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聋子(1/2)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正在附近的田里锄甘蓝,知秋向他招了招手。

“这是去丰收农场的路吗?”

他一点也没注意到知秋,依然继续锄着自己的甘蓝。

“他一定是个聋子。”

知秋小声嘀咕着,然后又喊了一遍。

他还是继续锄着甘蓝。

正当知秋准备去找这片田的栅栏门,想要走进去的时候,老人停了下来,直了直背,朝手心吐了口唾沫。

就这样,知秋进入了他的视线。

知秋向他打招呼,他把锄头当做拐杖,步伐蹒跚地走到墙边。

“这是去丰收农场的路吗?”

知秋指着旁边的小路说。

“不是,”

老人说,“陈太忠不在家。”

“他家有电话吗?”

知秋问。

“得到今天晚上,”

老人回答说:“他去集市了。”

“电话,”

知秋重复了一遍,“他家有没有电话?”

“哦,哈,”

老人说,“你在附近会找到她的。”

知秋在疑惑,难道这里是用“她”

来指代电话的?

这时老人又加了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她的腿又不好使了。”

“从这里到丰收农场有多远啊?”

知秋几乎绝望地喊着。

“如果是这样我也不觉得奇怪,”

老人靠在锄头上休息,摘下帽子好让风吹过头顶,“我早就对她说,星期六晚上她没必要干这个。”

知秋靠在墙上,拼命让自己走近一些。

“多远啊?”

知秋号叫着。

“你不用大喊大叫。”

老人说:“我又不是聋子。

我虽然已经八十二岁了,不过感谢老天,我还是耳聪目明的。”

“多远——”

知秋又说。

“我这不是在告诉你嘛,对吧?

顺这条小路走,有一公里半,但如果你穿过有头老牛的那块田,走捷径的话——”

一辆车突然呼啸而过,迅速消失在远方。

“哦,天哪!”

知秋喃喃地说,“如果不是浪费时间和这个老白痴啰嗦,我本可以拦下这辆车。”

“你说得真对,”

老农夫表示赞同地说,他以一个聋子的听觉,把知秋的话完全曲解了,“我真是讨厌这些人。

开车开得这么快,搞出这么大噪声真是没有必要。

我侄子是个年轻小伙子——”

那辆车的瞬间离去让知秋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坚持沿着主路走,这比走小路强多了。

如果他光想着去找那个不知在何方的农场和那台不确定有没有的电话机,万一在小路上迷路了,大概得一直转到晚上。

他打断了老农夫的故事,再次出发上路,风尘仆仆地走了半公里,但一个人也没有遇到。

他想,这真奇怪。

早上的时候,他还看见了几个人,还有很多——相对来说很多——商人的杂货车呢。

现在是怎么回事?

福尔摩斯——波洛也行,他正好是在乡村长大的——肯定会立刻发现问题的答案。

今天是市场的赶集日,也是店铺提早关门的日子——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为了让这两个海边小镇的居民有时间赶这个重要的集市。

所以,海岸线边的路上就不再有杂货商的车;所以,所有本地的车辆行人都在内陆那边。

留下来的居民都是要去田间干活的。

知秋倒是看见一个男人和一个少年在田间干活,挥舞着割马草的工具。

他请求他们放下手边的活,去找警察,这两人以不可思议的神色看着知秋:“哦,这片农场的老板当然在集市上了。”

知秋感到很绝望,给他们留了个信,又继续他的跋涉旅程。

不过现在,视野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徒步的人,看起来有希望。

那是一个穿着短裤的男人,背上背了个包——一个徒步者,和他自己一样。

知秋不假思索地向他打了个招呼。

“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在哪儿能找到辆车或者电话?

这件事非常重要。”

那个人有着染黄的头发和凸起的眉毛。

他从厚厚地眼镜片后面看着知秋,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大概帮不到你。

你看,我也不是本地人。”

“那么,你能——?”

知秋说,又顿了顿。

他能怎么办呢?

他的处境和自己一模一样。

这个时代残留的愚昧思想让知秋总觉得,这样的男人更有力量,更有办法,但实际上,这样的男人也只是人,腿脚与自己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不同的大脑。

“是这样的,”

知秋解释说,“那边的海滩上有个人死了。”

他随手指了一下身后的方向。

“不会吧,真的吗?”

年轻人叫了起来,“我是说,这有点严重了,对不对?

呃——是你的朋友吗?”

“不是的,”

知秋回答说,“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但我得去通知警察。”

“警察?

哦,是的,肯定,警察。

这样吧,你在小城就能找到警察。

那里肯定有个警察局。”

“我知道,”

知秋说,“但尸体在水位线下面,如果不能马上找到人的话,潮水可能就会把他卷走。

其实,说不定现在尸体已经不在了。

天哪,已经快四点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