给狗理发,这日子好了,想要的就更多了,觉得自己支棱了,把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 “你李姨不希望编委会的同志们在这方面有闪失,所以才在收到手册稿费后,力压了下来,每位同志只是象征性的给了一点,大头用来给有志青年配备医疗器械、及必备的药品。”

“当时大家商讨出来的办法,谁的人谁负责回去做思想工作。

你算是手册的发起人,同时也是我的人,这话理应由我来告诉你。”

叶志娟跟唐植桐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谢谢妈,我丁点儿意见都没有。”

唐植桐松了一口气,以为叶志娟喊自己上来就是交代这件事。

“不止这些。

后来手册加印了一次,稿费又到了。

二版在即,也会有相应的稿费。

一次还好,再有二次、三次,你李姨担心下面的同志有意见,前天专门开会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

“妈,感谢李姨关照、爱护,我没有任何意见。”

唐植桐再次表态,同时内心非常佩服李姨在这方面的敏锐,看问题太准了,防患于未然呐。

“嗯,你能理解,我非常欣慰。

不过我还是要给你说一下这个钱后面怎么安排,你有权知道。”

“妇联这边肯定不会挪用,现在第一批有志青年培训已经初显成效,后面还会安排第二批、第三批。”

“人吃马嚼,医疗器械等等吧,都不是小数目,而且都是需要钱的,妇联在这里面要承担责任,不能全推给卫生部门。”

唐植桐点头表示理解,通俗一点讲,光动嘴不出力,分功劳的时候都会没底气。

“后续的稿费,你李姨还是原来的意思,适当的给编委会同志发一些,再拿出一部分做期刊,大头还是用在四九城农村医疗条件改善上。

不足的地方,妇联再想办法解决。”

叶志娟点题道。

“妈,我还是那句话,我这边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后续的那部分就别给我了,毕竟后面这稿我也没出什么力,拿着心里也不踏实。”

唐植桐表现的很痛快,三瓜俩枣也富不了人,既然是响应,干脆就做的漂亮一点。

“滑头,你不拿,让别人怎么拿?

给多少你就拿多少。”

叶志娟指指唐植桐,笑道。

“成,那我就擎等着。”

唐植桐也笑了。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以后尽量不要写稿子投稿发表,发也要发一些站在人民立场上写的内容。

比如那首《一分钱》就很好。”

叶志娟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缺钱,你俩可以找我开口。”

“不缺,不缺。

之前确实是因为手头没钱,想了个取巧的法子。

我俩现在工资拿到手有一百好几呢,尽够用了。”

唐植桐连连摆手,叶志娟也不容易,虽然工资高,但还要给婆婆那边寄钱。

唐植桐虽然没有细细研究过稿费的变迁,但也知道这只是个取巧的法子,所以邮编推广的那一波软文大多用的化名,就是图个稳妥。

“相比要投稿赚点稿费,我觉得还是发挥一下你的聪明才智,发明东西靠谱一点。”

“你可别想看一些小东西,外面有的是单位抢着做。”

“不仅能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为国家创造外汇,这可是大功!”

叶志娟为女婿指明了方向,着重强调道。

“行,听您的。

我尽力。”

唐植桐挠挠头,这个有点为难,毕竟自己也不知道外面什么情况,不知道人家到底需要啥,实在不行,只能鼓捣出来,让有关部门的同志去筛选。

“这方面也不会亏了你,后续会有侨汇券。”

叶志娟将“侨汇券”

三个字咬的特别重,强调意味十足。

“啊?

还能有这个??”

唐植桐有些吃惊,这是他没想到的,还以为纯粹就是发扬风格呢。

“肯定会有,前阵子我不是拿回来过吗?”

叶志娟笑了,接下来给女婿讲了一下这里面的门道。

唐植桐听的认真,待叶志娟讲完,总结一下,大体的意思就是:外汇是到不了个人手里的,但侨汇券是可以的,外汇进来后,会在结算后根据完成情况或事先谈好的比例分侨汇券。

当然,这个分不会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单位或部门为单位,单位分到了,再论功行赏,将侨汇券分到个人。

唐植桐今儿好好上了一课,这个甭管多少,都得收着,无论是叶志娟用,还是唐家用,都能起到一个遮挡食物来源的作用。

如果能分的多一点就完美了,光靠侨汇券就能将家人养的白白胖胖的。

“后续侨汇券分下来,我再转交给你。

时间差不多了,你去邮电学院吧。”

叶志娟交代完,看了眼挂钟,开始赶人。

“好嘞,妈。”

唐植桐站起身来,朝小舅子招招手:“敬民,过来。”

敬民的气性还没消,看到唐植桐喊自己,把头扭向一边,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哼”



“哎呀,可惜了这瓶柿子酱,想送也送不出去,看来只能带学校去分给同学吃了,真让人为难。”

唐植桐从挎包里掏出那瓶番茄酱,装模作样的说道。

听到“柿子酱”

时,敬民的头就不受控的转了过来,在看到唐植桐手里那瓶番茄酱后,敬民的嘴里不受控的开始分泌口水,就连脚都不听使唤了,朝唐植桐走过去。

“还生气吗?”

看小舅子朝自己走过来,唐植桐笑眯眯的问道。

“姐夫这么疼我,我怎么会生姐夫的气呢?”

敬民将嘴里的口水咽下,小嘴嘚吧嘚吧,犹如抹了蜜。

“得,冲你这句话,这柿子酱就得给。

拿好喽。”

唐植桐不再逗小舅子,将生理盐水瓶子塞到敬民怀里,揉了揉他脑袋,跟叶志娟告别:“妈,我走了。”

去邮电学院的路上,唐植桐回味着叶志娟说的关于稿酬的话。

时间准确,连文件名都有,可见是下了功夫的,而且她也明说了是前天特意打听的,若不是为了自个,恐怕她不会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唐植桐知道不少文人会在起风后受罪,但对里面的来龙去脉并不十分清楚。

今天丈母娘讲的这些都是自己知识的盲点,一旦说开了,就如同迷雾散开,能站在高处看到十公里外的景象一般,豁然开朗。

现在想来,投稿已经不再是合理合法赚快钱的最好办法了。

唐植桐前前后后参加了好几次押运,最近的这次,押运出去、进来的刊物比之前少了很多,当时还以为百姓为了顾住吃喝,将不必要的消费给停了,现在一琢磨,有些刊物很可能是直接停刊了…… 刊物少了,发表的阵地就少了,但靠文字生活的人并不会少,幸存下来的报刊录稿就会变得严格,竞争压力会增大,更何况稿费还一降再降?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