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9 葛从周落草(2/3)

乾符三年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城下击败了义军。

宋威私下与曾元裕商量道:“当初庞勋被灭,康承训获罪。

我们如果成功剿灭草贼,能免祸吗?

不如留下草贼让天子担忧.”

因此贼兵一走,宋威立即撤军。

王仙芝、黄巢经过短暂休整之后,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郏城等八县之地。

接着农民军又攻陷汝州,王仙芝杀其守将,汝州刺史被迫逃走。

王仙芝、黄巢声威大振,连洛阳都被震动,官员们纷纷逃跑了。

却说有位宦官名叫杨复光,福建人,本姓乔。

跟许多出身贫寒的宦官不同,他出生于权宦世家。

此人自幼聪明好学,又喜欢舞枪弄棒,慷慨有大志。

唐宣宗时期,杨复光来到长安宫中当宦官,当时才十几岁,他聪明地投靠到当时任内常侍的大宦官杨玄价门下,杨玄价也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聪明机灵的小鬼,于是收留他做了义子,并让他改名杨复光。

杨玄阶确实是个人物,他在唐宣宗时期就掌握了禁军,后来又拥立唐懿宗有功,更加权倾一时。

杨复光在干爹的提携之下很快地成长起来,也想有所作为。

不过他的志向不在后宫,而是把眼光投得更远,他选择的是战场,是军权。

于是他向干爹杨玄价提出要到地方军队里任监军。

因为唐朝自玄宗开始,军队里就实行宦官监军制,所以杨复光的这一想法也不算奢侈。

杨玄阶见干儿子挺有抱负,而且知道他读过兵书,练过武,就向唐懿宗提出此意,皇帝当然听他的,于是就把杨复光外派到地方部队任监军。

杨复光在地方任监军,工作很积极,每战必参加,因为他颇知兵法,指挥战斗毫不含糊,颇有战绩,这在宦官的监军里很少见,唐朝的大多监军都不懂军事,他们都是监视主将的,一指挥战斗基本上必败,比如大名鼎鼎的大宦官鱼朝恩,当监军时就把唐朝的军队坑惨了。

可是杨复光有勇有谋,他当然不会像一般的将士那样直接掂刀跟敌人打,做为指挥官,没有胆略是不行的,然后才是谋略。

在战场上,杨复光有一绝活,就是善于劝降敌人的主将,对手再厉害,我把你劝降过来为我所用,这仗就好打了。

公元877年,王仙芝率众攻打蕲、黄二州,杨复光见农民军一时难以平定,便想招降王仙芝,于是他派判官吴彦宏潜入农民军内部,策划招降王仙芝。

王仙芝确实动心了,大家起义不就是想混得好一点嘛,朝廷能招安,有这美事当然就要把握了,所以他有意接受投降。

于是王仙芝派大将尚君长等人去杨复光处商谈投降事宜,可是历史出现了黑色幽默的一幕,本来要去请降的尚君长,在半路遇到了唐军将领宋威。

贪功的宋威将尚君长一行人劫持,随后向朝廷谎称尚君长是在战斗中被俘。

朝廷听信宋威的片面之词,将尚君长斩首。

杨复光听说尚君长被斩后十分生气,上奏唐僖宗揭露真相,说尚君长自愿投降,并不是宋威在作战中俘虏的。

唐僖宗听说王仙芝愿意投降,即遣裴渥持诏书赴义军大营。

王仙芝欣喜地将裴渥迎入帐内。

裴渥帐中宣诏,众首领跪受诏书。

圣旨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悉闻山东民变,祸及诸州。

朕体察王仙芝举义事出有因,甚是怜悯,特旨抚慰招安。

授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赏赐黄金两百镒,白银一千两,红绢一百匹,佳酿五百坛。

诏书所至,勿负朕心。

钦此。”

王仙芝心想朝廷能给自己官做,实在不是白闹,于是接旨谢恩,裴渥与王仙芝称贺道喜。

黄巢本来也想接受招安,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不就是为了当官吗?

但诏书中却未曾提起黄巢。

王仙芝和黄巢都是盐贩子出身,而且在行业中都是龙头老大,当时两个人的活动范围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山东,而且黄巢的准备工作做得比王仙芝还要早,现在朝廷只针对王仙芝一个人招安,那么一心想做官的黄大哥能同意吗?

能不生气吗?

于是裴渥刚走,黄巢立即勃然大怒道:“你一个人当官了,五千兄弟怎么办?

