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侍卫亲军(1/2)
第六十九章 侍卫亲军 长沙城外的校场之中。
隆武一身戎装。
带着几个随从,轻车简从来到此处。
还没有来到营地之中,隆武帝就听见号角之声,一时间只觉得精神一震。
到了营门之处,周之藩与熊纬督带着几十名将校纷纷行礼道:“拜见陛下。”
“免礼,诸将甲胄在身,不用如此。”
隆武翻身下马说道:“让朕看看,朕的亲军。”
在周之藩的带领之下,将隆武帝引入营中。
这个军营并不大,全军不过三千人而已。
但是这三千战兵,却是隆武这一段时间,左右腾挪才弄到手的。
从崇祯,到弘治,然后到隆武。
可以说是一个大明自然解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之中,并不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不过是外力而已。
最根本原因是,洪武年间的制度,已经不适应于这个时代了。
太平年间还能维持。
但是而今根本无法维持了。
朝廷无法调动地方人力物力。
即便能够调动其中消耗也非常严重。
而由崇祯到弘治,更是连人心也无法聚集了。
隆武接到的班子,其实是一个各方联合的体系,隆武名为皇帝,其实不过是一个牌位而已。
其实,隆武还要感激清廷。
如果不是清廷南下,吸引了曹营北上,将曹营的兵力吸引到了襄阳,否则隆武自己还能不能长沙安坐,却也是一个问题。
但是隆武本人,决计不愿意为一个牌位。
当局势稍稍安定之后,隆武一方面大规模提拔大臣,在朝中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想办法,自己掌握一支军队。
毕竟乱世之中没有什么比一支军队更让人有安全感了。
不管愿意不愿意,马士英与何腾蛟两人联合执政,已经不可动摇了。
隆武还要仰两人鼻息。
不过,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恩泽尚在,两人虽然跋扈,但都是士林出身,对隆武还是给几分面子了。
自然不会比郑芝龙做的太过。
于是隆武帝才有了这三千侍卫亲军。
这三千侍卫亲军,被隆武分为左右两卫,分别令周之藩,与熊纬督两人执掌。
这两人都是隆武帝的侍卫出身。
要知道隆武帝当初在南阳的时候,也组织过团练。
而这两人都是当年的老人,虽然团练不过是旋起旋灭,但是还有几个老人以侍卫的身份跟随隆武。
隆武坐在高台之上,观看侍卫亲军的阵势。
隆武并不通兵法,所见不过,旗帜招展,号角齐鸣,看上去很是壮观。
所谓之,如山如林,如火如荼。
“好。”
隆武说道:“看赏。”
随即有太监带来银子,分下去。
银子并不多,分到每一个士卒不过二两而已。
不要看不多,但这已经是隆武帝曾皇后收刮出来的体己钱了。
朝廷从武昌一路败退到长沙,几乎所有积蓄都丢到了武昌,已经沿途了。
这些钱都花在襄阳之战中了。
而到了长沙之后,又是重整军务,又是支撑章旷与张应元两人对峙。
又是重建百官衙门。
等等,千头万绪,都是一个“钱”
字。
朝廷用度不足,草草算来,缺口最少在百万两之上,甚至更多。
隆武率先节俭,食不重味,衣不着锦。
曾皇后更是遣散下人,亲自织布。
隆武院子里,只有十几名老仆太监,以供洒扫而已,多了就没有了。
隆武身边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书。
隆武酷爱读书。
所以身边的书多一点,至于金玉之物,一概不取。
所以赏赐军中,这几千两白银,已经是隆武与曾皇后最后的一点钱了。
“吾皇万岁。”
下面的士卒,纷纷下拜。
其实,这侍卫亲军装备并不好,火铳装备的不多,装备最多的,不过是刀枪而已。
至于训练什么的,周熊两人也不过是王府侍卫出身,谈不上什么骤登高位,但也实在说不上什么天下名将。
毕竟打仗这东西,是讲经验的。
除却少数开挂与,韩信,霍去病一般的天生将种。
一般人还是一步步历练上来比较好。
而周熊两人,显然是忠诚有余,能力稍欠。
不过,即便如此侍卫亲军之中的士气却很高昂。
隆武时时盯着,一般军中情弊都没有生,再加上隆武即便是紧衣缩食,也不缺侍卫亲军的军饷。
而皇帝在下层百姓之中,大多数时候都是至高无上的,见隆武,时时来巡视,对普通士卒又是嘘寒问暖的。
即便是例行公事,但皇帝光环加身,所有士卒都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报。
隆武看过非常满意,对周熊两人说道:“我已经与两位阁老商议过来,从明日起,由你们接管大内防务。
你们好生做事。”
“臣定然实心用事,不敢有负陛下所托。”
周之藩说道, 熊纬督立即说道:“臣也是如此。”
隆武争取到这一个条件,也不是太容易的。
毕竟他到岳阳的时候,身边根本没有多少人。
只有数百家将,这侍卫亲军就是由这数百家将之中展而来的。
不管怎么说,从此之后,由长沙巡抚衙门改为皇宫,还有附近的官府,都由侍卫亲军守护。
至少确定了隆武帝的位置巩固了,最少,隆武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表面,他绝对不是一个牌位。
他要做光武帝。
按大明朝的祖宗之法,一个皇帝对朝政是有绝对权力的。
在权力架构之上,就确定了没有权臣滋生的土壤。
不得不说朱元璋一代豪杰,最少他设计的体制,六百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权臣的土壤。
不管怎么的大臣,皇帝想杀的时候,只需一道命令而已。
这样的体制传到如今,虽然千疮百孔了,但是对体制之中的人,还是有约束能力。
而偏偏马士英与何腾蛟都是体制中人,他们或许有跋扈的心思,但却无法抗衡这种习惯的力量。
即便总览整个南明时期,真正将皇帝踩在脚底下的,其实都是大明朝廷体制外的人,比如郑芝龙,与孙可望,乃至缅甸人。
“报陛下,马阁老,何阁老请陛下立即回宫。”
一个侍卫跪在地面之上,说道。
隆武帝问道:“有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