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印书局和皇家图书馆(1/2)
大殿之上,李旦正襟危坐,此时下面的大臣一一的将需要上表的事情一一上表,等朝会经过了一半的时候,武三思这边的人已经准备开始上表支持武三思成为宰相的时候。
忽然,李安朝前一步道:“陛下,臣有上表...!”
“哦...
安儿有什么上表,尽管说...!”
李旦从来叫李安都是安儿,以示亲昵,除了李安之外,就连太子李成器都仅仅只被李旦叫一声太子。
这就是李旦对李安的宠溺。
“是这样的...
臣认为张柬之,韦安石可堪大任,可入尚书省...!”
李安的话刚说完,一边的武三思连忙一个慌张,因为李安这是要断自己的后路了,突然,李安抬了两人进入尚书省,那尚书省后面怎么可能还有自己的位置?
“陛下...
不可呀,万万不可,一下抬两人如尚书省,那尚书省成了什么...
谁都可以进的地方...?”
武三思连忙阻拦。
这个时候,李安看着武三思道:“狄阁老曾经说过,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
用之必尽节于国。
还有姚相也说过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
有此二人褒奖,还有什么异议?
至于韦安石,则天皇后曾亲自褒奖,本王认为也没有什么异议,倒是某些人,你想成为宰相,凭什么...
凭着你的阿谀奉承,凭着你的劳民伤财?”
“好了...
好了...!”
上面的李旦连忙安抚道:“就这么决定吧...
张柬之,韦安石如尚书省...!”
“多谢陛下...!”
张柬之和韦安石连忙出班谢恩。
李旦则是笑道:“别谢朕了,还是谢谢平王殿下吧...!”
“多谢平王...!”
张柬之和韦安石再次向李安躬身。
只是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则是在一旁冷哼一声道:“哼...!”
虽然冷哼之声周围的官员都可以听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头。
此时朝堂中的官员都知道李安的厉害,虽然他们和太平公主,武三思结为朋党,可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敢得罪李安。
“散朝...!”
在一位内侍的高声呼喊之下,这一次的朝会就结束了。
只不过,太平公主和武三思是气哼哼的离开。
.............................
李旦的寝殿之中 李旦,李成器还有李安三人坐在一起,首先就可以听到李成器的欢喜之声:“还是大哥你厉害,直接抬了张柬之和韦安石入尚书省,这一下直接就将武三思的退路给封了起来。
这样一来,他就再也不能入尚书省了...!”
看着开心的李成器,李安则是微微笑道:“这一招老爸也是知道的,只是老爸却不会用...!”
“呵呵...!”
李安的话,让一边的李旦笑着道:“朕不是还要平衡吗...
所以只能由安儿你来了...
对了...
安儿,你的造纸术已经成功了,我们大唐以后是不是就可以降低纸张的价格了。”
“老爸,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除了降低纸张的价格之外,我还制作出了一种新型的印刷术,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书本的价格...!”
“降低书本的价格...?”
李旦和李成器一起露出了惊讶得神色。
李安随后和李旦还有李成器一起解释了活字印刷术的便捷,听完了活字印刷术所有的优点之后,李成器和李旦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为什么两人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因为两人从活字印刷术之上看到打击门阀的妙用。
众所周知,唐朝是门阀士族盛衰转折的一个时期,不过,门阀衰弱时期是在大唐的末期,此时乃是大唐的中期还不到的时候。
虽然经过了李世民和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打击,可是门阀士族的荣光依旧还在。
此时门阀士族在整个唐朝俨然具有一定的地位,首当其冲的便是表现在政治方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门阀权贵恰是因权而贵,这是长久以来历史上对门阀士族阶层的最为直接的认知。
李旦的朝中,几位宰相都和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是李旦甚至李安可以阻止的。
自唐以往,门阀士族向来就是政治场上的主体,尽管在隋朝开创了极具意义的科举制,却在段时间内仍然不能够代替豪门望族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故而也就有唐朝之后对门阀贵族的刻意打压,以防其势过大威胁皇权。
可见在政治的领域中,门阀士族与当权者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此消彼长并且互相忌惮的关系,在努力共同寻找双方能够接受的微妙平衡点。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为何门阀士族能够令得已经获得获得天下统治权的皇族如此忌惮?
实际上若是论政治与军事上的势力对比,毫无疑问皇族是当之无愧的碾压诸多门阀,毕竟国家机器已经掌握在了皇帝的手中,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军队与政权只是一个方面,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真正能够维持皇族统治的,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靠举国百姓的拥戴,故而舆论的力量在此便显现出来了,而这种舆情导向的力量便掌握在了门阀士族的手中,因为那个时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等第森严的社会。
在这种浓厚的等第观念的使然之下,当时的庙堂之上,很大部分都是由门阀士族子弟组成,虽说其中也有从龙之功的新兴权贵,然而从整体看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整个朝堂仍然是以高门子弟为主导。
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长孙无忌,实际上就是关陇集团在朝堂以上的代表人物,而事实上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除了所谓的公忠体国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关陇贵族的利益,故此也难免会令得后来的唐高宗乃至武则天所厌恶,方才有了最后的结局。
但是不可否认,尽管长孙无忌的结局颇为凄惨,然而其生前的位高权重与利益立场,使得整个社会仍然对于门户等第有所敬畏。
而政治场上的利益网络,也同样是由门阀士族在这样一种崇尚等第的环境下所编织的。
有人一定会说科举呀...
武则天不是发明的殿试,其实实话和你说,此时的科举是真的不行,据史料记载唐朝每榜不过录取一二十人;而且,由于允许“公荐”
,这寥寥可数的一二十个录取名额,也多数被世家子弟占据。
研究者对《旧唐书》记载之人物的出身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
。
这是为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读书太少了,即使你寒门异军突起一个,那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很快就会被门阀同化。
吃的就是寒门读书少的苦,而现在不同了,李安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大量的印刷书籍,可以大幅度的扩大寒门的学子,只要将寒门扩大,那么科举也一定会扩大,这样大唐就有未来。
很可能会避免唐朝的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上面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听过,不是别人正是黄巢写的,黄巢是谁...
他可以说是完美的终极了大唐和门阀士族的人。
这个家伙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原来也是想报国的,可是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官场已经全部被门阀士族给控制了,门阀士族一直占据着顶层社会,他们权倾朝野,把持着朝政,他们之间也会明争暗斗,所以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最严重的就是,他们把持着朝廷的官员任命权,所以当时的寒门士子,想要跨入上层社会是很困难的。
当然门阀士族中不乏名人志士和惊才绝伦的能人,不过更多的却是一些没有什么能力却占据要职的官宦子弟。
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为祸一方,这极大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因为看不到未来,黄巢直接造反了,他就是写着上面那首诗去造反的。
而且还造反成功了,这位黄巢十分的嗜杀,据史料记载,黄巢曾经率兵攻入长安,进入城里后,他放纵士兵打砸抢烧,弄的长安百姓鸡犬不宁,在之后唐军打来的时候,当地百姓争相帮助官军,这让黄巢怀恨在心,在第二次攻入长安的时候,他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杀人无数。
在《旧唐书?
黄巢传》中记载:“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更为耸人听闻的是,当时天灾人祸,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
史料记载:“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为了维持大军的粮草,他竟然下令把人杀死做成干粮,实在令人惊骇。
如今有专家统计,仅在围攻陈州的一年时间里,黄巢大军可能就吃掉了3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