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5 玄武门之变(2/3)

玄武门之变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渊惶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纷纷拍马屁,说秦王人心所向,而太子、齐王人心险恶,裴寂默默不言,对此不予评论。

李世民当然记在心里,于是将裴寂免官“遣还乡里”

,接着又将他流放到位于今天四川阿坝的静州,就是要搞死这位李渊信任的老臣。

这一切李渊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是识相的,李世民当上皇帝三年后,李渊从太极宫中搬到了大安宫居住。

大安宫低矮狭小,夏天非常闷热,但李世民对老爸不予过问,自己却经常跑到隋炀帝留下的九成宫里避暑。

有的官员看不下去,便上书建议李世民让老皇帝也去避暑乘凉,李世民对此并未理会。

直到贞观八年,李世民才第一次邀请老爸李渊去九成宫避暑,但李渊推辞说,隋文帝就是在那里死的,我就不去了吧。

此时李渊的生命,已经剩下不多的时间了。

玄武门之变后七年,唐帝国在他那个血腥上位的儿子手中,形势越来越好,并且攻破突厥,平定了让李渊心中一直隐忧的大患。

这一年,李世民在汉朝原来的未央宫举行宴会,李渊难得地放松了一回抑郁多年的心情,让降服的突厥颉利可汗起来跳舞,又让南蛮的酋长冯智戴咏诗助兴,非常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于是李世民趁机拿着酒杯上前给李渊祝寿,说,以前刘邦曾经在未央宫这里,讽刺过他的老父亲,刘邦妄自尊大,儿子我不跟他那样子,我给您祝祝寿!

也不知道李渊此时,该是作何感想。

但随着时间流逝,李世民心中的愤恨和恼怒也开始慢慢沉淀下来,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而李渊日渐衰老,在他看来,时日已经无多。

就在去世前的一年,68岁的李渊宴请西突厥的使者用餐,李渊再次又感慨起来说,“如今蛮夷都降服了,这是自古未有的事情。”

而李世民则不知道为什么留下了眼泪,他给老父亲李渊敬酒祝寿,说,“父亲,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也是遵从父亲您的教诲啊。”

随后,李世民又和长孙皇后一起,向李渊进献了御膳和衣物,《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是:至此父子俩才“一同家人常礼”

,一直到了父亲李渊人生中的最后光景,这对父子,心里才算解开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心结。

而李渊已经老了,太老了,尽管他心中也有恐惧、怨恨,尽管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孤独地、寂寞地、隐忍地生活着。

贞观九年五月庚子日,公元635年,69岁的李渊临死前交代了自己的遗嘱,他说我死之后,就跟汉朝的皇帝一样薄葬就可以了,皇帝也没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的死规定,就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好了,至于陵墓,一切俭约从事。

这位一生奢华的父亲,到老了才知道自己的尴尬地位,很识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后事。

一切都无关紧要了,尽管他是开国皇帝,但他在政变中走向帝位的儿子却更加光耀夺目,生命既然走到了这个终点,那就平静地接受死亡好了。

却说李元吉死时只有二十四岁。

他的妃子杨氏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

唐室王妃中要算这个杨氏最为美艳。

李元吉被杀之后,杨氏举目无亲,幸亏长孙氏念及妯娌之情,经常邀她来叙旧,并好言劝慰为她排忧解愁。

这天二人正在聊天,李世民突然从外面进来,杨氏立即起身相迎。

等到李世民坐定,杨氏忽然跪下向李世民请死。

李世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长孙氏在一旁慌忙劝解。

杨氏偏娇声哭泣,表现得楚楚可怜。

李世民见她淡妆浅抹,秀色可餐,立即魂不守舍地将她扶起说道:“王妃不要过于难过了,齐王谋乱应该伏法,这跟王妃没有关系。

只要我在世一天,就会保护你一天,如果觉得在府中寂寞,那就搬过来与你嫂子同住吧。”

说到这里,李世民又嘱咐长孙氏几句,然后扬长而去。

长孙氏听到李世民的嘱咐后,也劝她搬到东宫来住。

杨氏第二天就搬了过来。

李世民特地叫人为她收拾了一间干净的屋子,而且调来几个侍女服侍杨氏。

李世民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到杨氏房里叙旧。

一天夜里,杨氏已经就寝,忽然有侍女来报:“太子驾到。”

杨氏慌忙起床,稍微整理下衣服就出来迎接。

李世民来到房里,杨氏行过礼后问道:“殿下为什么深夜来此啊?”

