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 前所未有(三)(2/3)

人们都会为其三十年来平均9.

42%的年增长率而欢欣鼓舞。

股市与经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析了理性经济与感性股市的矛盾与冲突之后,有人会问。那么股市究竟是不是经济地晴雨表呢?答案很简单,既是。也不是。从理论上讲是,就现实而言可能不是;从长期来论是,就短期而言可能不是;在某些时候是,在其它时候则可能不是。而且是与不是,同经济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无任何直接或必然地联系。股市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就是这样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既明且暗、欲断又连。

在中国也不例外。

经济与股市间的离散处处留下了上述五大成因的印迹。

在经济稳定高速成长的同时。

诸多因素却使得股市显现出剧烈地波动性和浓重地情绪化色彩。

众多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与经济成长严重脱节或明显滞后。

这就使得人们对公司未来地收益展望不像对宏观经济前景那样乐观、自信。

同时上市公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极其有限,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所以。

“经股背离”

虽然在中国存在,但却不是中国的特色。

同时,美国股市曾经连续二十三年落后于经济成长,而中国股市到目前还只有十三年的历史。

因此任何结论或推测都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我这样说不是要为中国股市的边缘化讨论指点迷津,也不是要为某些误解正本清源,而只是力图揭示股市运行中若干不以投资者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时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股市与经济的关系既不是亦步亦趋、难解难分,也不是我行我素、渐行渐远,而是若隐若现、亦真亦幻。经济成长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恩恩怨怨向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即股市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趋势。

第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股市可能会展现出狂躁不安的神情,时而楚楚动人,时而郁郁寡欢,因为市场气氛与投资情绪对于股市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投资者不能根据经济指标的高低来判定或预测股市的短期行为,否则就会落入股市陷阱,无论你是股市的观潮客,还是股市的弄潮儿。

从这一点来说,与其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毋宁说它是投资气氛与股民心情地晴雨表。

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近几年来,“行为投资”

学说BehavioralFinne会在美国金融学术界中风起云涌、大行其道,与传统的主流“有效市场”

理论MarketEfficieny并驾齐驱、难分伯仲。

第二,就长期趋势而言,股市运动虽然会偏离经济成长于一时,但却无法超脱经济成长于永远。

经济成长与股市运动具有一致性。

即所谓的“经股同一”



股市在短期内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误导,但最终仍要受制于经济成长的约束。

如果说“叶落归根”

的话。

那么经济成长就是股票市场地根基所在。

缺乏经济成长的依托与支撑,股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时地热情与行动只会伴随着泡沫的破裂而烟消云散。

正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当然,长期究竟是多长,无人知晓。

诗人墨客们昨天在默诵着三毛的远行绝句:“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

,投资者们今天也在翘首向长天索问:“长期有多长,谁能告诉我”



经济与股市的背道而驰并非只是中国或过去几年中的特有现象。

它在全球股市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

以上图表都栩栩如生地刻划出了二者之间那种维妙维肖、若即若离的互动关系!

从这一点上讲,不存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差别。

非理性的投资者总是在以非理性地心理,去揣摩非理性的股市,从而致使他们在贪欲与恐慌之间永不停顿地漫步徘徊。

这些经验教训即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也依然会烁烁闪光。

理性的经济与感性的股市仿佛就是财经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二者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股市自身的内在结构和交易特点已经先天注定了这一怪象地客观性与必然性。

过去如此,今天如此。

今后也依然如此。

中国美国如此,日本香港如此。

所有股市皆是如此。”

赵百川道:“是呀,以前我们关注的都是机构投资,然而机构投资者并非理性地代名词。”

林洛道: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在理解当前A股市场走势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在美国股市的历史中寻找一些启示。

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股市是廉价股和新股兴起的年代。

但过度的投机导致了1962年地“小崩盘”



中小投资者为了避免股权过度分散给自己可能带来地损失。

纷纷将资金投入到各种机构投资者手中,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崛起。

它们地交易特点是为了保证资金的高效运作。

主要采取短线经营策略,迅速买进或卖出大宗以概念股为主的股票,快速赚取利润。

此后几年里,许多基金净值增幅平均超过标的指数3倍左右,这也吸引了更多资金的涌入。

至1969年初,美国股市迎来了“thgo-goyars”

的顶峰,机构投资者已经统治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其交易份额从60年代初的30%提升到了54%。

在随后1969-1970年两年的熊市里,以概念股为主的小盘股跌幅超过了50%,大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这一情况下,从1971年起,机构投资者在吸取了教训之后,其目光又开始转向业绩增长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

但在整个投资理念及投资者结构未成熟之前,市场总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接下来的“漂亮50”

时期,机构对蓝筹股的过分追捧导致了新一轮的泡沫产生,其结果便是市场因“石油危机”

再次深度调整,大盘蓝筹股跌幅更深

在这些著名的股市崩盘历史中,机构投资者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角色。

1970年,曾经撰写过《1929年大崩盘》的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形势与1929年的一系列惊人相似之处:过度投机,控股公司过度负债,投资基金过度膨胀,有些基金只投资于其他基金,等等。

如果对比A股市场,我们显然也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5•30”

之前,市场大肆炒作低价股和垃圾股。

机构投资者也不得不被动地持续做多。

“5•30”

之后,基金发行与申购屡创天量,大量资金涌入,机构投资者重掌主导权。

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之后,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集中在具有稀缺筹码的大盘蓝筹股,这便导致了蓝筹股泡沫的扩大。

由此引发了自7月份本轮上涨行情以来最深的一次调整。

只不过,在美国股市10年间发生地事情。

在中国不到1年中就经历了。

所以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特别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来说,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赵百川道:“石油、房价泡沫和美元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危险。2003年初,英国《简氏外事报道》就这样预言。今天,这些泡沫的危险性得到了极致的体现。2002年之前,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20美元附近波动时,100美元地高油价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今天,石油成了世界货币。油价成为全球经济的反向指标。市场地焦点在油价,油价的变化左右着市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