这些兄弟我要带走,一个不留.”

说完抡起大棒就打,一顿胖揍,打得王仙芝口鼻流血。

王仙芝一看众怒难犯,只好和朝廷再打。

、王仙芝几次打算向唐朝投降都没有成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士气大受影响。

次年,唐朝大臣曾元裕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击溃王仙芝的军队,杀五万余人,王仙芝在突围过程中战死,首级传送长安。

却说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带着王仙芝余部溃逃后,前去投靠正在攻打亳州的黄巢。

至此,起义发展到第二阶段,黄巢成为起义军的唯一领袖,被推举为王,黄巢整合起义军,自封“冲天大将军”

,建元王霸。

拜尚让为军师,葛从周为大都督,然后率兵南下。

黄巢率军攻打浑城时,因久攻不下,便亲自乔装打扮入城打探虚实,却差点被官兵抓住。

幸好有一位老者搭救了他,并告之了他浑城的破城之法。

黄巢为报老者之恩,便让他在门前扎个红灯笼挂上,以作识别。

老人明白黄巢的意思后,将消息告诉了自己的邻居和好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浑城中的穷苦人家,基本上都挂上了红灯笼。

正月十五当天,黄巢军破城而入,见到门口有红灯笼的自觉绕过,没有红灯笼的一律抓住砍头。

一时间,城里火光冲天、杀声阵阵。

而挂了红灯笼的人,都幸运地活了下来。

后来,正月十五挂红灯笼这个习俗,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但是你知道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又是为了什么吗?

其实这也和黄巢有关。

说的是有一次,黄巢大军将要攻打某一个地方,于是该地的人纷纷外出避乱。

其中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个妇人和两个小孩了,其中年幼的小孩是妇人亲生的,年长一点的是她大嫂的遗孤。

妇人背上大嫂的遗孤,牵着自己刚学会走路的儿子,艰难地走上逃难之路。

没走多远,却遇到了一个黄衣人。

见妇人背着大的,牵着小的,觉得奇怪,便问妇人为何如此。

妇人答曰:“背上的是我大嫂的孩子,大嫂一家已经不在了,万一孩子被黄巢军杀了,可就绝后了,这唯一的香火要帮她保住 ,所以我一定要背着他,而这牵着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了。”

黄衣人听了表示非常感动,就告诉妇人:“如此乱世,你却有一副舍已为人的好心肠,为了避免杀身之祸,我告诉一个计策,你只需要在家门口插上艾草,黄巢就不会侵扰你家了。”

眼见带着两个小孩实在跑不远,妇人便信以为真,回家在门口插上了艾草。

并把这个消息告知了那些跑不走的同乡,于是大家都在门口插上了艾草。

果然,当黄巢大军杀到时,看到有艾草的人家,全都秋毫无犯,避而远之。

人们猜测,那天妇人遇到的黄衣人,不是黄巢,就是黄巢军中的人。

后来,端午插艾草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了下来。

黄巢的人品很差,时不时地向唐朝乞降,几乎每年一次。

而当唐朝为他开出不错的价码后,他又公然反悔,他不敢也不想放下手中的武器。

他只是通过乞降的方式来为他的下一步计划赢取充裕的准备时间。

黄巢洞悉当时的形势,北方虽然遭遇旱灾,但是北方人素来民风彪悍,士兵也颇为勇敢。

所以在河南一带活动,并不会有多大的益处,他把目标定在了南方。

黄巢行至芒砀山,路遇一座张飞寨。

这寨中有兄弟三人,大爷名叫张归霸,字正臣;二爷名叫张归厚,字德坤;三爷名曰张归弁,字从冕,兄弟三人皆是清河人氏,自称与张飞同宗,占据此寨为王。

黄巢一见此寨便对尚让说:“我观此寨气势不凡,必有能人在此山中。”

尚让道:“兄长莫非要收复此寨兵马?”

黄巢道:“我等广纳豪杰共举大事,今日就当先取此寨。”

话音未落,只见山寨木门打开,两队喽啰兵分列左右。

中间一员武将拍马而出。

此人浓眉虎目方脸大嘴,身长九尺,头戴黄金豹子盔 ,身着亮金铠,坐骑宝马金睛墨角兽 ,手持一对短柄蛇矛,此人便是“张飞寨”

的三寨主张归弁,人送外号“小典韦”



张归弁立马寨前高声叫道:“尔等何方兵马来犯我寨,休怪本寨主蛇矛不认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