李世民道:“父皇召我侍宴,多饮了几杯御酒,父皇说他本月之内禅位给我。”

杨氏立即跪下拜贺,李世民趁着酒意搀起杨氏,杨氏轻轻推开李世民的手,娇羞起来。

这时皓月当空烛光高照,屋里非常明亮,李世民定睛瞧着杨氏,只见她云鬟半卷双目含情,穿着一身白色的罗裳,虽然没有化妆,却更加花容明媚,玉骨轻柔。

杨氏见李世民盯着自己看,也不禁对他一笑。

李世民转眼看着明月说道:“中秋佳节,王妃愿意跟我一起赏月吗?”

杨氏还没答话,就有侍女说道:“厨房里还有酒肴,等我们端过来就可以赏月了。”

李世民说:“太好了。”

侍女们连忙出去,不到片刻就把酒肴摆好了。

杨氏入席时还很腼腆,等到喝了几杯酒后,杨氏不禁意马心猿起来。

她抬头看向李世民,只见他风流倜傥器宇不凡,英姿洒落眉宇清扬。

李世民几次叫她,她都没有听到,惹得席旁的侍女提醒,她才觉得不好意思,不由两颊绯红,低头玩弄丝带。

李世民便道:“夜已深了,再饮一杯就撤席吧。”

杨氏唯唯遵命,于是各自满斟一杯一饮而尽。

侍女撤去酒席出去,两人一同进了卧室。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才离开。

过了几天,李渊果然下诏禅位,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唐太宗非常宠爱杨氏,杨氏也很争气,生下了一个儿子,即李明。

这时唐太宗便想册封杨氏为皇后。

可是魏征劝住了李世民。

杨氏不仅长得好看,她的出身背景也不简单,她是隋朝观王杨雄的侄孙女,是大家族弘农杨氏的后人。

最关键的原因,杨氏没有跟李元吉生过儿子,因此她与李世民之间并无血海深仇。

纳杨氏为妃还有助于李世民拉拢杨氏家族,巩固其统治。

永崇元年十月,李明因为与废太子李贤通谋的罪名,爵位被降为零陵郡王,并被流放到黔州。

永淳元年,李明被时为皇后的武则天逼死,就地埋葬,结束了一生。

这是后话。

李世民娶了弟媳杨氏,那他为什么不娶嫂子郑观音呢?

郑观音是李建成的太子妃。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隋唐非常盛行门第婚,在那个年代,能嫁给唐国公儿子的人,肯定不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孩子。

郑观音出身于荥阳郑氏,在五姓七望大家族中相当有分量,爷爷郑谌当过司徒府长史、谏议大夫、吴山郡公;爸爸郑继伯曾任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潭州都督。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毫无疑问,郑观音赢在了起跑线上,平日衣食无忧,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观音不仅成长顺利,还愈发亭亭玉立,不光外表好看,貌美如花;而且心灵也美,品德高尚,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人品质好,用不着自己说,周围的人也会铭记在心。

郑观音二八之年嫁入李家,过门后不久,李渊在太原起兵,丈夫跟随公公征战沙场入主关中。

经历隋末唐初的混战,李唐集团脱颖而出统一天下。

李建成身为嫡长子,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

李渊年近六旬,如果不出意外,郑观音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全中国地位最高的女人。

虽然过得很美满,太子妃却厉行节俭,对珠宝什么的不感兴趣,平时爱好书籍,端庄守礼,看到丈夫宠幸其他女人也不妒忌,一个居家好女人的模样。

万万没想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了,38岁的太子被李世民活活射死;

公公将权力和太子之位交予秦王。

为了斩草除根,秦王府的士兵冲进东宫,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部杀害, 看着孩子们无情地遭遇毒手,郑观音束手无策,丈夫败亡了,保护伞倒了,她一个女人还能怎么样呢?

更加凄凉的是听到噩耗时,郑观音已经怀孕了。

若几个月后郑观音生下的是男孩,李世民肯定容不下他。

还好不幸中的万幸,郑观音生的是女孩。

不过也是个可怜的孩子,来到世上就没有爸爸,但她的出生多少给母亲带来了一些安慰。

郑观音的太子妃身份决定了其特殊性。

如果李世民纳她为妃,将直接触及到礼教和皇室的尊严,从而引发更大的道德争议。

李世民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稳定性和合法性,选择将郑观音软禁起来,并给予她锦衣玉食的生活,以此彰显其仁慈并证明他登基的合法性。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