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知警察(1/2)
知秋把手帕和烟盒保存起来,再次环顾四周。
海面和沙滩上依然渺无人烟。
太阳还在耀眼地照着,但已经有一团云在海平面上堆积起来。
风从西南方呼啸而过,每一秒都变得更加强劲。
看上去,明媚的天气不会持续多久了。
在海水淹没掉死者足迹之前,知秋还需要查看一下它们。
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己有一台数码相机。
尽管只是很小的数码相机,但也有光学变焦功能,可以拍摄距离不超过三米的东西。
他从背包里拿出数码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礁石和尸体拍了三张照片。
因为死者的头一直垂着——有一点倾斜地垂着,所以如果想拍到头部就必须特写。
知秋把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拉到三米,在死者的头上又拍了一张照明。
现在他有了四张证据:第一张照片从距离礁石较远的地方拍摄,以尸体为前景,记录下海滩的总体情形。
第二张照片中,知秋清晰地拍到了海滩一直延伸到礁石的脚印。
拍摄第三张照片时,他对焦在一只脚印上,举起相机,调到三米的光学变焦,把手臂高高举过头顶,正对着它照了下来。
知秋拿出手表。
从发现尸体到现在,大约过了二十分钟。
他想最好还是花点时间确认一下,这些脚印是否是死者留下的。
于是他从尸体上脱下一只鞋子,并注意到尽管鞋底上有一些沙子,但皮面却没有沾上一滴海水。
他把鞋放在一只脚印上,吻合得恰到好处。
知秋不想再费劲把鞋子还回去,所以决定将它带走。
回到鹅卵石那边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从陆地的方向又看了礁石一眼。
乌云涌上来了,风也越来越大。
知秋的视线越过礁石,看向他身后的海水。
他看到几圈小漩涡,时不时散成愤怒的泡沫,似乎要把礁石撞碎。
水面涌起羽毛般的白雾,灰黄色的海水映着云团奔涌而来的倒影。
渔船几乎已经在视野之外,它正向村庄驶去。
知秋不清楚他所做的是对还是错。
他收拾一下自己的猎获物:鞋子、帽子、剃须刀、烟盒、手帕和手机,然后爬上海崖。
此时的时间刚过两点三十分。
知秋返回大路上时,那里依然空无一人。
他顺着前往村庄的方向,步伐稳健地大步前行。
他很想一路小跑,但也知道这样做会让自己很快精疲力竭。
走了大约一公里之后,他看见了另外一个行人,非常兴奋——那是个十七岁左右的女孩,正赶着几头奶牛。
他喊那个女孩停下,问她怎么到离这里最近的人家。
女孩盯着知秋,没有作声。
知秋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
浓重的地方口音让知秋几乎听不懂女孩的回答。
但他还是得到了需要的信息:“徐雪雪家,一直往前走。
那是离这里最近的住处,顺着右边弯弯曲曲的小路就可以走到。”
“有多远呢?”
知秋问。
那女孩只说还很远,但又说不出是多少距离或者多少公里。
“好吧,我去试试。”
知秋说:“如果你遇到任何人,能不能告诉他,这后面大约一公里的海滩上,有个人死了,得去通知警察。”
女孩木然地凝视着他。
知秋把他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并加了一句:“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
女孩说——那口吻让人可以确定,她什么也没听懂。
知秋离开她,走上那条小路。
他依然能看到女孩在盯着自己。
徐雪雪家是一间很小的农舍,知秋花了二十分钟才走到。
来到门前,他才发现,这里似乎也没有人烟。
他敲了敲门,但没有回应:把门推荐喊了一声,依然没有回应;然后他绕道了农舍的后面。
他又大声喊了起来。
一个系着围裙的妇人从谷仓里钻出来,盯着他看。
“这屋里有男人吗?”
知秋问。
妇人回答说,他们都去田间弄干草了。
知秋解释道,海滩上躺着一个死人,得去通知警察。
“这简直太糟糕了!”
妇人惊呼道:“会不会是沈思平?
他今天早上划船出去,那一带的暗礁可危险了。
我们都称呼那里为磨刀礁林。”
“不是。”
知秋说:“死的不是渔夫——看起来像是城里人。
而且他不是淹死的。
他的喉咙被人割了。”
“喉咙被割了?”
妇人吸了一口气,“啊,多可怕啊。”
“我要去报警,”
知秋说,“得在海水涨潮,盖过尸体之前通知警察。”
“警察?”
妇人想了想,“哦,是啊,”
她经过一番仔细思考后说,“的确应该通知警察。”
知秋问,能不能找到哪个男人,请他给警察送个信。
妇人摇了摇头:“他们都去弄干草了,天气似乎要变的样子。”
她认为没人能抽这个空。
“你家里没有电话吧?”
知秋问。
我们家没有电话,但丰收农场的陈太忠有电话。
那妇人又说,想去丰收农场的话,就得回到大路上;在下一个岔路口拐弯,然后走一两公里就到了。
“有没有车可以借用呢?”
那妇人说抱歉,没有车。
她的女儿开着车去集市了,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定得赶到丰收农场去。”
知秋说,神情很疲惫,“如果你遇到能送信的人,能不能告诉他,有个人在磨刀礁林附近死了,得去通知一下警察。”
“哦,我肯定会告诉他们的。”
妇人轻快地说:“这件事很糟糕,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