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515章 电磁拦阻(1514章在审核,应该很快能放出来)(1/2)

当晚19点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准时响起。

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主持人一开场就提前预告,今天的节目时间将会持续到45分钟。

这让坐在电脑前的席博洋感到有些意外。

他低头瞄了一眼右下角的日期,确定今天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会议或是领导人的访问行程。

“难道是有什么重要人物去世了?”

席博洋一边想着,一边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笔记本—— 当年的摄影爱好者如今已经是一家知名网络媒体的主编,因他不得不时刻关注这些略显枯燥的新闻,以免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然而,他刚刚把笔记本翻到空白页,还没来得及重新抬起头,就听见主持人用古井不波的语气说道: “今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省号顺利完成舰载机起降测试,标志着我国海军建设迈入历史性的新阶段……”

“未来七天,新闻联播将推出系列专题纪录片《海空雄鹰》,回顾我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历史,以及辽省号的建造历程……”

“……”

“啪——”

一滴墨水被狠狠甩到纸页上,晕开成一朵蓝黑色的花瓣。

可席博洋已经全然顾不上这些,只是双眼无神地紧盯着眼前的屏幕: “???”

作为军事板块编辑,他当然知道,辽省号在几天前突然出港,进行了本来不应该存在的第十一次海试。

考虑到辽省号预计会在12月底举行入列仪式,这次试航的时间安排显得极不寻常。

甚至有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可能是舰上某些系统出现了严重缺陷,不得不增加海试轮次,从而导致入列服役的时间向后推延。

这种情况在最近十几年里已经非常罕见,但对于席博洋这样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的军迷而言,却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更何况,华夏海军毕竟从未接触过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就算真出现什么疏漏,也完全可以理解。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次出航可能是对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进入马尼拉湾的回应,因此可能进行与航空作业有关的测试科目,比如舰机协同,甚至是触舰复飞。

但不管怎么说,绝对没有人会想到。

海军竟然不声不响,直接来了个大的…… 席博洋此时哪还顾得上听主持人说后面的其它主要内容,赶紧抓起桌面上的手机,准备给手下的几名编辑打电话。

但转瞬间又放下—— 这么大的新闻,他必须亲自动笔!

当席博洋的注意力重新回到面前时,屏幕上已经开始播放精心剪辑的画面: 辽省号劈波斩浪的雄姿、歼15主机轮接触甲板的震撼瞬间、飞行员们专注操作的特写、成功着舰后甲板人员的欢呼,还有01号机滑跃起飞离开甲板那一刻时的抓拍…… 专题报道不仅回顾了辽省号的十一次试航活动,更详细展示了本次舰载机起降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在华夏官方宣传历史上,如此迅速、如此详细地公开一项重大军事进展的情况,几乎前所未有。

“滴滴滴——”

电脑右下角的企鹅图表轻轻闪烁了几下。

那是来自他一名助手的消息。

只有五个字。

【主编,看军网】

下面还跟着一条链接。

席博洋几乎想都没想地点开。

持续几分钟的漫长加载过后,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张高清到能够看见起落架细节的舰载机照片。

编号为02的歼15已经放下尾钩,将阻拦索拽成了一个明显的V字形。

而随着滚轮向下滚动,后面更是有近百张辽省号和歼15的高清照片。

包括地面训练、舰载机着舰、舰上整备和滑跃起飞的全部过程,信息透明度之高令人惊讶。

“我草……”

席博洋的右手甚至已经抓不稳鼠标,口中更是不断念叨着相同的语气词: “我草我草我草……”

已经有着七年丰富工作经验的他,此刻连一个像样的标题都想不出来。

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这新闻,要爆了……”

…… 正如席博洋所预料的那样,互联网几乎在央视新闻结束的瞬间就被点燃了。

相比过去,移动互联网第一次成为热点传播的主力军,将这条消息主动推动到了很多以往从不关心军事政治的用户面前,第一次制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话题”



在微博平台上,#华夏航母完成舰载机起降#的话题刷新了访问量的历史记录,热度数值一度突破十位数,以至于CEO不得不专门发帖澄清,热度值是由一个专门的算法生成,并非实际参与讨论的人数。

但这条消息几乎没有人看见。

因为服务器很快因为访问量过大而直接崩溃,技术人员不得不紧急扩容,才勉强恢复了正常访问。

而趁着这段时间,流量相对平缓的传统BBS论坛则继续发挥着专业性的作用。

即便如此,部分军事论坛的流量仍然在新闻播出后半小时内激增五倍,管理员不得不临时关闭新用户注册功能。

席博洋化名的资深版主“海鹰”

,在新闻播出一小时内便发表长帖《从瓦良格到辽省舰:华夏航母之路全记录》。

发布后两小时内获得超过十万次浏览。

“还记得2000年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的艰难吗?

