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64章 黄金搭档,嘎嘎乱杀!(2/3)

老马眼角的皱纹,她妈低头微笑的模样,阿依古丽奶奶手中微微颤抖的拐杖……这一切都让我确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真正离开。

除夕后的第十天,我们启程返京。

机场安检时,念安紧紧抓着我的衣角,直到登机广播响起才松开。

飞机起飞那一刻,她趴在窗边,看着脚下逐渐变小的雪山与草原,喃喃道:“家……变小了……”

我握住她的手:“但它一直在那儿,就像月亮,看不见的时候也在。”

她在空中睡着了,小脑袋靠在我肩上,呼吸均匀。

我低头看她,想起微博上那个“南方小树”

的留言,想起无数个深夜独自流泪的母亲,想起自己也曾害怕当不好父亲……而现在,我终于明白,所谓榜样,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敢于展示脆弱,承认迷茫,却依然选择前行。

抵达北京后,节目组安排我们入住农场民宿。

那是一排低矮的木屋,周围种满了果树,远处有溪流穿过田野。

其他参与家庭陆续到来,有医生爸爸、教师妈妈、程序员夫妇……每个人背后都有相似的疲惫与挣扎。

第一次集体会议,主持人让我们每人说一句“为什么想参加这个节目”



轮到我时,我说:“因为我发现,做父亲最难的部分,不是赚钱养家,也不是教孩子识字算数,而是如何在崩溃边缘依然保持耐心,如何在深夜哄睡失败后,还能对自己说‘明天再试一次’。”

台下有人轻轻鼓掌。

当天晚上,念安因为环境陌生不肯入睡,哭了将近一个小时。

我抱着她在屋里踱步,哼着伊犁民歌,一遍遍说“爸爸在”



最终她在我怀里沉沉睡去,脸颊还挂着泪痕。

我轻轻把她放进婴儿床,坐在旁边盯着她看了很久。

窗外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墙上的全家福??

那是我们在伊犁拍的,背景是雪山和草原,三人笑得毫无保留。

我知道,这两个月不会轻松。

镜头会放大我们的每一个失误,网友会评论我们的育儿方式,甚至可能有人质疑我利用女儿博关注。

但我更清楚,如果我们不去做,就会有更多父亲继续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

,更多母亲在深夜独自崩溃。

第三天,节目正式开录。

第一项任务是“父子协作种菜”



我带着念安在菜园里翻土、撒种子、浇水。

她拿着迷你小铲子,认真模仿我的动作,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泥巴。

摄像机跟拍全程,我时不时自然对话,解释为什么要让孩子参与劳动。

“不是为了让她学会种菜,”

我对镜头说,“而是让她知道,食物不是从超市来的,生命需要等待,也需要照顾。

就像她照顾小白星一样。”

午休时,一位年轻爸爸走过来,犹豫了一下说:“洪老师,我能请教个问题吗?

我家儿子三岁,每次哭闹我就吼他,事后又后悔……您有没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

我点点头:“上周念安把果汁打翻在我电脑上,我差点发火。

但我蹲下来问她:‘你是不小心的吗?

’她说‘嗯’,然后自己拿抹布擦地板。

那一刻我意识到,比起责备,她更需要的是机会去弥补。”

他眼圈红了:“我一直以为凶一点才能立规矩,现在才发现,温柔才是最难的。”

我拍了拍他的肩:“我们都一样,在学。”

日子一天天过去,念安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她学会了叫“叔叔阿姨”

,会主动分享玩具,甚至在一次户外活动中,看到另一个小女孩摔倒,竟跑过去扶她起来,拍拍她身上的土,说:“不疼,爸爸说,站起来就好。”

全场工作人员都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掌声。

后期花絮播出后,这句话成了热搜词条:#两岁女孩教全网如何安慰别人#。

有网友评论:“原来善良是可以遗传的。”

也有教育专家分析:“这是情感教育最真实的范本。”

而我只记得那天阳光很好,念安牵着那个小女孩的手走向秋千,背影小小的,却挺得笔直。

一个月后,节目组组织“父亲之夜”

活动,要求每位爸爸给孩子写一封信,并当众朗读。

我写了整整三页纸,最后挑出几句念给大家: “亲爱的念安: 你出生那天,我站在产房外,手抖得连签字笔都握不住。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这一年多来,我摔过奶瓶、烧过辅食、记错过疫苗时间,也曾在你高烧不退的夜里怀疑人生。

但你每一次叫我‘爸爸’,每一次扑进我怀里笑,都让我觉得,哪怕全世界否定我,只要有你在,我就还有价值。

我不求你将来多成功,只愿你永远保有此刻的清澈眼神。

当你长大,若有人问你‘幸福是什么’,你可以骄傲地说:‘是我爸爸陪我看过的每一场雪,听过的每一句废话,和无数次说‘没关系’的拥抱。

’ 爱你的爸爸。”

台下一片静默,随后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活动结束后,那位程序员爸爸找到我,红着眼说:“我今晚就回家跟我女儿说‘爸爸错了’。”

我用力抱住他:“去吧,她一定等了很久。”

节目收官录制那天,下起了小雨。

我们站在农场中央的空地上,所有家庭围成一圈,孩子们手拉着手唱歌。

念安站在中间,戴着从伊犁带来的绣花帽,用稚嫩的声音唱起阿依古丽奶奶教她的哈萨克新年歌。

雨水打湿了她的发梢,但她毫不在意,越唱越大声,仿佛要把整个山谷的记忆都唱进这座城市的心脏。

镜头缓缓拉远,画面定格在我们一家人相拥的背影上。

后期字幕浮现一行话: **“所谓成长,不是孩子学会了走路,而是父亲学会了蹲下。”

** 节目播出当晚,收视率破纪录,豆瓣开分9.

6。

无数父母留言说:“看完不敢再生二胎了??

因为怕自己配不上这么纯粹的爱。”

而我在朋友圈只发了一张照片:念安在北京的阳台上,透过玻璃望着远方,手里攥着那片来自伊犁的干草。

配文是: **“她带走的不是行李,是我全部的柔软。”

** 一周后,我们启程返回伊犁。

飞机降落时,老马依旧开着那辆破皮卡来接。

远远看见我们,他按响喇叭,摇下车窗大喊:“小公主回来啦!

小白星都想瘦啦!”

念安兴奋地扑过去,抱住老马的脖子不肯撒手。

小白星被牵出来,围着她转圈,咩咩直叫。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些年所有的奔波、写作、上节目、接受采访,都不如这一刻真实。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收到出版社邮件:《育儿手记》即将加印十万册,读者反馈说这本书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家”

的意义。

我笑了笑,关掉电脑,走到院子里。

念安正蹲在雪地里,用树枝画了一幅画: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人,头顶是星星和烟火,下面写着歪歪扭扭的三个字??

“爸爸好”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