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二章 捷报 大胜(1/2)

“什么...

七百人对战两千以山寨据守的盗匪,居然没有战死一位士兵,仅仅两名士兵受伤了,对方则是被击杀殆尽...

这怎么可能?”

时间是早上6点左右,集仙殿中,武则天刚刚起床就听到了上官婉儿带来的一个惊人的消息。

曾经武则天也期待过李安训练的士兵会有什么不同,但是武则天只是期待,并没有当真,毕竟自己的孙儿虽然有些才华,会诗词,还会发明一些东西。

但是领兵打仗可不一样。

可是谁知道,自己的孙儿,居然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

七百对两千,居然没有亡一人,还将对方给杀的干干净净,这多多少少有些令人骇然。

“消息准确吗?”

武则天再次看向了上官婉儿问了一句。

“很准确,梅花卫亲自跟了过去,然后又快速的将消息传了回来,都是亲自印证的...!”

上官婉儿说完,武则天嘴角露出了一个笑意道:“很好...

如果朕的孙儿领兵不错,那朕就要好好的培养了,以后如果朕有什么不测,那么只要掌握兵权,朕的孙儿也可无忧也。

不过,今天的这件事情可不结束,明天他们也许会有麻烦的。”

.......................

“啊...!”

一个哈欠,李安睁开眼睛,跟着直接将手滑进了许靖怡的衣领中。

此时的许靖怡已经醒了,感受着李安的手,许靖怡露出一丝微笑。

“什么时辰了?”

李安问了一声。

“刚刚敲了第二遍鼓,应该是卯时了...!”

许靖怡在李安的头上摸了摸,跟着笑道:“昨天晚上睡的还好吗?”

说起昨天晚上,许靖怡极尽的主动,这是许靖怡从来没有过的,李安知道,这是许靖怡对自己的温柔,她在用自己的方法,给李安减轻担心的情绪。

“谢谢你...

靖怡姐,有你在我的身边,真好...!”

李安将自己的脸埋进了许靖怡的胸前。

微微一笑,许靖怡道:“请记住郎君,我永远都将是你的...!”

李安抱紧了许靖怡,不一会李安问道:“对了...

靖怡,虎叔他们什么时候会回来?”

“嗯...!”

许靖怡想了一下道:“至少要到傍晚吧,去的时候,是连夜奔袭,跟着还要夜间偷袭,打胜的话,一定要好好的休息,而且回来的时候,还会有战利品,这样回来的速度就会变慢。

所以我想傍晚之前是需要的。”

“哎...

到底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我真的好想知道,希望没有伤亡吧...!”

李安叹息一声。

不过,这个时候许靖怡笑道:“其实消息的话,应该很快就有了,这次谛听也有人跟着去,我想不一会叶正涛的人就会来给郎君你汇报这次战斗的消息的。”

“那就太好了...!”

李安再次靠在了许靖怡的身上,跟着闭上了眼睛。

而就在李安闭上眼睛的时候,甄家村外,年十三骑在一匹快马之上,冲进了甄家村,刚刚进入了甄家村就听年十三大声的喊道:“大捷,大捷,捷家军斩敌一千八百余,自身无一人亡...

大捷,大捷,捷家军斩敌一千八百余,自身无一人亡...!”

快马骑过,听到这个消息的甄家村村民,齐齐的惊喜的大喊了起来。

...........................

“殿下...

年十三传来捷报...

捷家军斩敌一千八百余,自身无一人亡...!”

林默涵在李安的房前大声的说了一声。

“再说一遍...!”

李安听到林默涵的声音之后,双眼睁开,大声的问了一声。

跟着就听林默涵又将刚刚说过的消息再次说了一遍:“殿下,年十三传来捷报,捷家军斩敌一千八百余,自身无一人亡...!”

“好...

好...!”

李安激动的从床上跳了起来,那是真的高兴呀。

倒是许靖怡连忙帮着李安将衣服给披好嘱咐道:“殿下...

小心着凉。”

“嗯...!”

李安笑道:“穿衣,我要见年十三,要最准确的消息。”

“诺...!”

许靖怡也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不过,就在李安准备起床听年十三报告消息的时候,在徐州的捷家军,此时也都起来了,开始准备吃早饭,等吃完早饭之后,就要凯旋了。

户阳山虽然不高,但是山中寒意还是挺大的,所以捷家军的士兵们,在巨盗盗匪的山寨中燃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然后在篝火上,架了一个又一个的陶瓷罐。

罐子中煮着面条,这种面条是一种方便面条,有点类似方便面,不过,当然不是方便面了。

这种面叫做篆面...

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了,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杨篆发明的...

那个时候,平地处太行山脊,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北朝时,北周派柱国大将军杨篆前来把守高平关,那杨篆诚信地方,爱兵如子,引得当地青年纷纷入伍,扩军有方。

不久,杨篆发现当地新兵在训练中体乏无力,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军粮上。

杨篆是河北逐鹿县人氏,他带来的河北兵爱吃馒头。

而高平新兵独爱面条,不吃馒头。

杨篆就下令伙夫给高平兵做面条食用,以提高战斗力。

山西兵闻之欢喜雀越,可苦了随军的伙夫,那面条隔夜就馊,实在不宜作为军粮。

况行军打仗要的是雷厉风行,那有时间顿顿擀面条给士兵们食用。

士兵们无论训练还是打仗,每天汗流无数,体力消耗相当大,军粮中对热量和盐分的需求大。

河北兵馒头就咸菜,三口两口就解决了问题,吃饱了就有劲儿打仗。

高平兵干咽不下馒头,吃不饱浑身没劲儿,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杨将军思索一番,然后亲自下厨,他将盐巴和入面中,解决了盐分的问题,这样的面条煮熟了,没有菜肴和咸菜也能吃。

然后,杨篆又把碱面加入面中,这下又解决了不宜久放的问题。

篆面加入适当的碱和盐,煮熟后看上去白如软云,吃到嘴却很有嚼头,具有河北人爱的口感“劲道”

,也有山西人喜的口味“汤水”



一碗篆面集冀晋两省饮食特色,可谓面条王国中的一支奇葩,实为罕见也堪称一绝。

篆面的特点是可以预先批量制作成半成品,杨篆的部队行军前,事先将醒好的面擀好切成条,放入箩筐里随军携带,到驻地后,开水下锅稍煮,一碗碗速食面就得了。

高平兵吃后体力大增,屡屡得胜回营。

而杨篆为了犒赏打胜长的士兵,会给面上浇上一大勺炖熟的猪肉块,闻起来更香,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畅快淋漓,亲切地称呼这种将军发明面叫“篆面”



当然了,篆面并不是方便面,保存日期没有方便面长,顶多半月左右,国内战争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去西域作战,篆面就不太行了。

陶罐中不但有篆面,还有一块块风干好的猪肉,那香味...

让坐在一边的李毕一直不停的咽口水,李毕昨天晚上到现在还没有休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