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剃发令(1/2)

第六十八章 剃令 当冯铨站在多尔衮面前的时候,让多尔衮大吃一惊。

因为冯铨此刻已经剃头了,用金钱鼠尾的式,前文说过,现在清廷并没有强制剃的命令,下面的人都是各种掺杂的用,一般是辽东旧人剃,如范文程,宁完我。

而新降之人,却没有剃的。

而冯铨很明显是属于新降之人,是清朝入主北京之后,才来投奔的士子。

按理说应该是用汉人式,此刻却用了女真式。

当然了对冯铨来说,这也是他的绝地反击。

这件事情,就要从长说起了。

阉党很多人在崇祯一朝都被闲置没有重要,而且处于时刻被东林党人打压的地步。

所以当多尔衮写信相召的时候,立即响应,也被多尔衮委以要职。

顺治登基的很多礼仪都是冯铨拟定的。

不过,随着北京城平定,有很多官员投降清朝了。

里面自然有所谓的东林。

这些出自江南的士大夫。

他们对以冯铨为的阉党身居高位,分外看不上眼,于是乎无数弹劾冯铨的数奏折过来。

一时间要将冯铨淹没一样。

多尔衮似乎也没有回护他们的意思,冯铨只能想办法投多尔衮所好了。

多尔衮所好什么,多尔衮在清廷刚刚入住北京的时候,就布过一次剃令,结果被现实狠狠的打脸,几乎在一两日之内就收回剃令。

这件事情,是多尔衮一件心结。

冯铨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就换了满洲式来见多尔衮。

多尔衮吃惊的说道:“冯先生,你这是?”

冯铨说道:“此乃新朝气象,臣既然已经事新朝,当然应该遵循新朝气象才是。”

“好一个新朝气象。”

多尔衮说道:“冯先生固然对我大清忠心耿耿啊?

冯先生以为,现在是不是该颁布剃令了?”

冯铨也是聪明人,一听这话音,就知道哪里是他在询问冯铨,而是让冯铨主动担起来劝多尔衮颁布剃令的责任。

冯铨心中自然知道,担上这个名声,他在家乡之中,就没有一点名声了,只能跟着清廷一条路走到黑了。

这或许就是多尔衮的目的所在。

让冯铨知道,他离不开清廷,才会死心塌地的为清廷出谋划策。

“臣以为,一元初始,万象更新,大清新立过北京。

当有新气象。

臣以为当颁布剃令,别顺民与流民。”

冯铨小心翼翼的说道。

多尔衮说道:“好。

冯先生所言极是。”

多尔衮立即让冯铨草拟命令,所写的就是剃令。

随即立即颁布下去了,一是城中人心惶惶的,冯铨却是安心了,回家之后,将家中所有男丁都召集起来剃头,没有一个可以不剃的。

就在这个命令在民间掀起风暴的事情。

一些人也坐不住了,先来找多尔衮的,是谭泰。

满人官员文武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的,而谭泰就是其中很明显的一员,他的主要功绩不是别的,是擒获洪承畴。

而如今他却在御前行走,担任大臣。

虽然谭泰是多尔衮的心腹出身。

但是都混到一定地位的政治人物,谁一定效忠谁的概念已经很单薄了。

多尔衮也不敢确定谭泰是不是仅仅代表自己来问道。

只听谭泰问道:“殿下,剃令一出,恐怕各路汉人都起来造反的。

这个剃令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多尔衮说道:“剃易服,是我朝之根本。

乃是太祖因袭继承的。

早在辽东,都已经剃头了。

而如今,满朝文武,满汉区别对应。

浑然不成样子,全部剃不就好多了。”

谭泰说道:“殿下,局势不稳。”

谭泰所说的一点都不错,各地都有土匪出没,旋起旋灭,这还不用说,甚至山东,南直隶还有一些地方高举李自成的旗号,似乎并不知道李自成已经身死了。

多尔衮说道:“正因为局势不稳定,才更要如此。”

“我以小族临大国,最重威势,让汉人不敢轻,而今襄阳之战,两败具伤。

而今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但人心这个东西最难揣摩的。

所以我就在此刻宣布剃令,就是要那些反对的人给跳出来。”

“正好一网打尽。”

多尔衮嘴角微微一抽,露出一个冰冷的笑容说道:“我看他们脖子硬,还是我的刀快。”

一时间谭泰就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问了。

不过,剃令刚刚招贴过了。

还没有结果的时候,以陈名夏为的一批人,也就是投降清廷的前东林人士,他们纷纷写奏折天天弹劾。

都是弹劾冯铨的。

冯铨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多尔衮自然要庇护冯铨了,故而他立即下令说道:“冯铨忠于本朝,前事无须再提。”

一锤定音,这一场官场争斗,以冯铨的胜利告终。

这也确定了南北两党的分裂。

多尔衮这样做也是有原因,不仅仅是单纯说冯铨剃头了。

确定夏不可骤克的前提之后,确立对北方的统治,以北方的人力物力养活清朝急膨胀的大军。

而冯铨等人,不管名声人如何,都大抵都是北人,而陈名夏等人大抵都是南人。

或许有些差错。

但是错不了太多。

而江南等地成为了大夏的核心地带,这样的地带,不打下来,根本收复不了。

所以江南士大夫对他的用处下降了。

冯铨自然要分起孰重孰轻。

一道命令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这一道命令传来,立即在北京郊外,准备起事。

清军在北京城中的驻军不少,立即有一支清军出击,很容易的剿灭了乱贼。

是这一件事情,仅仅是开始。

今后可以说,很多地方叛变,纵然没有叛变,似乎也在酝酿新的叛乱。

这一段时间,清军各部四处出击,所过之处,犁庭扫穴,将好东西都带回来了。

如此情况,清军威名之胜,在北方可令小儿止啼,一时间北京平静下来。

但是暗潮汹涌自不必提。

不过这种情况之下,清军在北方的统治,在一场场围剿平叛厮杀之中,更加确立当地的秩序,很多良田,收为八旗所有了。

不过,这样做并非没有副作用的。

副作用还很大的。

大夏这个新招牌。

之前根本吸引不了人,主动投奔。

但在清军的剃令之下,却有人主动南投,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投南。

给大夏带来很多人才。

当然了,这些人才南投之后,并不一定会出来做官,有很多人隐逸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