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44章 六十六封信(2/2)

只不过他并没贸然问出口。

张大爷叹了口气:“你肯定想问,为什么我写了信却不寄出去吧?”

江北嗯了一声,满脸不解。

“唉,这些信上的人都不在了,所以根本寄不出去。”

说完,张大爷的表情也没了之前那样的轻松,眼神复杂。

江北没吭声,低下头开始阅读手里的信。

“班长,我结婚了,爱人是……”

第一封信,收信人是班长,信的内容宛若流水账,字也歪歪扭扭,甚至很多地方还有错字,和小学生的日记很像。

“建国,今天我带着团队去了东北,可是事情太忙,没能抽空去你家看你,等我下次去,你要请我喝酒……”

第二封信,收信人是姚建国(锁柱)。

第三封、第四封……第六十六封…… 江北看的很快,不到一个小时便全部阅读完毕。

这些信里的内容驳杂,长短不一,有的洋洋洒洒四五篇纸,有的简短精炼,四五行字。

六十六封信,三十二个收信人,时间横跨三十余年。

江北不解的问道:“您这些信在多年前就写好了,难道90年代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

张大爷长呼了一口气:“老山·战役听说过吗?”

江北愣了三秒,随即点头。

相比于华夏历史上的无数场战役,这是一场在中小学史书上毫无痕迹的一次战役。

江北之所以了解,还是因为之前看过窦文涛一个纪录片。

“这些收信人都留在那里了,我们加强排一共三十四个人,只活下来两个,一个叫张祥林,一个叫唐军。”

张大爷在说张祥林三个字的时候,指了指自己。

江北在听到老山两个字的时候,结合着信里的内容,就已经猜出了一些端倪。

尽管,信里一字不提关于战争,也从没用生者对死者叙说的口吻。

“您……”

江北看着眼眶湿润的张大爷,欲言又止。

本名张祥林的张大爷继续说道:“唉,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忍不住。”

接下来,张祥林把那场几乎让他们排全军覆没的战役从头到尾的讲了一遍。

江北全程可谓听的惊心动魄,战争是现代人无法想象到的残酷,因为再多的新闻稿和视频,都不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枪炮声就响在耳边时的感觉。

“我和老唐在排里是年龄最小的两个,所以班长他们把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我们俩……”

张祥林讲到最后,声音已经趋于哽咽。

“您需要我帮您做什么?”

江北递了一杯茶给张祥林,帮着他平静了一下激动的情绪。

张祥林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我想拍一部电影,在电影里,让张祥林和那些战友们死在一起,之前我找了很多编剧,写出来的东西,我都不怎么满意,所以这事儿一直都在耽搁。”

江北虽然不能对张祥林的痛苦感同身后,但他曾看过相关的纪录片,所以也多少能感受一些张祥林的情绪。

不过他完全没有创作剧本的经验,赧颜道:“您可能不知道,虽然我一直都是做文职工作,但却没有写剧本的经验,所以这事儿……”

“江北,你先别急着谦虚,你的文字我看过一些,功底很不错!

而且你的摄影技术非常出色,能兼顾这两样的人,在国内很少,在这凤毛麟角里和我对脾气的就更少了。”

张祥林起初并没有这个打算,直到老唐给他推荐了江北两篇推文。

看到了里面关于黄鹤楼、故宫等建筑的文字后,他才萌生了这个想法。

尤其是在那两篇推文里,江北对故去的人的思考和剖析,不仅角度很符合他的胃口,且颇具他很推崇的哲学风格。

比如在故宫推文里,江北曾为溥仪写过一句话。

“历史记住了他是最后一任皇帝,而他的不幸和幸运,亦都来源于此。”

只这一句话,江北便打动了他。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