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章 前所未有(二)(2/3)

地现象在美国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虽然六十多年来股市确实一度扮演过经济晴雨表地角色,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林洛停顿一下道:“亚太地区地股市是虚虚实实的晴雨表如果有人认为美国股市过于遥远和庞大,缺乏适当的可比性。

那么探览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发达市场或许启迪更大。

图三显示了日本自1995年以来的经济变化与股市走势,其中有几点值得一书。

曾几何时。

日本股市展示了它那磅礴的气势与致命的诱惑,七年中暴涨了三倍以上。

然而就在人们鼎沸的讴歌声中,股市却轰然倒下。

到今年三月初,股市已经从1989年底的峰值暴跌了80%,重返1981年时的水平。

十多年来。

万千投资者们剩存的只有破碎的心和遗失的梦。

股市留给他们的仿佛只有“忍将历史带泪看”

的凄楚和悲壮。

多少人会从图三中认可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推论呢?

与早年的美国情况相似。

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与股市也算得上是携手并进。

随着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的出神入化,股票市场也泛起了阵阵红晕。

但始终落伍于经济的行进步伐。

九十年代的股市围绕着经济成长经历了三起三落。

一次次地喷薄而出,带给投资者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又一次次地重归沉寂,留给投资者一个个美丽的误会和一片片残缺的记忆。

所以就香港历而言,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说法,似乎不是强词夺理也是牵强附会。

过去三年的疾风骤雨使全球股市繁华落尽。

许多人在品悟出金融投资的真谛之后,纷纷开始怀疑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说法。

说其是,为何股市运动时常与经济成长背道而驰?

说其不是,又该如何解释资本市场理论和金融投资常识?

这一“似是而非”

或“似非而是”

的命题令众多中国乃至全球投资者深感迷茫与困惑。

股市与经济之间地晴雨表关系竟是如此的朦朦胧胧、虚虚实实!”

赵百川问道:“经股背离的根源是什么?”

林洛道:“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是股市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础。缺乏国民经济与公司盈利的支撑。股市虽然可逞一时之勇,但却难扬一世之威。但既然如此,股市为何还会三番五次离经叛道、频频出现“经股背离”的怪象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五点。

其一,理性可控地经济与感性冲动的股市。

经济成长具有一定程度地理性、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首先,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会有效地刺激抑制经济成长,使其有规可循。

其次。

国民经济这一庞然大物不易被人为因素所干扰,任何投资者个人或团体都很难直接操纵经济成长的步幅和节奏。

此外。

经济成长较少出现剧烈的波动和震荡。

如以上各图所示,经济的增长曲线比股市的运动轨迹要和缓、平衡的多,绝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时时刻刻。

最后,经济增长数据每季度公布一次,发布周期较长。

所有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就使得经济状况通常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一是预测离散度较低,二是预测误差较小。

但股票市场则更多地显现出感性与冲动地一面。

第一,股市运动是众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结果,为无形的市场之手所推动。

政府难以有效干预。

在美国,格林斯潘之言不过仅有一日之效。

第二,股市受众多因素影响,从政经局势到利率水平、从公司营销到市场传言、从预测值调整到分析师评级,不一而足。

而且众多变量无法数量化,譬如投资心理和市场行为。

这就使得市场运行兼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同样的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相反地后果。

第三。

股市可能会在骤然间剧烈震荡,其波动曲线还不像经济运行那样令人赏心悦目。

当投资大众误入迷途时。

群众性运动的波澜壮阔便会荡涤正常地股市生态,使市场泡沫酿就其中。

第四,经济数据每季度出笼一次,而股市交易却可能要争分夺秒,这就为股市瞬间的风云变幻植入了深层基因。

使任何人都难以铁口神断股市走向、尤其是其近期动态。

当股市浸淫在激情与亢奋之中时。

其惯性和冲量难以抗拒。

失去制约力和阻抗性后的股市便会在投资者的冥冥遐想之中冲向极端的边缘,致使股市比经济更容易产生泡沫。

全球股市。

莫不如此。

市场中缺乏地不是清醒、冷静地大脑,而是胆量和勇气。

无论何时何地,唱衰派都是少数,都会倍感步履维艰、身心交瘁。

其“信口开河”

会使公司收入因交易冷静而一泻千里,也会使万千投资者手中的财富一落千丈。

就像是现代版本地“皇帝的新衣”



敢于挺身而出作为熊市的代言人,需要惊人的气魄胆识和心理素质,不怕引起公愤,不惜成为公敌,而且随时准备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但股市何去何从却历来都是取决于多数人的集体行为。

这就决定了感性与动荡的股市必然是以理性可控的经济为中轴线而上下抖动。

其二,公司盈利是经济与股市的连接纽带。

股市是间接而非直接地反映经济成长。

所需媒介就是上市公司的销售盈利与财务状况。

换言之,股市是通过公司盈利的高低来间接刻划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而经济周期、商业周期、行业周期、乃至公司的生命周期并不总是重叠在一起,其间的交叉错落就会导致公司盈利与经济成长间的短时偏离。

当股市与经济之间的这一连接纽带断裂之后,股市运动便会与经济成长分道扬镳。

如果说经济成长以市场消费为主体,那么股市表现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

众多企业在九十年代末期扩张过度,使它们提前赚取了若干年后的盈利,超额满足了未来的市场需求。

所以尽管目前经济尚在温和成长,但库存积压与生产能力过剩已使这些公司的盈利源泉干涸,况且要将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完毕并非一年半载之事。

所以当市场消费与商业投资各行其是时,由市场消费所主导地国民经济仍可保持增长。

但有赖于公司盈利和商业投资的股票市场则会遭致重创,导致经济与股市分手惜别、互道珍重。

证券市场只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环,它不可能超脱于公司盈利而独立自主。

如若上市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欠佳,尽管政策导向、炒作气氛、投机心态等因素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股市上窜下跳,但绝不可能指望股票市场具有长期的荣景和非凡的未来。

股市不是聚宝盆,它既是公司融资地手段。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