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访夷馆线索再断 登太室酣梦逢仙(3/4)
“你以为大哥不懂?”
元法僧瞪了庆云一眼, “魏王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他那几个皇子我还能不知品性?
这件事儿,魏王不会有意见,元恪更不会反对。
无论能否因此一举扫平太子余党,只要元恪能够渡劫成功全身而退,就对他本人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也许他们两人都还乐见其成呢?
废一个太子容易,立一个太子却很难。
皇子们虽小,可是他们背后有母族,有幕僚。
明里虽然还没有开始勾心斗角,但暗流涌动想必已经开始了。”
第二天小龙王便单骑赶回洛阳,筹备元恪临嵩。
无论是登后山还是查太子党,此时都暂无头绪,其余诸人倒是落了个清净。
两位女娃要去山下缑氏镇赶集,刘赢也欲独自行动。
庆云是自小粘着暅之长大的,自然随了二哥,登太室摆弄丹鼎去也。
自从得到了父亲和老师联合设计的弩机图纸,暅之闲暇的时候一直在研究,计算。
根据他的判断,这种手持式弩机的设计射程超过五百步,远胜于弓箭。
当时的手持弩机普遍射程只有五十步,而强弓的极限也无法超越两百步。
弓箭走的是抛物线,箭头因为借助了重力,其杀伤力随距离并不会下降。
然而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是因为弩机是完全依靠弓弦弹力追求直线射杀精准度的武器,其威力随距离衰减很快。
因此除非是大型床弩,弩机射程是万万比不过弓箭的。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弓箭的使用和瞄准非常困难,预测抛物线的轨道完全依靠经验。
在历史上,吕布百步之内射中画戟小枝已经是神乎奇迹的弓箭表演了。
而弩的稳定性却非常好,射程内可以利用辅助设施瞄准,有效射程内的穿透力也胜于弓。
弩的射程一旦可以和弓比肩,那就立即会成为一种战略武器!
如果任何一个持有弩机的兵卒都具有万军之中直取敌方上将的能力,那对方的主将岂非只能躲在盾阵之后不敢露头?
那他还如何发号施令?
旗手?
狙杀!
传令?
狙杀!
一队狙击手足以让对方军队群龙无首。
但是当暅之看明白图纸以后,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
古代大多数发明都不是卡在概念设计, 就算没有发动机,没有电动机,水力,风力,再不济还有人力,都是可以用的。
真正阻碍工具进步的,往往是材料,没有适合的材料完成设计,完成设计所需强度。
就像如果有现代的钢铁铸造技术,不用担心古人造不出枪炮。
我们现在的吊装机械,液压机械,又比古代强在哪里?
不过是材料给予了更高的适用荷载而已。
暅之现在遇到的问题也一样,什么样的弦可以提供如此大的张力?
什么样的弩臂又不会毁于这样的张力?
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拉的动这样的弩弦?
如何才能让箭矢减重而又不失杀伤力?
只要有一种材料出现短板,这个设计就只能停留于纸面。
可是现在暅之手中一种都没有,他唯一可以做的只是按照玉衡窥天之法先完成瞄准装置,如今无意间得到颇黎,实在应该物尽其用才是。
对于颇黎的特性,他没有了解。
虽然经过试探,这种材料的硬度适合打磨。
但打磨乃是成型下下之选。
如果只靠研磨,这一辈子也未必能把铁杵磨成针, 而如果滥用切割加工,就容易造成材料崩裂,留下内伤,等到制成成品才发现可就晚了。
所以加工成型最好的工艺永远是范铸。
如果这种材料可以热融软化,浇筑入范,那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商周时代用失蜡法制范,铸出的复杂青铜器皿令今日工程师都叹为观止。
比如赫赫有名的曾侯乙尊盘,那青铜雕花之精细让密孔患者见之不忍啊。
只要能范铸,颇黎就是神物。
嗯,偏偏,这颇黎就是可以范铸的。
铜鼎中的颇黎珠不断软化,最后化作一滩糖稀般的粘稠物。
暅之两道眉毛不住跳动,那种激动的情绪,就算是洪荒之力也封印不住啊。
在这种时刻,庆云通常都是爱莫能助的。
他光着膀子望着炉火旁汗透儒衫的祖暅之,又往身上默默地浇了一瓢水。
一共就那么几粒玻璃珠,放在香炉大的小铜鼎里都盖不住个底儿,就算是宝贝,又能干啥?
秋风飒飒,吹到炉旁也都成了熏风,庆云的眼皮被熏得越来越沉重。
他捧着水瓢,耷拉着肩膀,沉重的眼睑将远处连山压得越来越模糊。
懵懂间庆云仿佛看到一名白袍道人在崖边向自己招手。
他指着对面的少室山问道, “那里本是我道家中岳大帝道场,此刻却为番虏所踞!
这位少侠,可愿陪我夺回神山福地?”
庆云望着苍苍远山,幽幽空谷,脚底发软, “小子虽有此心,但奈何双峰天堑?
我未生双翅,安能飞渡?”
“这有何难?”
那道人将手一挥,一双木翅展开,阔约丈许。
“少侠且乘此翅,老夫自可助你!”
庆云未待分辨,便被那道人如捉鸡般一把擒住,缚在木翅骨骼上,臀部狠狠吃了那道士一脚,便向空山幽谷直冲出去。
》》》》》敲黑板时间《《《《《 上文书我们讲过了澳洲,本回我们再说说亚美利坚。
这时有看官就说了,你说澳大利亚与亚洲大路岛屿相连,那也罢了。
美洲和中国远隔重洋,在古代也和中国能有联系?
古人远洋水平有那么先进?
疑古,是证明今人比古人睿智的经典论调,比如许多专家“考证”
东吴时期虽然可以造出能在甲板上跑马的楼船,但是那些高船重心不稳,都是银样镴枪头,无法远洋,出海就会散架。
因此东吴船只不具备远洋能力。
可是他们却罔顾了孙权海上投送万余兵力,遣使辽东购买马匹的事实。
当吴使被公孙渊斩首的消息传回,若不是手下大臣拦着,孙碧眼差点就点齐十万水军奔辽东去了。
其实在汉末《临海水土志》和《南州异物志》中,已经记录了吴人可以制造四至七帆,可载数百人的海船。
《太平御览?
叙舟》云:“吴人以舟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庚(坦途,见《左传?
成公十八年》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注》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
)也。”
所以至少在三国时期,中日韩之间的航线,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常规航线了。
远洋美洲的可能性,如果按照现代航运的成功率标准,那自然是不行的。
但是在古之贤者对未知忘我的求知精神面前,不断的尝试,败者九九,终有人及。
比如说越人,他们的舰船技术未必强过吴人,但是南岛民族早在纪元前就已经与天斗与海争了。
在季风和洋流作用下,即便是漂流,也足以将浮物搬运重洋,更遑论以重帆助力的海船?
《吴时外国志》称七桅船月余可至大秦,经印度至红海的航线其实直线距离和到美洲差不多。
只是东向航线的补给显然不如西向,技术上唯一的难点,是盈月的生存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系列的后续作品中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