当时土耳其提出了20项安全条件,要求我们一条一条地满足……”

帖子中详细回顾了华夏获得这艘航母的整个艰难历程,从黑海造船厂买下当时已经废弃的瓦良格号,到经过艰苦谈判才通过波斯普鲁斯海峡、因为苏伊士运河不放行而被迫绕行好望角,以及回国之后由大连造船厂进行改建的几个标志性节点。

帖子中配发的历史照片更是引发无数感慨: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被拖船牵引通过海峡;华夏技术人员在冰天雪地中检查舰体;改建过程中大连船厂的灯火通明…… 再对比军网照片中浅灰色涂装光鲜亮丽的辽省号,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在更为专业的军事论坛上,讨论则更加技术化。

用户“飞翔的荷兰人”

动作更快,在19:25分便发布了《从央视画面分析歼15性能》,在晚八点时已经被置顶和加精。

“注意看03号机的雷达罩颜色,与歼11BG相同的灰白色,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歼15很可能装备了与歼11BG同级别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楼主详细截取了新闻中的关键帧,“再看垂尾尖端的新型电子对抗天线和座舱下方的敌我识别系统,这些都表明歼15是完全按照第3.

5代战斗机的标准设计的。”

帖子下方很快出现了不同意见: “即便如此,滑跃起飞还是硬伤。

F/A-18E/F虽然雷达可能稍逊,但凭借弹射起飞可以满载燃油和武器,作战半径和任务灵活性远超滑跃起飞的歼15。”

争论持续升温,直到另一位用户“航母小舰长“抛出一个重磅观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07号和08号机的前起落架?

比另外四架粗壮得多!”

这一发现立刻将讨论引向新的方向。

很快,更多细节被挖掘出来:07、08号机而且机头下方的蒙皮颜色也有所不同,看上去像是进行过结构强化;座舱后方的天线布局有微妙变化;甚至发动机尾喷口的形状也有差异。

“我敢打赌,这两架是弹射型号!”

一位用户激动地断言,“兴城基地那条神秘的'新跑道'根本不是什么跑道,而是电磁弹射器的测试设施……”

讨论越来越热烈,甚至直到后半夜都没能平息。

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访问流量才稍微出现了下跌趋势。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为大胆的推测出现了—— 用户“造船厂的老王“发布了《从辽省号出港画面看国产航母进度》的帖子。

“仔细看辽省号离开大连造船厂的新闻视频,背景中的干船坞已经排空海水,而且有运输车辆在运送疑似分段的大型构件。”

帖子中附上了精心标注的截图,“结合大连船厂此前的扩建工程,我有理由相信,第一艘国产航母已经进入实质筹备阶段,甚至可能很快开工!”

这一推测如同一颗炸弹,让已经沸腾的网络讨论更加白热化。

网友们不出意外地展现出喜新厌旧的本质,关注的重点迅速从辽省号变成了那艘尚未被证实存在的“国产航母”



相关设想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坚持认为出于稳妥考虑,第一艘国产航母应该是辽省号的复制品;有人则引用歼15弹射型的“证据“,认为新航母必定配备弹射器;更有激进的观点认为华夏可能会跳过蒸汽弹射直接尝试电磁弹射…… …… 在华夏之外,这条消息似乎并未引发太大波澜。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华夏时间的晚7点对应欧美都是白天,导致最快的媒体也要等第二天才来得及发布新闻。

但已经初具雏形的互联网自媒体却几乎进入了一场狂欢。

距离渤海几千公里外,马尼拉湾的海面上,美国海军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飞行作业。

舰长大卫·劳斯曼海军上校坐在舰桥旁的专用休息室内,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播放一段YouTube视频。

视频标题是《深度分析:华夏歼15舰载机首次航母起降》。

“有意思……”

劳斯曼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眼睛紧盯着屏幕上歼15着舰的慢动作回放。

“什么这么吸引你,大卫?”

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劳斯曼回头,看到第七舰队指挥官斯科特·斯威夫特海军中将正站在门口。

“长官!”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